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詐欺取得之自白 |
DOI |
10.6509/TLM.200812_59(12).0008 |
作者 |
巫聰昌 |
关键词 | |
期刊名称 |
法令月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59卷12期(2008 / 12 / 01) |
页次 |
84 - 10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包青天」對於一般的民眾而言,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渠之所以於民間會有高度的認同感,在於包拯不懼權貴的徹底偵查犯罪精神,而「包青天」流傳於民間的諸多傳奇故事中,應是以「貍貓換太子」案,最能引人入勝。在「貍貓換太子」案中,因嫌疑人郭懷始終否認涉案,使得全案陷入膠著狀態,包拯為能偵破本案,特於夜深人靜之際,假扮閻羅王升堂辦案,嫌疑人因惜於畏怖,致心理完全受到壓制,而心防徹底崩解,乃和盤托出犯罪的過程。包拯於取得郭懷之自白後,旋即升堂審案,並向郭懷出示渠親自簽名之供述筆錄,至此郭懷遂完全喪失抵抗的意志,俯首認罪,全案終告大白。的確,故事內容張力十足,結局亦大快人心,然以現代的刑事程序觀之,全案的偵查過程是有瑕疵者,特別是取得自白之部分,根本就是戕害人權的取證作為。因為,偵查機關是以詐欺之手段,使嫌疑人處於恐懼的氛圍中,致心理受到壓制,並在喪失任意性之情形下作成自白。如此的自白,在糾問式的刑事程序下,因檢審一體當然不發生證據排除的問題,且得以之作為判決被告有罪的基礎。然而,時至今日,在刑事程序應兼顧「發現真實」與「人權保障」之要求下,又偵查階段亦屬刑事程序之一環,則偵查程序中之自白取得作為,須符於程序適正性之要求,乃屬當然之事。從而,以之論斷「貍貓換太子」案中施用詐術的調查作為,自應將之視為係以迴避刑事程序之嚴格正當性要求的訊問方法,作為取得自白之手段,則取得之自白乃屬「任意性有爭議的自白」而應否定該自白之證據能力。日本東京地方裁判所於昭和62年12月16日作成之昭和60年合第182號侵入住居、強盜強制性交未遂案件判決,試圖從偵查階段亦屬憲法保障下刑事程序之一環的論理基礎上,以偵查程序亦須受程序適正性拘束的見解,明確建構詐欺自白證據能力之客觀評價基準,期能有效降低嫌疑人或被告於偵查階段中,遭受偵查機關以不正手段取得供述的風險,進而落實刑事程序之「人權保障」功能,確實頗值參考借鏡。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