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M型社會談台灣教育之社會正義

并列篇名

Study on Social Justice in Taiwan'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n M-type Society

DOI

10.6423/HHHC.200809.0090

作者

呂晶晶(Cing-Cing Lu)

关键词

M型社會 ; 台灣教育 ; 社會正義 ; 羅爾斯正義論 ; M-type Society ; Taiwan's Education ; Social Justice ; A Theory Of Justice Of Rawls

期刊名称

學校行政

卷期/出版年月

57期(2008 / 09 / 01)

页次

90 - 10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M型社會」是全球普遍的發展趨勢,乃指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大部分正向下沈淪為中、下階級,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代表中間的中產階級,卻忽然往下陷,導致各國人口的生活方式,從倒U型轉變為M型社會。在台灣也逐漸有M型社會現象,在家庭投資與支援、城鄉教育資源、學生學習成就等三方面都呈現教育雙峰現象。 本文以Rawls的正義論來探討教育之公平與正義,分析中國、美國、加拿大與台灣對弱勢學童教育政策之實施,做為改善台灣相關教育政策之參考,亦提出台灣教育可行的教育策略,包括1、實踐公平正義的資源分配,2、實施補償教育,落實評估回饋,3、重建關懷倫理,避免標籤化效果,4、重視教育投資,反對教育商品化,5、擴大服務範疇,推動整合性服務,6、發揮家庭教育功能,突破階級再製,以建構一個公平和正義的教育體系。

英文摘要

”M-type Society” is the trend of global development. It means that most of the rich and steady bourgeois are declining to middle-low class. The left and the right of the M-type society stand for the poor people and rich people. The middle standing for the middle plunges into lower class all of a sudden. Therefore, the society type transforms from upside down U to M. Taiwan's society is like an M-type gradually. It shows bimodal distribution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in three aspects: the difference in family educational investments and back-up systems, the gap between the resources of urban and rural division, and the difference i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fairness and justice by using a theory of justice of Rawls.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in China, USA, and Canada with an aim at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Taiwan includes 1. to carry out resource allocation with fairness and justice; 2. to implement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and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and feedback; 3. to reconstruct care ethics and avoid labeling effect; 4. to value the investment of education and oppose commercialized education; 5. to enlarge service area and boost integrated service; 6. to develop family function and break through class reproduction for building up a fair and justice educational system.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聯合報(2007/01/08)
  2. 台灣世界展望
  3. 國語日報(2007/11/22)
  4. Cohn, C. A.(2005).NCLB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The local superintendent`s view.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80(2),156-169.
  5. Lahire, B.(1995).Tableaux de familles.Paris:Seuil.
  6. Nelson, S. W.,McGhee, M. W.,Meno, L. R.,Slater, C. L.(2007).Fulfilling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Phi Delta Kappan,88(9),720-729.
  7. Rawls, J.(1977).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8. Building on results: A blueprint for strengthening the № Child Left Behind Act
  9. Valli, L, Cooper, D.,Frankes, L,Apple, M. W. (Ed.)(1997).Review of research.Washington: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tion.
  10.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11. 大前研一(2008)。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台北市:商周。
  12. 一個都不能少,溫家寶宣布:1840億人民幣財政預算用於農村義務教育
  13. 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畫簡介
  14.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15. 台灣法律網
  16. 汪仲譯、David S.Lands著(1999)。新國富論-人類窮與富的命運。台北市:時報。
  17. 周仁尹、曾春榮(2006)。從弱勢族群的類型談教育選擇權及教育財政革新。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93-122。
  18. 林孟儀、林妙玲(2006)。遠見雜誌。台北市:天下遠見。
  19. 姜博超(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20. 洪蘭(2006)。遠見雜誌。台北市:天下遠見。
  21. 范麗娟、吳天泰主編(2005)。族群與社會。台北市:五南。
  22. 祝懷新、應起翔(2003)。哥倫比亞教育券政策評述。比較教育研究,157,76-81。
  23. 國語日報(2006/08/09)
  24. 張鈿富、王世英、葉兆祺(2008)。美、日、德、法、英國家教育政策分析。教育資料集刊,36,121-152。
  25. 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
  26. 施政主軸-創意台灣、全球布局
  27. 教育經費
  28. 世新大學新視界-教學卓越電子報
  29. 莊淇銘(2006)。因應「高跟鞋與Q型社會」之來臨。國民教育,47(2),1-4。
  30. 許宏儒(2005)。Bourdieu文化資本概念的限制。教育研究,62,99-107。
  31. 許添明(2006)。教育優先區對提升弱勢族群教育的實際成效批判。現代教育論壇,15,433-441。
  32. 陳宜中(2003)。後威權下的社會正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十五週年」研討會,台北市:
  33. 陳美瑩(2006)。台灣、中國、加拿大弱勢學童教育政策比較。現代教育論壇,15,407-414。
  34. 中國時報(2007/06/06)
  35. 教育是改善差距最好方式
  36. 楊巧玲(2007)。美國教育政策的發展及其啟示: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教育資料集刊,36,153-170。
  37.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畫。台北:五南。
  38. 趙敦華(1988)。勞斯的「正義論」解說。香港:三聯。
  39. 顏素霞(2002)。論差異、社會正義與大學教育機會-分析我國大學生背景資料、知覺大學教育功能之態度。屏東師院學報,17,71-110。
被引用次数
  1. 吳淑禎(2023)。弱勢學生的生涯促進:融入差異化概念發展同儕支持生涯服務方案與實施。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6,81-122。
  2. 鄭芷楡,陳欽雨,呂博裕(2020)。社會變遷對企業聘用人力方式及招募人才條件之影響。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4(2),27-46。
  3. (2018)。社會正義素養的影響機制之研究:以大學生的觀點為探討。教育政策論壇,21(4),9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