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歷史理解」取向的歷史教學-以「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例

DOI

10.6608/THE.2014.020.075

作者

劉慧蘭

关键词

歷史教學 ; 歷史理解 ; 極權政治 ; 心智圖 ; 合作學習

期刊名称

歷史教育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4 / 12 / 01)

页次

75 - 1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筆者從事歷史教育以來,發現學生常認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只是「記憶史實」,這雖然與臺灣教科書與考試內容大多是「歷史知識」有關,但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教導」歷史這門學科,對於學生卻有著最直接的影響。事實上,歷史教學除了教導歷史知識,更重要的目標是在於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理解過去」,亦即「歷史思維」的培養,而「歷史理解」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本文首先從20世紀後期英國歷史教育課程的改革帶給臺灣歷史教育現場的啟示切入,闡述何謂「歷史理解」的理論與教學目標,進而參考高中課綱對於「歷史理解」的定義,以國中九年級課程的「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主題,嘗試以「歷史理解」取向設計教材教法並進行實際教學。教案的實施對象為國中九年級學生,共計3個班,約90餘人;實施教學的時間為一節又25分鐘(70分鐘);使用的教學策略包括:直觀教學法、心智圖、合作學習,以及融入閱讀理解素養的課後學習單設計。課堂教學結束後,筆者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學習單的內容進行評量的分析,發現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但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對於此一主題的歷史脈絡也頗能掌握;更欣慰的是,學生對於當時的人們(包括德國人及猶太人)能夠進行設身處地的理解,筆者認為這種人文關懷的培養正是歷史學科的最大價值。最後,筆者也針對此次的行動研究進行了檢討並提供具體建議,期能提供中學歷史教師們參考,也為十二年國教的改革盡一己之力。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汪栢年(2009)。概念構圖與高中歷史教學:以「臺灣經濟的起飛」與「世界文明的交匯」為例。歷史教育,15,119-151+150-151。
    連結:
  2. 莊德仁(2009)。《清華歷史教學》與當代臺灣歷史教改: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討論。清華歷史教學,15,251-278。
    連結:
  3. 蕭惠心(2008)。概念圖在國中歷史教材的運用。歷史教育,12,59-79。
    連結:
  4. 教育部,《97國民中小學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2008。
  5. 「臺灣PISA 研究中心」網站
  6.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2008。
  7. Culpin, Christopher(2004).The Twentieth Century: Pupils' Book - This is History S. (Paperback).London:Hodder Murray.
  8. 包暐稜(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9. 吳嘉琪(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
  10. 宋明娟(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11. 林慈淑(2010)。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邵宗儀(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13. 張元(2006)。利用概念圖加強學生的歷史理解:讀Teaching History110 (2003), pp.27~31。清華歷史教學,17,147。
  14. 張元(1996)。歷史教學需要轉型。清華歷史教學,7,1-3。
  15. 陳冠華(1998)。英國中學歷史科的危機與轉機。歷史教育,3,1。
  16. 葉小兵(1993)。簡介英國對學生歷史意識的最新研究。清華歷史教學,2,115-116。
  17. 劉心怡(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李若文(2016)。國中歷史科教案與課程設計。中正歷史學刊,19,25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