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初忠君觀─以陳鼎《留溪外傳》為例

DOI

10.6608/THE.2012.019.163

作者

丘文豪

关键词

忠君觀 ; 清初 ; 陳鼎 ; 留溪外傳

期刊名称

歷史教育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2 / 12 / 01)

页次

163 - 1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三代以來,「忠」觀念,就有不同層次的涵義,而到宋代,更是可以見到三種不同的看法同時存在於世人的思想之中。其中,對政治權威的服從一端越來越突出。由於遺民與貳臣一直以來都是清史研究中的顯學,因此清初的忠君觀研究也多由其出發。從這兩者出發,將得到以下結論:遺民與貳臣對於臣節上,是採取一種比較務實的態度,頗能體諒當事人所身處的困局,臧否時人時,也比較寬厚,順、康時期並不流行乾隆時期嚴厲斥責貳臣的態度。相反的,事功和社會實效等考慮,往往較道德空言來的更為重要,一直要到弘曆於1777年修〈貳臣傳〉後,失節的行為才普遍受到社會的強烈譴責。本研究透過一名沒有什麼名氣的士人陳鼎,及其著作《留溪外傳》,試圖挖掘生於清朝(1644年後),且與遺民無太直接關係而易被研究者忽略的角色,是如何看待「忠君」一事。根據史料,本研究指出,所謂絕對忠君觀可能一直延續在多數清人腦中,更由於社會上瀰漫著這種絕對的忠君觀念,〈貳臣傳〉的修纂或許是順應了社會上的這股潮流,而非撥亂反正的效用。藉由一個沒沒無聞的的士人,本研究試圖探討一般社會的輿論與思想;並凸顯絕對忠君觀的延續並沒有因遺民與貳臣的自我辯解而於社會思潮中中斷。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金觀濤(2003)。觀念起源的猜想與證明:兼評《「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2,127。
    連結:
  2. 胡曉真(2006)。旅行、獵奇與考古─《滇黔土司婚禮記》中的禮學世界。中國文哲期刊,29,55-57+63+76-77。
    連結:
  3. 陳永明(2009)。降清明臣與清初輿論。漢學研究,27(4),201-202+211+219。
    連結:
  4. 陳鼎,《留溪外傳》,卷 2,〈古副將傳〉。
  5. 陳鼎,《留溪外傳》,卷 5,〈白雲山人傳〉。
  6. 顧彩,〈顧彩序〉,收於陳鼎,《留溪外傳》。
  7. 陳鼎,《留溪外傳》,卷 1,〈鄭御史傳〉。
  8. 陳鼎,《留溪外傳》,卷 2,〈趙叔濟傳〉。
  9. 陳鼎,《留溪外傳》,卷 4,〈芮巖尹先生傳〉。
  10. 陳鼎,《留溪外傳》,卷 5,〈茅屋老人傳〉。
  11. 陳鼎,《留溪外傳》,卷 5,〈陸吳州傳〉。
  12. 陳鼎,《留溪外傳》,卷 5,〈倪高士傳〉。
  13. 陳鼎,《留溪外傳》,卷 1,〈許德溥傳〉。
  14. 〈張潮序〉,《留溪外傳》,收於盛宣懷輯,《常州先哲遺書.二十》(清光緒甲午(二十)年(1894)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武進盛氏刊本)。
  15. 陳鼎,《留溪外傳》,卷 1,〈三諸生傳〉。
  16. 陳鼎,《留溪外傳》,卷 1,〈狗屠傳〉。
  17. 陳鼎,《留溪外傳》,卷 5,〈處士列傳〉。
  18. 陳鼎,《留溪外傳》,卷 18,〈二雲和尚傳〉。
  19. 陳鼎,《留溪外傳》,卷 18,〈囂囂和尚傳〉。
  20. 陳鼎,《留溪外傳》,卷 2,〈吳義士傳〉。
  21. 陳鼎,《留溪外傳》,卷 5,〈垢區道人傳〉。
  22. 陳鼎,《留溪外傳》,卷 6,〈端木鐵頭傳〉。
  23. 張潮,〈張潮序〉,收於陳鼎,《留溪外傳》。
  24. 陳鼎,《留溪外傳》,卷 18,〈呱呱和尚傳〉。
  25. 陳鼎,《留溪外傳》,卷 5,〈山東隱逸列傳〉。
  26. 陳鼎,《留溪外傳》,卷 1,〈王縣令傳〉。
  27. 陳鼎,《留溪外傳》,卷 6,〈李二曲傳〉。
