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近五十年來的文天祥研究(1957~2007):回顧與討論
|
DOI
|
10.6608/THE.2008.012.187
|
作者
|
蔡佳琳
|
关键词
|
文天祥 ; 形象 ; 人物研究 ; 民族英雄 ; 愛國教育
|
期刊名称
|
歷史教育
|
卷期/出版年月
|
12期(2008 / 06 / 01)
|
页次
|
187
-
20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自元代以降,文天祥的歷史地位便不斷上升,其忠烈的形象更成為明清士人追尋的典範。清末民初時,在國族建構與民族集體記憶的形塑過程中,文天祥逐漸與「民族英雄」劃上等號。近半個世紀以來,學界對於文天祥的研究仍是以清末民初以來的「民族英雄」形象為基礎,希望透過文氏的生平研究彰顯其氣節,更藉其事蹟達到鼓舞民心與推行愛國教育之目的。此外,由於意識型態的影響,中國學界十分重視文天祥的家世背景以及歷史評價問題,但這些帶有目的性的研究課題,對於文天祥研究的拓展並無太大的助益,反而凸顯了歷史與歷史教育為政治服務的一面。由於既有研究框架的限制、時代氣氛的轉變,以及新史料的發掘有限,使相關研究數量看似豐富,但創見卻相當有限。因此,近年來相關研究的焦點多在於考辨史事與詩詞研究,關於文天祥的生平研究,仍能突破之處已十分有限。相反的,從元代至現代,文天祥的事蹟及形象是如何被傳播與建立、近代以來文天祥又如何與「民族英雄」形象劃上等號,這些都是過去學者較少關注的課題,也是未來可加以拓展之領域。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田浩(2003)。因「亂」而致的心理創傷:漢族士人對蒙古入侵回應之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58,71-94。
連結:
-
沈松橋(2000)。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117-118。
連結:
-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7/49163/4621567.html
-
《清世宗實錄》,卷2,〈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條。
-
Brown, William A.(1986).Wen T'ien-hsiang: A biographical study of a Sung patriot.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Publication.
-
Huber, Horst W.(1986).The Hero as the Spiritual Legacy of his Culture: Wen T'ien-hsiang and his Admirers.Analecta Husserliana,21,309-336.
-
Huber, Horst W.(1983).University of Munich.
-
王曾瑜(2006)。天地有正氣,凜冽萬古存─寫在文天祥誕辰770年之際。求是,2006(11),50-51。
-
江西歷史學會編(1986)。浩然正氣─文天祥逝世七百週年紀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李安(1972)。文天祥歷任官職考。東方雜誌,5(8),64-69。
-
李安(1972)。文天祥史蹟考。台北:正中書局。
-
李安(1972)。岳飛和文天祥的史事研究。新時代,12(10),28-34。
-
李安(1976)。文天祥被執與成仁所在地的紀念亭祀。新萬象,5,46-50。
-
李安(1974)。文天祥生平的快愉時代。今日中國,35,98-102。
-
李安(1972)。文天祥玉帶生硯。東方雜誌,5(11),68-69。
-
李燕新(1990)。文文山詞述評。問學,1990(3),175-197。
-
杜九香(2003)。新發現的文天祥自撰珍貴史料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3(3),176。
-
周仲超(1978)。中華國魂贛人楷模─文信國公。江西文獻,92,18-22。
-
林宗霖(1977)。代表民族正氣的文天祥。勵進,376,29-33。
-
林逸(1980)。文天祥故里的爭議。書目季刊,14(3),43-46。
-
胡篤重(1954)。我們應如何崇拜文天祥。反攻,113,5-6。
-
修曉波(2002)。文天祥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孫醒(1989)。文天祥籍貫考。史學月刊,1989(6),30-33。
-
張公鑑(1989)。文天祥生平及其詩詞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
梅原郁(1966)。文天祥。東京:人物往來社。
-
陳清泉(1980)。關於文天祥評價的幾個問題。北京師院學報,30,60-67。
-
陳貴麟(1987)。論文天祥集杜詩的關鍵地位與作品價值。中國學術年刊,1987(9),142-166。
-
陳彰(1974)。民族英雄文天祥。江西文獻,77,25-28。
-
陳學文(2005)。新發現的文天祥一篇佚文。天中學刊,20(6)
-
傅林紅、羅紅(2007)。1979-2006年文天祥研究論文定量分析。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8(11),28-30。
-
曾采堂(1986)。文天祥籍貫考證。宋史研究通訊,1986(7),3-6。
-
黃玉笙(1987)。文天祥評傳。台北:黎明。
-
黃克武(2006)。史可法與近代中國記憶與認同的變遷。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台北:
-
楊正典(1992)。文天祥的生平和思想。濟南:齊魯書社。
-
楊正典(1986)。《宋史文天祥傳》辨正。文獻,1986(3),78-87。
-
萬繩楠(1999)。文天祥。台北:知書房。
-
道光。吉水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
劉華民(1996)。文天祥詩學觀初探。常熟高專學報,2,26-33。
-
劉華民(2001)。文天祥詩藝術創新論略。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84-87。
-
劉華民(1997)。論文天祥前期詩。常熟高專學報,3,28-34。
-
劉華民(1998)。文天祥《指南錄》《指南後錄》之異同。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9(3),98-101。
-
劉華民(1996)。《宋史‧文天祥傳》的質疑。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7(1),7-12。
-
鄭良樹(1980)。信國公之家族及其事蹟。大陸雜誌,60(6),19-24。
-
鄭良樹(1980)。文信國公族譜。故宮季刊,14(3),53-67。
-
賴功歐(1986)。民族英雄與愛國詩人文天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霍必烈(1989)。文天祥傳。台北:國際文化。
-
戴仁柱、劉曉譯(2003)。十三世紀中國政治與文化危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廖咸惠(2017)。理解天命—文天祥的命運觀與術數知識。漢學研究,35(2),225-260。
-
王冠懿(2014)。民族英雄之外的身影:文天祥〈六歌〉擬作杜甫〈同谷七歌〉書寫痛苦的意涵與價值。靜宜中文學報,5,5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