题名

以台北內湖區大湖公園為例論都市環境共生

并列篇名

Symbiosis for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Case of Dahu Park in Neihu District, Taipei

DOI

10.30105/JDS.201106.0010

作者

陳國傑(Kuo-Chieh Chen);黃承令(Ching-Ling Huang)

关键词

大湖公園 ; 都市化 ; 環境共生 ; 城鄉邊界 ; 地景 ; Dahu Park ; urbanization ; environmental symbiosis ; suburbs ; landscape

期刊名称

設計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4卷S期(2011 / 06 / 01)

页次

153 - 1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北盆地不斷向四周蔓延的都市化現象,本應受限於天然盆地地形的圍囿中,卻在盆緣丘陵山坡上造成過度的人爲開發地景。近年來,這些區域在面臨大自然外力時,總是滿目瘡痍、災情慘重,原由值得深思。本研究之目的在於討論都市環境資源如何在開發與保育上維持平衡的狀態,而能建立提供最佳生產、生活與生態模式機能的環境共生城市。 研究是以台北大湖公園爲例,檢視大湖區域在公園開發後環境生態上所面臨的問題。首先蒐集相關研究文獻並以田野勘察爲方法,對該區域環境實行現場勘測、紀錄與體驗,繼而將結果以都市環境共生的永續觀點來歸納整理問題並提出分析與建議。 爲避免都市蔓延的環境問題持續惡化,研究的結果提供了一個檢視環境共生之於都市開發的參考案例。並期望能將大湖公園之都市環境共生經驗,借鏡至正在發展中的城鄉邊界,特別是都市空間結構正在快速更迭的台北都會,因應新結構帶來的社會文化與自然環境問題,現有國土政策、管理思維與設計規劃都迫切需要重新檢討。

英文摘要

Urbanization keeps expanding across the Taipei Basin. Although landform should be a natural barrier for urban expansion, exaggerated artificial landscapes were built along the hillside of the basin. When natural disaster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earthquakes, typhoons and floods, impacts on these areas were devastating. Are these impacts the natural consequences of disasters or manmad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how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best functional model for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y in urban areas for ecological symbiosis. This study reviewed the problem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Dahu Park with the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latter included onsite inspec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site examination. The results of such were analyzed in environmental symbiosi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rm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accordingly.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deteriorat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viewing symbiosi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for urbanization projects taking place in the suburbs, particularly the Taipei suburbs witnessing rapid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s. Also, present l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management considerations, and design and planning should be reviewed immediately in order to deal with problems in soci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such chang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裕彬,吳振發,鄧東波(2004)。景觀生態面指數分析汐止地區 1990-2001 年土地利用時空間鑲嵌帶。都市與計劃,31(3),239-268。
    連結:
  2. Lynch, Kevin,宋伯欽(譯)(1978).都市意像.臺北:臺隆書局.
  3.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4. 王秀蘭(2004).話說臺北內湖區的故事.臺北:臺北市新聞處.
  5. 石再添(1987).臺北市志:卷二自然志地理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6. 李亭頤(2005)。臺北,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7. 林玫碧(1994).環境生態學精華.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8. 林憲德(1997).建築風土與節能設計.臺北:詹氏書局.
  9. 林鎮洋,邱逸文(2003).生態工法概論.臺北:明文書局.
  10. 洪英聖(1993).台北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 2.臺北:時報文化.
  11. 高甲榮(1999)。近自然治理-以景觀生態為基礎的荒溪(野溪)治理工程。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1(1),80-85。
  12. 高賢治(2002).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13. 張珩(2000)。生態建築—人與環境共生共存的理念。土木技術,3(6),124-129。
  14. 陳良圳(2006)。嘉義,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15. 陳金讚(2000).內湖傳家寶:千年第一本鄉土誌.臺北:作者自印.
  16. 陳朝龍(2001)。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畢研究所。
  17. 陳錦賜(2001)。論臺灣國土環境開發之四生環境共生觀。看守臺灣,3(1),7-9。
  18. 陳錦賜(2001)。邁向國家永續發展有效途徑—應用四生環境共生理念於都市環境規劃之研究。第五屆國土規劃論壇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19. 陳錦賜(1997)。陳錦賜(1997),〈論建築開發與環境共生〉,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系演講稿。
  20. 湯熙勇(2002).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1. 黃昭淵(199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研究中心。
  22. 楊靜雯(199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3. 葉俊榮,李玲玲,駱尚廉,王俊秀,劉錦添,黃書禮,蔡慧敏,施文真(2002).永續台灣評量系統.臺北:國科會.
  24. 趙翌瑾(200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25. 趙莒玲(2003).台北城的故事.臺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26. 劉育嘉(1996)。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開發。臺灣文獻,47(3),193-214。
  27. 蔣秀純(1984)。內湖區耆老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68,1-18。
  28. 蔡志展(1980).清代臺灣水利開發研究.臺中:昇朝出版社.
  29. 鄭仲昇(2000)。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