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徐秉愉(2007)。從「內地」到「邊區」—金初至章宗朝上京地位的變化。臺大歷史學報,39,185-232。
連結:
-
陳昭揚(2008)。金代漢族士人的地域分布—以政治參與為中心的考察。漢學研究,26(1),103-135。
連結:
-
葉高樹(2009)。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2,121-196。
連結:
-
Wittfogel, Karl A.(魏復古)and Feng, Chia-Sheng (馮家昇),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907-1125),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9
-
元郝經(1988)。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元馬端臨(1986)。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
-
元脫脫(1975)。金史。北京:中華書局。
-
宋李燾、上海師範學院古籍整理研究室點校、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點校(1985)。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
宋徐夢莘(1987)。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金元好問、姚奠中編、李正民增訂(2004)。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
Chen、 Hoh-lam(1984).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Discussions under Jurchen-Chin Dynast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Dardess、 John W.(1973).Conquerors and Confucians: Aspects of Political Change in Late Yua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Rossabi, Morris(ed.)(1983).China among Equals: 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 10th-14th Centuri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2012)。百年明史論著目錄。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中國哲學編輯部編(1988)。中國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
方建新編(2006)。二十世紀宋史研究論著目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王元化編(1999)。學術集林。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
王明蓀(2010)。遼代草原城市的興起。北方文化研究,1,87-94。
-
王明蓀(2012)。含英咀華:遼金元時代北族的漢學。新北:花木蘭出版社。
-
王明蓀(2013)。南宋及金朝的「中國觀」。第三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
-
王曾瑜(2011)。遼金軍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
王毓銓(2005)。王毓銓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
王德朋(2011)。金代商業經濟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外山軍治、李東源譯(1988)。金朝史研究。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
-
甘懷真編(2007)。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伊藤道治、吳密察譯(1990)。中國通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
吉川幸次郎(1974)。朱子學北傳前史:金朝と朱子學。宇野哲人先生白壽祝賀記念東洋學論叢,東京:
-
余蔚(2013)。完顏亮遷都燕京與金朝的北境危機—金代遷都所涉之政治地理問題。文史哲,2013(5),124-139。
-
吳宗國編(2004)。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吳松弟(1993)。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
-
吳松弟(2000)。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吳鳳霞(1994)。金代尚書省若干問題探討。遼金史論集,長春:
-
宋德金(2005)。遼金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宋德金、史金波(2001)。中國風俗通史:遼金西夏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李治安(2013)。元史暨中古史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澍田編(1990)。金史輯佚。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杉山正明、烏蘭譯、烏日娜譯(2014)。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周良霄(1993)。程朱理學在南宋、金、元時期的傳播及其統治地位的確定。文史,北京:
-
屈文軍(2008)。遼西夏金元史十五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邱添生(1979)。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之演變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7,83-111。
-
邱添生(1999)。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
-
姜錫東編、李華瑞編(2005)。宋史研究論叢。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
姚大力(1993)。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元史論叢,北京:
-
柳立言(2006)。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81,125-171。
-
胡戟編(2002)。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夏宇旭(2014)。金代契丹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徐敏(2013)。《百年明史論著目錄》編後記。中國史研究動態,2013(5),95-96。
-
高明士(1996)。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臺北:明文書局。
-
高橋弘臣、林松濤譯(2010)。宋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政策之形成過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張中政(1986)。漢兒、簽軍與金朝的民族等級。社會科學輯刊,1983(3),99-102。
-
張博泉(1992)。金史論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張博泉(1991)。金史的研究與思考。東北亞歷史與文化:慶祝孫進己先生六十誕辰文集,瀋陽:
-
張廣達(2008)。從「安史之亂」到「澶淵之盟」:唐宋變革之際的中原和北方。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
-
陳述(1987)。遼金兩朝在祖國歷史上的地位。遼金史論集,上海:
-
陳高華(1982)。元大都。北京:北京出版社。
-
陳高華、史衛民(2010)。元代大都上都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陶晉生(1969)。金代的政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4),567-593。
-
陶晉生(1984)。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
陶晉生(2013)。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
陶晉生(1971)。邊疆史論集—宋金時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陶晉生(1971)。金代的政治衝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3(1),135-161。
-
閆興潘(2012)。論金代的「諸色人」—金代民族歧視制度化趨勢及其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9(4),62-66。
-
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1952)。傅孟真先生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
傅海波編、崔瑞德編、史衛民譯、陳高華審稿(1998)。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程民生(1992)。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
費正清、薛絢譯(1994)。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臺北:正中書局。
-
楊保隆(1994)。試談金代廢除勃極烈制度的最初動因。社會科學戰線,1994(1),185-192。
-
葉高樹(2006)。「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154-190。
-
葛兆光(2011)。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
葛金芳(1991)。宋遼夏金經濟探研。武漢:武漢出版社。
-
熊鳴琴(1998)。金人「中國」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趙永春(2014)。從複數「中國」到單數「中國」—中國歷史疆域理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劉俊文編(1993)。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
劉浦江(1999)。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
劉浦江(2008)。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劉浦江編(2003)。二十世紀遼金史論著目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劉鳳雲編、劉文鵬編(2010)。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鄧小南編、榮新江編(2005)。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蕭啟慶(2008)。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
蕭啟慶(1999)。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
-
韓光輝(1989)。遼代中國北方人口的遷移及其社會影響。北方文物,1989(2),72-80。
-
韓茂莉(1999)。遼金農業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魏崇武(2000)。金代理學發展初探。歷史研究,2000(3),31-44。
-
黨為(2012)。美國新清史三十年—拒絕漢中心的中國史觀的興起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