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意見裁判主義:以訴調對接的事實基礎為例

并列篇名

The Opinion-Judging Doctrine: Taking the Factual Foundation of the Connection System of Litigation with Mediation as an Example

DOI

10.6509/TLM.201402_65(2).0006

作者

陸而啟(Er-Qi Lu)

关键词

意見裁判主義 ; 無需證據的證明 ; 通行證功能 ; 感測器功能 ; opinion-judging doctrine ; proof without evidence ; a pass function ; a transmitter function

期刊名称

法令月刊

卷期/出版年月

65卷2期(2014 / 02 / 01)

页次

97 - 1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訴調對接機制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背景下可能具有資訊整合和制度創新功能。訴調對接尤其是作為訴調對接典型形式的訴訟調解從來不否認「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正當性和可能性。訴調對接的事實基礎是以當事人單方或者雙方對證據進行初步加工而形成的關於事實的意見為前提。這樣的意見既可能作為證據資料也可能作為證明標準。前者以提倡事實證明權、司法權的社會化本質為理論基礎,體現了意見作為穿行於訴訟和調解程序之間的通行證功能;後者以強調似真推理的法律方法論和調解協議的合同本質為理論基礎,體現了意見作為支撐辯論邏輯和傳遞法律效力的感測器功能。由此可見,在訴調對接機制中證據裁判主義讓位於一種無需證據的證明-意見裁判主義。

