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有關清代臺灣義民研究探析
|
DOI
|
10.6608/THE.2010.016.137
|
作者
|
孫連成
|
关键词
|
義民 ; 民變 ; 客家 ; 分化說 ; 義民爺信仰 ; 孤魂說
|
期刊名称
|
歷史教育
|
卷期/出版年月
|
16期(2010 / 06 / 01)
|
页次
|
137
-
21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特質,以及清廷對臺控制的低效,造成變亂叢生,以泉州和客家爲主的義民團體乃應運而生,成爲民變和會黨的一大剋星,在歷次民變中扮演輔助性的平亂角色。就性質而論,義民是對應民變而產生的民間自衛組織,是相應於異性結拜組織和會黨組織而產生的地域化社會共同體。就動機而論,義民倡舉義旗,助官平亂,主要出於自保動機,而且大多是自動自發,但欣羨利益功名者及趁機遂行分類報復者也大有人在。就成員階層結構而論,義民和發動民變的「亂民」組成份子皆以農民和游民爲主,雙方最大的差異主要在於領導階層,民變領導者多屬社會下層人物,而義民的領導者則爲屬社會領導階層的紳商。但不同的義民首之間仍須留意其時代與區域性之間的差異性。就族群分布而論,清代臺灣協助官兵平定動亂,並得到「義民」稱號的,幾乎涵蓋漳、泉、粵、「番」所有的族群。在朱一貴事件時,閩客移民攜手平亂,說明廣東及客家族群和泉州籍族群在社區意識及維護社會秩序的激勵下,是可以合作的。在臺灣開發史上,義民並非客家族群所獨有,福佬族群與原住民亦有,義民爺信仰也並非客家獨有信仰,但歷史演變下,義民信仰卻成爲客家族群特定的族群標籤及圖騰,與乾隆朝的官方書寫以及褒封刻意將義民與客民完全等同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就義民的行爲取向而論,整體而論,誠以正面功能居多,但也不應忽略義民的負面行爲所造成的社會破壞作用。不少學者根據《高宗純皇帝實錄》等材料提出「分化說」,強調清廷對待義民的採取的是「分化利用」的態度,有意的區隔漳人和泉粵兩籍人民。此說的可信性如何,是否禁得起史料的檢驗,在史料細膩度及論證基礎上似乎猶有進一步探究的空間。義民爺究竟是祖先、神明還是孤魂野鬼?客家人爲何對義民祭典特別尊崇,義民爺信仰背後的深刻意涵等,也是本文關心的重點。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許雪姬(2003)。誤讀乾隆、誤解清制─王芬的官家記載與民間傳說。故宮學術季刊,21(1),190+201。
連結:
-
(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
-
(1980)。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連雅堂,《臺灣通史》,卷31,〈林爽文列傳〉,頁826。
-
(1995)。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1980)。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1966)。清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
-
連橫,《臺灣通史》,卷22,〈宗教志〉,頁595。
-
(1980)。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軍機處檔摺件」,066517號,(奏報查明臺匪滋事案內出力義首懇請獎勵事),道光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
(1980)。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1971)。臺灣霧峰林氏族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軍機處奏摺錄副》,閩督馬爾泰奏,乾隆十年九月初三日。
-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28),頁20-22。
-
(1996)。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1972)。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1987)。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軍機處檔摺件」,038737號,〈奏報酌滅義民口糧並查銷器械情形〉,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
清.沈茂蔭《光緒苗栗縣志》,卷16,〈志餘〉,頁249-251。
-
陳至德採訪整理,〈嘉義褒忠義民廟爐主張永和先生訪問記錄〉,2003年8月10日。
-
(1979)。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1999)。清代臺灣檔案史料全編。北京:學苑出版社。
-
(1980)。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1986)。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
「軍機處檔摺件」,123917號,(奏報審辦福建省林戴氏京控案),光緒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
清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
清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
清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
-
清吳子光(1959)。臺灣紀事。臺北:臺灣銀行。
-
清吳德功(1959)。戴施兩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
-
清周凱(1960)。內自訟齋文選。臺北:臺灣銀行。
-
清周璽(1962)。道光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
清林豪(1957)。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
-
清林豪(1993)。澎湖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
清姚瑩(1958)。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
-
清姚瑩(1960)。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
-
清姚瑩(1974)。東溟文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
清范咸(1961)。乾隆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
-
清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雜錄。臺北:臺灣銀行。
-
清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
-
清張嗣昌(1997)。巡臺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陳淑均(1963)。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
-
清陳盛韶、劉卓英標點(1983)。問俗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清陳壽祺(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
-
清陳壽祺(1968)。重纂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
-
清賀長齡輯(1964)。皇朝經世文編。臺北:世界書局。
-
清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
-
清翟灝(1958)。臺陽筆記。臺北:臺灣銀行。
-
清劉家謀(1997)。觀海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清蔡青筠(1964)。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
-
清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
-
清謝金鑾(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
清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
-
Kilborne, B.(ed),Langness, L.L.(ed)(1987).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Theoretical Papers of Melford Spiro.Chicago:Univ of Chicago Press.