  28. 陳鼎,《留溪外傳》,卷 1,〈莫九萬傳〉。
  29. 陳鼎,《留溪外傳》,卷 4,〈吳霞舟先生傳〉。
  30. 永瑢等編,《四庫全書總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卷 63,〈史部十九〉,頁 1387。
  31. 陳鼎,《留溪外傳》,卷 1,〈趙百足傳〉。
  32. 陳鼎,《留溪外傳》,卷 1,〈賣餅叟傳〉。
  33. 陳鼎,《留溪外傳》,卷 5,〈孫先生傳〉。
  34. 陳鼎,《留溪外傳》,卷 1,〈稽永仁傳〉。
  35. 陳鼎,《留溪外傳》,卷 1,〈高復卿傳〉。
  36. 陳鼎,《留溪外傳》,卷 2,〈弩樵叟傳〉。
  37. 陳鼎,《留溪外傳》,卷 4,〈蔡雲怡先生傳〉。
  38. 陳鼎,《留溪外傳》,卷 2,〈義僕李兒傳〉。
  39. 陳鼎,《留溪外傳》,卷 2,〈劉孔合傳〉。
  40. 陳鼎,《留溪外傳》,卷 5,〈高士列傳〉。
  41. 盛宣懷輯,《常州先哲遺書.二十》(清光緒甲午(二十)年(1894)至丁酉(二十三)年(1897)武進盛氏刊本)。
  42. 陳鼎,《留溪外傳》,卷 1,〈李義士傳〉。
  43. 陳鼎,《留溪外傳》,卷 2,〈王太守傳〉。
  44. 陳鼎,《留溪外傳》,卷 1,〈韓義士傳〉。
  45. 陳鼎,《留溪外傳》,卷 5,〈程一林傳〉。
  46. 陳鼎,《留溪外傳》,卷 2,〈金陵乞兒傳〉。
  47. 陳鼎,《留溪外傳》,卷 5,〈文高士傳〉。
  48. 陳鼎,《留溪外傳》,卷 1,〈焦太守傳〉。
  49. 陳鼎,《留溪外傳》,卷 4,〈弘毅先生傳〉。
  50. 陳鼎,《留溪外傳》,卷 1,〈許義士傳〉。
  51. 陳鼎,《留溪外傳》,卷 5,〈安樓先生傳〉。
  52. 陳鼎,《留溪外傳》,卷 5,〈謝隱士傳〉。
  53. 陳鼎,〈凡例〉,《留溪外傳》。
  54. 陳鼎,《留溪外傳》,卷 1,〈薛義士傳〉。
  55. 陳鼎,《留溪外傳》,卷 5,〈王古休傳〉。
  56. 王子今(1999)。「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57. 王汎森(2004)。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
  58. 王思治、劉鳳雲(1989)。論清初「遺民」反清態度的轉變。社會科學戰線,1989(1),128+132-134。
  59. 白一瑾(2010)。論清出貳臣士人「兩截人」的處境心態。北方論叢,2010(1),65。
  60. 何冠彪(1990)。論明遺民子弟之出試。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
  61. 何冠彪(1990)。論明遺民之出處。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
  62. 麥穆倫、程葳譯(1996)。明清鼎革之際忠君考。法國漢學,北京:
  63. 彭世獎(2009)。歷代荔枝譜評述。古今農業,2009(6),111-112。
  64. 馮友蘭(2007)。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5. 葉高樹(2009)。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香出版社。
  66. 寧可、蔣福業(1994)。中國歷史上的皇權和忠君觀念。歷史研究,1994(2),81-82+89+92。
  67. 鄭志明(2010)。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
  68. 魏良弢(1995)。忠君的歷史考察:秦漢至五代時期。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5(2),129。
被引用次数
  1. 陳逸雯(2018)。入山猶未晚:明宗室女朱中楣的易代經歷與鄉國書寫。明代研究,31,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