英文摘要

The Connection System of Litigation with Mediation (CSLM) may have the function of message integrations and mechanic innova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ple system of dispute settlement. CSLM, especially its typical form, the lawsuit mediation have never denounced the justification and possibility of the principle of fact clearance and distinction right from wrong. The fact foundation of CSLM takes the premise of factual opinio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pretreatment to evidence by the parties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Such opinion may be used as evidentiary materials or as proof standard. As evidentiary materials, opinion using as a passport from and to the procedures of litigation and mediation which is backed by the advocacy of proof right and socialization of judicial power; and as proof standard, opinion using as a transmitter to support dialectal argumentation and to deliver the legal force which is backed by the highlight on plausible reasoning and the contractual essence of mediation agreement. In a word, it brings about a theoretical revolution to evidence law that the evidence-judging doctrine gives place to proof without evidence-the opinion-judging doctrine in CSLM.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許士宦(2009)。民事訴訟之程序權保障:以通常訴訟程序當事人之程序權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38(4),229-271。
    連結:
  2. 陳麗平(2011/10/25)。〈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要先調解〉,《法制日報》,2版
  3. 曹昆(2007/6/13)。〈建議修改民事訴訟中「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調解原則〉,《人民法院報》,7版
  4. 陳永慶、胡懷葆(2007/2/12)。〈「事實清楚」不應作調解必要條件〉,《江西法制報》
  5. 張玉群(2010/12/1)。〈對「事實清楚、分清是非」原則的思考〉,《江蘇經濟報》,B02版
  6. 彭志新(2007/2/28)。〈調解必須以事實清楚為基礎〉,《人民法院報》,7版
  7. 洪書琴(2006/7/31)。〈民事調解不必「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民主與法制時報》,A15版
  8. 餘茂玉(2009/5/27)。〈為當事人證明權而「吶喊」─讀《民事當事人證明權保障》〉,《法制日報》,11版
  9. 王松(2007/6/20)。〈不能取消「事實清楚,分清是非」的民事調解原則〉,《人民法院報》,7版
  10. 武喜安、徐登山(2007/11/13)。〈庭前調解不宜嚴格「查清事實、分清是非」〉,《人民法院報》,6版
  11. 王文信、王豔梅(2006/1/4)。〈訴訟調解未必一定要事實清楚分清是非〉,《新鄉日報》,3版
  12. Anthony, Weston(2000).A rulebook for argument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3. Fiss, Owen M.(1984).Against Settlement.Yale L J.,93,1073-1092.
  14. Gibbs, James L., Jr.(1963).The Kpelle Moot: A Therapeutic Model for the Informal Settlement of Disputes.Africa: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Institute,33(1),1-10.
  15. Grande, Elisabetta(2008).Dances of Criminal Justice: Thoughts on Systemic Difference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Truth.Crime, Procedure and Evidence in a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_Essays in Honour of Professor Mirjan Damaška,Oxford:
  16. Nader, Laura(1969).Styles of court procedure: To make the balance.Law in culture and society,Chicago:
  17. Walton, Douglas N.(2002).Legal Argumentation and Evidence.University Park, P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8. 小島武司編、伊藤真編、丁婕譯(2005)。訴訟外糾紛解決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 小島武司、陳剛譯(2001)。訴訟制度改革的法理與實證。北京:法律。
  20. 卞建林編(2002)。證據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1. 王亞新(2010)。訴調對按和對調解協議的司法審查。法律適用,2010(6),34-37。
  22. 史蒂文.蘇本、瑪格瑞特.伍、蔡彥敏譯、徐卉譯(2002)。美國民事訴訟的真諦─從歷史、文化、實務的視角。北京:法律。
  23. 布萊克、唐越譯、蘇力譯(1994)。法律的運作行為。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4. 江偉編(2004)。中國證據法草案(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 何文燕(2007)。民事訴訟理念變革與制度創新。北京:中國法制。
  26. 宋朝武、黃海濤(2005)。調解真實原則質疑─從程序保障看調解制度改革。法律適用,2005(5),27-30。
  27. 李年終(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湘潭大學。
  28. 李浩(1996)。民事審判中的調審分離。法學研究,18(4),58-61。
  29. 李浩(2013)。調解歸調解,審判歸審判:民事審判中的調審分離。中國法學,2013(3),5-18。