-
丁光玲(1994)。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丁鳳珍(2005)。臺語文學參與臺灣歷史解說的重要性:以《相龍年─歌詩》kap《辛酉─歌詩》的研究作例。臺語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
丁鳳珍(2004)。用誰的語言?解釋啥人的歷史?─「臺灣歌仔」與臺灣知識份子對「戴潮春抗清事件」論述的比較。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臺東:
-
尹章義(2004)。「神豬」考釋─肥豬變神仙的故事。2004動物保護公共論壇論文集,臺北:
-
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客委會。
-
仇德哉(1983)。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王嵩山(1999)。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稻鄉出版社。
-
史明(1998)。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草根文化。
-
伊能嘉矩(1985)。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江金瑞(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
-
江瑞昌(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
吳青霞(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
吳密察(2006)。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5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5年度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李文良(2007)。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臺灣的移民開發和社會動亂(1680-1740)。歷史人類學學刊,5(2),11+21-33。
-
李焯然主編、熊秉真主編(2008)。轉變中的文化記憶。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
李豐楙(1993)。苗栗義民廟信仰的形成演變與客家社會:一個中國式信仰的個案研究。國立中央圖書館建館七十八周年暨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
-
李豐楙、朱榮貴(1997)。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阮昌銳(1990)。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
依利亞德、楊素娥譯(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
林本炫(2008)。臺灣客家民間信仰之特色─以苗栗縣義民爺信仰為例。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9(1),22-23。
-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在地商人的活動與網絡。臺北:聯經。
-
林柔辰(2010)。義民爺信仰的多元面向:乩童、義民組與義民爺金身。大眾史學與音像紀錄學術研討會,臺北:
-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臺灣史論文精選
-
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
-
林偉勝(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
林淑慧(2004)。臺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
-
林富士(2000)。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
-
林聖芬(197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大歷史所。
-
林衡道(1978)。臺灣勝蹟採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邱彥貴(2001)。從祭典儀式看北臺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竹北:
-
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
-
南兵和(1981)。臺灣義民。臺北:武陵出版社。
-
姜義鎮(1995)。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
-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臺灣族群生態客家篇。臺北:前衛出版社。
-
范振乾(2006)。義民爺信仰與臺灣客家文化社會運動。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
-
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
-
徐正光主編(2001)。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翁佳音(1986)。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0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
高木桂藏、關屋牧譯(1991)。日本人筆下的客家。臺北:關屋牧。
-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8)。認識臺灣(社會篇)。臺北:國立編譯館。
-
張勝彥(1996)。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
張菼(1970)。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
-
張菼(1974)。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24(4),75-85。
-
張菼(1975)。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臺灣文獻,26(2),83。
-
清高宗敕編(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
-
莊吉發(1999)。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
莊吉發(2001)。義民與會黨—新竹義民與林爽文之役。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
-
莊吉發(2006)。從資料檔案看清代臺灣的客家移民與客家義民。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
-
莊吉發(2002)。清史講義。臺北:實學社。
-
莊吉發(1992)。清代臺灣秘密會黨的發展與社會控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5(1),22。
-
莊英章(1989)。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
-
許雪姬(1987)。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許毓良(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許達然(2000)。十八及十九世紀臺灣民變和社會結構。臺灣文獻,51(2),81-83+61+64+74-116+120+660。
-
許達然(1996)。械鬥和清朝臺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14。
-
許達然(1999)。清朝臺灣民變探討。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臺北:
-
連慧珠(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
郭維雄(2006)。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
-
陳孔立(1990)。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
-
