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認識臺灣(歷史篇)》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臺灣史教材分析

DOI

10.6608/THE.2009.014.171

作者

徐宇辰

关键词

臺灣史 ; 教科書 ; 認識臺灣歷史篇 ; 審定本 ; 社會領域

期刊名称

歷史教育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09 / 06 / 01)

页次

171 - 2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歷史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使學習者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並培養人與時間、人與空間緊密聯結的歷史意識。本研究的重心在於歷史教科書,因爲它正是師生傳承歷史知識、涵養歷史意識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是針對八十年代本土化、民主化思潮下,所出現《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以及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之內容加以分析、比較、研究,並作出結論。其中,陳述性知識是教科書文字敘述的主要內容,而人物選擇方面則是以漢人、男性、政治、軍事類型爲主,不過在圖表的選編上,卻逐漸呈現豐富而多元的風格。此外,在作業方面也多能達到較高層次之認知目標,儘管情意、技能類題型較少,但卻多能兼顧學生學習之理解與興趣。總之,隨著全球化的潮流,以及多元、民主的價值影響下,八十年代至今,歷史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的內容逐年淺化、教科書用詞中性,以及逐漸重視思考價值判斷。因此,整體看來,臺灣史教科書之編輯與內容的演變,隨時代而日趨進步。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大紀元>臺灣報紙新聞>經濟新聞:http://www.epochtw.com/6/9/8/36198.htm,2006/09/08。
  2.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社會學習領域〉,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社會970514 定稿(單冊).doc,頁21
  3. Mayer, Richard E.、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裡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出版社。
  4. Parsons, Richard D.、Hinson, Stephanie Lewis、Sardo-Brown, Deborah、溫明麗譯 、黃乃熒譯 、林建福譯 、黃純敏譯 、黃桂君譯 、陳怡如譯 、梁瑞芸譯(2005)。教育心理學─教育的行動研究。臺北: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5. 王仲孚(2000)。再談歷史教學的基礎知識。歷史教育論集
  6. 王仲孚(1993)。歷史教學研究。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7. 白月嬌(1997)。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8. 李登財、劉還月(2000)。神佛正傳與祭拜須知(冬之卷)。臺北:常民文化事業。
  9. 周樑楷(1993)。圖表對歷史教學的效益─以西洋史教學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5),26-27。
  10. 林宜臻(2002)。讓促成思考過程之形成性評量在數學課堂生根。研習資訊,19(1),8-16。
  11. 南一書局編纂委員會(2005)。社會1(教師手冊)。臺南:南一書局。
  12. 南一書局編纂委員會(2006)。社會2。臺南:南一書局。
  13. 孫文彬、沈懷岩(1992)。教材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歷史教學,4,121。
  14. 翁佳音(1998)。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15. 國立編譯館(1998)。認識臺灣(歷史篇)。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16. 康軒文教事業(2005)。社會乙版一上。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
  17. 康軒文教事業(2006)。社會乙版一下。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
  18. 程光裕編、徐聖謨編(1980)。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
  19. 黃秀霞(1985)。新版國中歷史第一冊教材之研究。思與言,22(5),22。
  20. 黃煜烽、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1. 黃道遠(2003)。歷史學科知識本質之檢討、分析與應用:以現今國中臺灣史教材為例。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
  22. 溫振華(1993)。圖表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高級中學歷史教學法研討會資料彙編,臺北:
  23.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8-101。
  24. 蔡相煇、吳永猛(2003)。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25. 鄭志明(1998)。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被引用次数
  1. 蔣淑如(2016)。女性主義史學視角下的國中臺灣史教科書。中等教育,67(2),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