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高中學生運動習慣養成的可行策略、預期阻礙與因應對策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Feasible Strategies, the Predictable Obstacles and the Policies in Forming Exercise Habi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OI

10.5297/ser.200709_9(3).0002

作者

吳海助(Hai-Chu Wu);林章榜(Chang-Pang Lin);周宏室(Hung-Shih Chou)

关键词

體育教學 ; 體育教師 ; 規律運動 ;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 regular exercise

期刊名称

大專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9卷3期(2007 / 09 / 30)

页次

23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為檢討學生普遍運動不足問題,瞭解處在學校體育第一線的體育教師對於養成學生運動習慣的想法,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中階段養成學生運動習慣的策略,以解決學生普遍運動不足的問題。方法:以開放性問卷為研究工具,電子郵件為資料蒐集方式,471位高中體育教師為研究參與對象,所得資料在內容分析之後以描述統計加以呈現。結果發現:一、養成學生運動習慣的可行策略包括教學策略運用、政策制定與執行、體適能促進方案、多元課後運動規劃、運動觀念建立、校內體育活動安排,以及場地設備支援;二、推展這些策略的預期阻礙包括升學導向價值觀、學生配合不易、行政配合不易、場地設備資源不足、時間相互排擠、經費資源拮据,以及教學實施不易;三、克服阻礙的因應對策包括運用教學策略、建立運動觀念、制定法源依據、行政資源配合、支援場地器材,以及編列經費預算。結論如下:高比例的教師認為教學策略運用是養成學生運動習慣的可行策略,升學導向價值觀是高中階段運動推展的預期阻礙,而善用教學策略仍被教師視為克服阻礙的因應對策。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amined students'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exercises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oughts of forming students' exercise habits. The focus was on the strategies of forming exercise habits during senior high school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students' insufficient exercise. Open questionnaire and emails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data from 471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data gathered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fter content analyses. The results were concluded as follows. First, the feasibl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exercise habits included using teaching methods, policy institu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plan of promoting health fitness, the arrangement of diverse after-school exerci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exercise concept, the arrangement of physical exercise at school, and the equipments supports. Second, the predictable obstacles of promoting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d the valu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difficulties for students and administration to cooperate, insufficient equipments and grounds, time conflicts, shortage of money, and difficulty i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hird, the policies of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included using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ing exercise concepts and sources of law, cooperating with administration, supporting equipments, and budgeting for the plan. It was concluded that most teachers believed that the feasible strategies were to us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which could develop students' exercise habits, the valu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was the predictable obstacles of developing exercise habits at senior high school stage, and teachers considered that using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was the policy for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吳海助、蔡菊芬、林章榜(2006)。高中體育科新課程推動的教師研習相關需求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4),15-26。
    連結:
  2. 張少熙、梁伊傑(2006)。台北市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傾向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38(2),109-120。
    連結:
  3. 許振明(2006)。台灣地區地方政府推動學生體適能績效之研究。體育學報,39(4),103-118。
    連結:
  4. 劉照金(2004)。影響台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15。
    連結:
  5. 龍炳峰(2000)。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爲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體育學報,29,81-91。
    連結:
  6. Lau, S.,Yeung, P. P. W.,S. Lau (Ed.)(1996).Growing up the Chinese way: Chinese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HK: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7.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4)。2004落實學生體適能推廣措施-體適能檢測項目現況調查計畫。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8. 方進隆(2002)。青少年運動習慣之培養。學校體育,12(5),13-17。
  9. 王同茂(2002)。從體育活動中培育活力青少年。學校體育,12(5),18-21。
  10. 王繼光(2002)。體驗律動之美創造健康人生-南山中學體育特色發展。學校體育,12(5),22-27。
  11. 牟鍾福(2002)。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12. 吳仁宇(2002)。新世紀須健康活潑富群性之青少年。學校體育,12(5),2-3。
  13. 吳姿瑩、卓俊伶(2005)。衛生政策研發中心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5)文獻回顧研析計畫。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
  14. 李思招(2000)。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15. 林曉薇(2003)。台北市,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16. 姚慧子(2005)。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17. 洪嘉文(2002)。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計畫之發展策略。學校體育,12(5),4-7。
  18. 洪嘉文(2004)。學校體育希望工程。學校體育,14(2),5-13。
  19. 洪嘉文、詹彩琴(2003)。落實學校運動場地設施開放之有效措施。大專體育,68,1-5。
  20. 洪翠嬰(2003)。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21. 張民讚(2004)。台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碩士學位班。
  22. 張兆煒(2001)。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23. 張良漢、許志賢(2002)。休閒運動阻礙量表編制與信效度分析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0,157-171。
  24. 教育部體育司(2003)。學校運動國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25. 教育部體育司(2002)。活力青少年養成之政策理念。學校體育,12(5),8-12。
  26. 課程改革中行政人員的角色-基隆復興經驗
  27. 程瑞福(2001)。從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實施談體育教師角色的轉變。學校體育,11(6),19-24。
  28. 葉明勳(2002)。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29. 趙信賓(2005)。計劃行爲理論在國小學童規律運動促進策略的應用。中師體育,7,40-49。
  30. 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36-44。
  31. 劉兆達(2002)。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32. 劉先翔、周宏室主編(2002)。國家政策論壇。台北市:師大書苑。
被引用次数
  1. 陳智彥、王元聖(2018)。不同大學體育課程在體適能檢測之差異性。運動教練科學,50,31-41。
  2. 林章榜、吳海助(2012)。高中學生自行車運動參與之研究─以期望價值理論為基礎。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4),11-26。
  3. 盧禎桂、陳淑貞、孫自宜(2010)。臺南市高中職學生對骨質疏鬆症的知識與其健康行爲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36,435-447。
  4. 楊建隆(2012)。運動參與習性對體育課程功能認知情形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0(3),99-106。
  5. 張家銘、侯堂盛、邱思慈(2012)。國立嘉義大學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146-157。
  6. 張清泉、祁崇溥、林永華、李政吉、甘乃文(2010)。運動強化課程介入對大一新生體適能之影響。運動研究,19(1),48-62。
  7. 鄭世忠、王俊傑、王元聖(2016)。探討不同性別大學生的運動參與、心理資本與情緒焦慮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4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