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亂彈戲之曲牌套式初探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Patterns of the Song-sets in Taiwan Luan-tan-xi

DOI

10.7021/PAJ.200601.0103

作者

劉美枝(Mei-Chi Liu)

关键词

亂彈戲 ; 北管 ; 曲牌 ; 套式 ; 曲牌聯套 ; Luan-tan-xi ; Pie-guan ; Qu-pai ; Guan-shi ; Qu-pai-lian-tao

期刊名称

臺灣戲專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6 / 01 / 01)

页次

103 - 1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俗諺「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之亂彈戲,是臺灣重要的劇種之一。臺灣亂彈戲之主要唱腔為板腔體,但從民間樂師之口述資料與民間抄本中,卻發現有些劇目演唱曲牌體。循著這一線索,本文透過交叉比對民間抄本,找尋亂彈戲之曲唱腔與相應之劇目,並進而將這些曲牌體與元雜劇、明傳奇之曲牌套式進行初步比較,發現亂彈戲之曲牌聯套計有北曲聯套、南北合套、南北合腔、套中夾套等諸種形式,而其套式組成皆不脫南北曲套式之規範中。此一現象,除透露臺灣亂彈戲之曲牌唱腔具有規範性外,亦顯示屬於清代花部亂彈一脈之臺灣亂彈戲,與雅部唱腔之間具有某種程度之關聯性。

英文摘要

Luan-tan-xi is one of the main types of opera in Taiwan. Its music for voices is composed of ”Ban Qiang” system. However, ”Qu-pai” system was identified from the narration of the folk musicians and manuscripts. Therefore,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manuscripts to find the corresponding lists of plays for ”Qu-pai” system in Luantan-xi, and compared that ”Qu-pai” with others in Yuan-za-ju and Ming-chuan-q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st of plays for ”Qu-pai” includes Bei-qu Lian-tao, Nan-pei He-tao, Nan-pei He-qiang, Tao-in-tao, and follows the standard of Nan-pei-qu. Therefore, it proves that the ”Qu-pai” of Taiwan Luan-tan-xi follows a certain standard, and is a branch of Hua-bu-luan-tan in the Ching Dynasty, and has correlation with Ya-bu music of voi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曾永義(2008)。宋元南曲戲文之體製、規律與唱法。
    連結:
  2. 二水振樂軒:3、5。
  3. 羅東新蘭社:1、4、5、6。
  4. 呂源永:1。
  5. 葉美景:1、2、3。
  6. 羅東福蘭社:1、4、5、6、7、8、9、10、11、12、13、14。
  7. 彰化集樂軒:1、3、6、8、13、14、18、22、23、24、25。
  8. 戴錦豐:1。
  9. 邱火榮:1。
  10. 林水金「氣貫長虹」。
  11. 彰化梨春園:2、20、23。
  12. 潘玉嬌:1。
  13. 吳梅(1997)。南北詞簡譜。台北:學海出版社。
  14. 林鶴宜主持(1999)。亂彈戲「潘玉嬌、王金鳳、新美園藝人技藝保存計畫期末報告-藝人生命史與劇團大事年表」。台北:台大戲劇研究所。
  15. 武內貞義(1996)。臺灣。台北:南天書局。
  16. 洪惟助主持(1996)。臺灣北管崑腔之調查研究期末報告。台北: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17. 許子漢(1998)。元雜劇聯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8. 許子漢(1999)。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台北:台大文學院。
  19. 連橫(2001)。臺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20. 蔡振家(1995)。臺灣亂彈戲秦瓊倒銅旗研究。國立藝術學院第二屆研究生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21. 蔡瑋琳(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曾永義(2007)。梆子腔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0,14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