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教育機會均等-概念分析與研究取向的探究

DOI

10.6423/HHHC.200307.0035

作者

吳勁甫

关键词

均等 ; 公平 ; 正義 ; 教育機會均等 ; 研究取向

期刊名称

學校行政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03 / 07 / 01)

页次

35 - 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為:探討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以及以不同的研究取向來探究教育機會均等此一議題。首先,釐清教育所涉及的均等、公平及正義的概念之意涵。說明教育機會均等概念之特性、發展及定義。其次,以社會科學三種(客觀、主觀及批判)不同的研究取向,結合教育社會學的觀點(結構功能論、衝突學派、解釋學派)來探討教育機會均等之議題。最後,提出本文結論。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Coleman, J. S.(1990).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San Francisco:Westview.
  2. Hart, H. L., A.N. Daniels (ed.)(1989).Reading Rawls:Critical Studies o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3. Kukathas, C.,Pettit, P.(1990).Rawls:A Theory of Justice and its Critics..Cambridge:Polity.
  4. Rawls, J.,A. Corlett (ed.)(1991).Equality and Liberty: Analyzing Rawls and Nozick.London:Macmillan.
  5. Scanlon, T. M.,N. Daniels (ed.)(1989).Reading Rawls: Critical Studies o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6. Secada, W. G.,W. G. Secada (ed.)(1989).Equity in Education.New York:The Falmer.
  7. 何包鋼(1990)。羅爾斯的交叉共識-民主的社會統一觀及其理性基礎。哲學與文化,17(7),605-614。
  8. 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1988)。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9. 余桂霖(1995)。論羅爾斯的正義論。復興崗學報,55,1-21。
  10. 呂宗麟(1998)。權力與社會正義。臺北市:亞太。
  11. 李真文(1998)。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2. 周保松(1999)。當代哲學祭酒羅爾斯。當代,145,46-62。
  13. 胡興梅(1994)。羅爾斯正義理論評介。共同學科期刊,3,167-178。
  14. 張福建(1993)。社會正義的判準: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洞見。律師通訊,166,44-47。
  15. 莊勝義、高雄師範大學主編(2001)。教育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教育的比較-關於社會正義的省思。王教授家通博士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6. 陳奎熹(1996)。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37,4-6。
  17. 趙敦華(1988)。勞斯的正義論解說。台北市:遠流。
  18. 戴華、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 韓水法(1998)。桑德爾對羅爾斯《正義論》的批評。21世紀,46,84-90。
  20. 簡成熙(2001)。個人自主、社群意識與關懷德性:自由主義普遍公民身分觀的修正。屏東師院學報,14(上),75-112。
  21. 簡成熙(2000)。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料集刊,25,185-210。
被引用次数
  1. 李政翰(2006)。2005年OECD教育指標對我國教育發展之啟示。學校行政,42,1-17。
  2. 莊勝義(2007)。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兩種教育運動的對比。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22,21-42。
  3. (2007)。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兩種教育運動的對比。高雄師大學報,22(2),21-42。
  4. (2010)。何處有塵埃?~學校教育不公平之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3),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