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排球比賽關聯技術效益模式評價之研究

并列篇名

The Appraisal Module of Interrelating Skill Effectiveness in Volleyball Games

DOI

10.5297/ser.200512_7(4).0010

作者

林柏化(Po-Hua Lin)

关键词

排球比賽 ; 關聯技術 ; 轉換效益 ; volleyball games ; interrelating skill ; transforming effect

期刊名称

大專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7卷4期(2005 / 12 / 31)

页次

113 - 1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研究以2004年第一屆企業男排聯賽之四支與賽隊伍為研究對象,藉由比賽的關聯技術轉換效益,期能建立一套關聯技術效益模式評價標準。本研究以卡方獨立性之交叉列聯檢定法、交叉格標準化殘差值以及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法,來檢定接發球→舉球、舉球→扣球、救球→舉球等三組關聯性技術。結果顯示,接發球到舉球、救球到舉球的技術成效之間,皆存有顯著性的轉換效益,唯在建立線性模式上,僅接發球技術轉換為舉球技術的效益上,呈現出顯著的相關性,其間的線性模式估計式為:舉球技術等級別=1.848+0.273(上標 *)接發球技術等級別。亦即當接發球技術成效較高時,則舉球技術成效亦相對較高。

英文摘要

Four teams were chosen from the first domestic 2004 men's commercial league as subjects, for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relating skills' trans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games. A standard assess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evaluating the success of transitions of these skills. The methods used for analysis were the Chi-Squared test, the Independent test, the Standardized Residual test, an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These test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ng skills in three sets: serve-receiving to setting, setting to spiking, and attack-receiving to set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transforming effects in serve-receiving to setting and attack-receiving to setting skills. On the linear model there was only one major transforming effect on serve-receiving to setting skill. The formula of this linear estimating model was the 1.848+0.273(superscript *) level of serve-receiving factor. In other words, the efficiency of serve-receiving skills is in proportion to the setting skill.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Agresti, A.(2002).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New York:Wiley.
  2. 吳美玉(1999)。排球比賽中二種牽連技術運用性能分析。大專體育,41,69-77。
  3. 李黛芬(2000)。世界女子排球選手扣球攻擊型態與成效應用之研究。屏東:睿煜出版。
  4. 林竹茂(2001)。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0學年度B、C級排球教練講習手冊。大專院校體育總會排球委員會。
  5. 胡忠民(2000)。排球新規則實施後我國各級排球代表隊未來參加國際競賽因應之道。中華排球,91,58-61。
  6. 許天路(2005)。2004年我國企業男排聯賽參賽隊伍基本技術績效與比賽勝敗相關之研究。台北:高立圖書。
  7. 黃德壽(2000)。優秀舉球員新見解。中華排球,88,33-39。
  8. 劉衛民(1997)。國際男子排球賽二維牽連技術運用指標的性能分析。體育科學,17(2),47。
  9. 蔡崇濱(1997)。1997年排球比賽規則。台灣省學校體育,7(1),39-41。
  10. 鄭國平(1985)。排球扣球技術理論與實際應用之研究。台中:排球扣球技術理論與實際應用之研究。
  11. 蘇睦敦(2005)。2004年我國企業男排聯賽與賽隊伍之基本技術表現分析。中華排球,116,166-171。
被引用次数
  1. 陳克舟、吳忠政(2007)。2005年亞洲排球四強挑戰賽整體戰力分析比較。文化體育學刊 ,5,123-130。
  2. 洪慶要、祁崇溥、林永華、甘乃文(2007)。大專排球聯賽女子組第三級比賽得分結構因素與比賽勝率關聯性之研究。北體學報,15,237-248。
  3. 黃宏裕,王美麗(2015)。2012年世界女排大獎賽決賽各項技術結構對比賽名次得失分之影響分析。興大體育學刊,14,27-35。
  4. 黃宏裕、方信淵(2014)。2012 年世界男子排球聯賽前六強技術結構得失對名次勝負局之影響分析。運動與健康研究,3(3),11-22。
  5. 黃正一(2013)。世界優秀女子排球團隊發球、接發球與救球技術表現分析─以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女子排球前八強之隊伍為例。中原體育學報,2,98-109。
  6. 黃正一,稅尚雪,馬君萍(2015)。影響世界優秀女子排球比賽結果關鍵因素之分析。興大體育學刊,14,63-71。
  7. 黃正一、稅尚雪、王俊明(2010)。排球團隊技術表現之計分標準。大專體育學刊,12(4),52-59。
  8. 黃正一、稅尚雪、王俊明(2012)。世界優秀女子排球不同舉球方式與舉球型態之團隊技術表現分析~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八強隊伍為例。排球教練科學,18,1-9。
  9. 賴淑惠(2008)。2007亞洲男排四強挑戰賽得分結構之分析。排球教練科學,12,48-54。
  10. 李建毅(2006)。我國優秀男子排球選手得分技術競技能力與比賽成績表現之關聯研究。排球教練科學,8,52-73。
  11. 梁雅琄(2021)。大專男子排球替補類型與時機之應用成效分析-以100學年度大專排球聯賽男子組公開一級為例。興大體育學刊,20,159-168。
  12. 邱榮貞、孟範武、周進發、何金山(2013)。排球舉球員對團隊戰力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2),184-191。
  13. 稅尚雪(2012)。世界優秀女子排球團隊關連技術表現分析─以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前八強隊伍為例。中原體育學報,1,158-169。
  14. 吳美玉(2012)。世界高水準女子排球比賽得分因素表現效益與比賽成績表現之關聯研究─以201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賽為例。交大體育學刊,3,1-15。
  15. 吳忠政(2010)。大專男子排球替補球員應用成效之分析。文化體育學刊 ,11,71-80。
  16. 吳忠政(2011)。大專優秀男子排球隊教練應用替補之類型與時機分析研究。體育學報,44(3),481-493。
  17. 張振興(2010)。接發球進攻之標記分析。排球教練科學,15,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