陳立武(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中興大學歷史所。
-
陳其南(1984)。土著化與內地化:論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發展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市:
-
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
-
陳春聲(2006)。國家意識與清代臺灣移民社會―以「義民」的研究為中心。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
-
陳紹韾(2004)。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
陳朝龍(1999)。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陳運棟(1995)。新介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
陳運棟。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爺信仰。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
陳漢光(2000)。臺灣抗日史。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
陳慧兒(1954)。林爽文事變中之義民。臺南文化,4(1),4。
-
陸寶千(1975)。論晚清兩廣的天地會政權。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曾立維(2003)。「行郊」與「郊商」對地方社會事業的參予─以清代竹塹地區為例。新竹文獻雜誌,27,8-32。
-
渡邊欣雄、周星譯(2000)。漢族的民俗宗教。臺北:地景出版社。
-
黃永達(2006)。枋寮褒忠義民亭祭祀輪值與客家社區意識及宗族意識關連性轉化之初探。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
-
黃秀政(1995)。臺灣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黃清漢(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文大地學研究所。
-
黃煥堯(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黃榮洛(2001)。清代的義民廟與義民爺。客家雜誌,130,39-43。
-
董芳苑(2008)。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
-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1993)。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台原出版社。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1999)。臺灣省通志稿。臺北:捷幼出版社。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臺灣省通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實編(1959)。臺灣釆訪冊。臺北:臺灣銀行。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臺案彙錄。臺北:臺灣銀行。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1)。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臺北:臺灣銀行。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58)。平臺紀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4)。臺案彙錄。臺北:臺灣銀行。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2)。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臺灣銀行。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采訪冊。
-
劉仲如編、苗學孟編(1984)。臺灣林爽文起義資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劉妮玲(1983)。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9,33-109+204+266-295+300-313+318-319+320-335+344-346。
-
劉妮玲(1989)。臺灣的社會動亂─林爽文事件。臺北:久大文化公司。
-
劉煥雲(2007)。臺灣客家義民廟節慶文化意涵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5,1-26。
-
劉還月(2002)。臺灣客家風土誌。臺北:常民文化公司。
-
劉還月(1994)。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篇)。臺北:臺原出版社。
-
劉還月(1994)。移植的經驗,獨立的信仰─臺灣客家信仰的特色與自主性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
蔡采秀(2006)。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
-
蔡淵洯(1983)。清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演變。史聯雜誌,3,35-63。
-
蔡淵洯(198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周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1989)。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周年紀念特刊。新竹: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周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
-
鄭志明(2006)。北臺灣客家社會義民信仰與祭典的文化特色。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
-
賴玉玲(2008)。臺灣義民信仰現象的歷史探討。第二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
-
賴玉玲(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歷史所。
-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
-
薛雲峰(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
謝宏武(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謝國興(1993)。官逼民反:清代臺灣三大民變。臺北:自立晚報。
-
鍾仁嫻(2001)。褒忠義民廟歷史初探。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
-
簡烔仁(1995)。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出版社。
-
顏尚文(2003)。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行政院客委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行政院客委會。
-
羅烈師(2001)。竹塹客家地方社會結構的拱頂石―義民廟。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
-
蘇俊良、龔青佩(2007)。臺灣地區義民信仰的探討。臺灣源流,40,147-148。
|
被引用次数
|
-
陳惠齡(2014)。地景、歷史與敘事:竹塹文學的地方詮釋及其文化情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8,77-119。
-
羅仁駿,蔡承宏(2012)。臺北市客家族群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4(1),81-93。
-
(2024)。海峽兩岸關於清代臺灣林爽文事件的研究回顧:以專書、期刊論文為中心。漢學研究通訊,43(3),1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