  30. 李祖軍(2004)。自由心證與法官依法獨立判斷。現代法學,26(5),102-108。
  31. 李訓虎(2009)。「案結事了」的司法觀與裁判事實的可接受性。證據科學,17(6),668-676。
  32. 李傑(2006)。為法院調解的「事清責明」原則辯護。法律適用,2006(12),6-9。
  33. 沈明磊、王淳(2006)。訴調對接之路的理論與實踐─江蘇法院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總結與思考。人民司法,2006(11),22-27。
  34. 肖建華、楊兵(2005)。論我國訴訟調解原則體系之重構─兼評〈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相關規定。政法論叢,2005(1),80-84。
  35. 周建華(2012)。法國的調解(médiation):比較與借鑒。學習與探索,2012(1),93-97。
  36. 周建華(2008)。司法調解的保密原則。時代法學,6(5),73-77。
  37. 周建華(2012)。司法調解 合同還是判決?─從中法兩國的比較視野出發。北京:中國法制。
  38. 易延友(2004)。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以裁判事實的可接受性為中心。法學研究,26(1),99-120。
  39. 林來梵、劉練軍(2007)。論憲法政制中的司法權─從孟德斯鳩的一個古典論斷說開來。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64-71。
  40. 邵明(2002)。民事糾紛及其解決機制論略。法學家,2002(5),20-27。
  41. 阿德里安.A.S、朱可曼編、傅郁林譯(2005)。危機中的民事司法─民事訴訟程序的比較視角。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2. 胡範鑄(2009)。言語行為的合意性、合意原則與合意化。外語學刊,2009(4),65-68。
  43. 胡學軍(2010)。法官分配證明責任:一個法學迷思概念的分析。清華法學,4(4),82-103。
  44. 韋恩.C.布斯、葛列格裏.G.卡洛姆、約瑟夫.M.威廉姆斯、陳美霞譯、徐畢卿譯、許音霖譯(2009)。研究是一門藝術。北京:新華。
  45. 韋斯頓、卿松竹譯(2011)。論證是一門學問─如何讓你的觀點有說服力。北京:新華。
  46. 奚瑋(2009)。民事當事人證明權保鏱。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47. 奚瑋、楊錦炎(2009)。民事證明權的多維視角。法律科學,27(5),113-118。
  48. 孫笑俠、麻鳴(2007)。法律與道德:分離後的結合─重温哈特與富勒的論戰對我國法治的啟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7(1),144-152。
  49. 孫國華編(2003)。法的形成與運作原理。北京:法律。
  50. 翁曉斌(2005)。職權探知主義轉向辯論主義的思考。法學研究,27(4),50-62。
  51. 高洪賓(2006)。民事調解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52. 高洪賓(2007)。事實清楚、分清是非原則的審視。人民司法,2007(15),73-76。
  53. 常怡編(2008)。民事訴訟法學。北京:中國法制。
  54. 常怡編(2002)。比較民事訴訟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55. 張愛球編(2000)。現代社會中的訴訟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56. 張衛平(2007)。司法調解:時下態勢的分析與思考。法學,2007(5),18-27。
  57. 梁玉霞(2011)。聚焦於法庭的敘事:訴訟證明三元系統對接─論裁判者心證自由的限度。中外法學,23(6),1260-1275。
  58. 郭雲忠、吳春峰、侯懷群(2000)。論我國訴訟調解制度的功能定位。河北法學,18(6),115-118。
  59. 陸而啟(2010)。權力與真相:以審判模式的演進為主線。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6(6),55-59。
  60. 陸而啟(2011)。智識互轉:印證規範解析。證據科學,19(4),402-414。
  61. 喬鋼梁(1995)。美國法院的調解與仲裁制度。政法論壇,1995(3),89-93。
  62. 棚瀨孝雄、王亞新譯(1994)。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63. 焦寶乾編(2010)。法律論證:思維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4. 程春明(2009)。司法權及其配置─理論語境、中英法式樣及國際趨勢。北京:中國法制。
  65. 黃國昌(2008)。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6. 塔瑪納哈、李桂林譯(2010)。論法治─歷史、政治的理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67. 楊建華(1991)。大陸民事訴訟法比較與評析。臺北:三民。
  68. 道格拉斯.沃爾頓、梁慶寅譯、熊明輝譯(2010)。法律論證與證據。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69. 熊明輝(2010)。訴訟論證:訴訟博奕的邏輯分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70. 熊明輝(2004)。論法律論證及其評價。邏輯與認知,2(4),57-64。
  71. 齊樹潔編(2010)。東南司法評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72. 齊樹潔編(2009)。東南司法評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73. 劉學在(2005)。辯論主義的根據。法學研究,27(4),40-50。
  74. 劉顯鵬(2010)。民事訴訟中的摸索證明探析。法學論壇,25(4),76-81。
  75. 範愉(2007)。糾紛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76. 範愉(2000)。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77. 範愉(2008)。從訴訟調解到「消失中的審判」。法制與社會發展,14(5),60-69。
  78. 餘茂玉(2010)。刑事訴訟證明權研究─以辯方為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79. 龍宗智(2010)。關於「大調解」和「能動司法」的思考。政法論壇,2010(4),98-107。
  80. 邁克爾.努尼、楊利華譯、於麗英譯(2006)。法律調解之道。北京:法律。
  81. 蘇力(2010)。關於能動司法與大調解。中國法學,2010(1),5-16。
  82. 鐘三宇、陳曉霞(2013)。我國訴調對接糾紛解決機制的制度構建。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7(2),51-54。
  83. 佀化強(2010)。西歐中世紀糾問制訴訟中的原告。法學家,2010(2),68-84。
  84. 佀化強(2010)。西方刑事訴訟傳統的形成─以中世紀「非理性」證據、審判制度為中心。刑事法評論,北京:
  85. 佀化強(2010)。異端審判中的刑訊。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18(2),14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