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基測成績之探究

并列篇名

An Exploration of Basic-Test Records from Junior Middle Schools at Remote Districts

DOI

10.6423/HHHC.200811.0060

作者

黃怡雯(Yi-Wen Huang)

关键词

偏遠地區 ; 國中學測 ; 國中學測成績 ; The Remote Districts ; The Basic-Tes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 The Record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期刊名称

學校行政

卷期/出版年月

58期(2008 / 11 / 01)

页次

60 - 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偏遠地區學校因為經費不足、教師流動率高、數位落差大等因素,成為了「國民教育的暗角」,而九年一貫的課程只由都會的角度來思考,也更加擴大了城鄉教育品質的差距。林生傳(1982)則以為社會階層化可能決定擔負教育經濟能力,影響家庭結構,價值觀念,語言類型及教育方式等,從而對教育成就發生影響。國中學測內容的設計及試題的命題方式,大都從都會學子的角度思考,沒有顧及偏遠地區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更加擴大了城鄉教育品質的差距,使得原本屈居條件劣勢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表現,更為每下愈況,國中學測成績更呈現雙峰現象。 本文試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分析影響偏遠地區國中學生學測成績的因素,將研究結果作為教學現場之教師或上級機關制定政策上或改善教學成效之依據。

英文摘要

Due to funds insufficiency, high teacher flow rate, information dropping variances, the remote district schools are become ”a dark angle of education.” Furthermore, nine years consistent curriculum is produced from the view of the city life that expaned quality disparity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Lin Shengfu (1982) pointed out the social class is possibly involved of the education economic capacity, the effects of the family structure, the value idea, the language type and the education way which varied the educated achievement. The basic-tes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is designed and proposed mostly pondered by scholars' angle that lacked of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the remote districts students. The worse, a dual-peak phenomenon appeared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s. From Educational Sociology prospect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students from remote districts in order to submit some findings which can be a help to future teaching or to improve policy proces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
    連結:
  2. Bourdieu, P.(1985).The forms of capital.NY:Greenwood.
  3. Bourdieu, P.(1980).Logic of practice.California:University of Stanford Press.
  4. Coleman, J.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5. 王麗雲、甄曉蘭(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 王麗雲、甄曉蘭(2007)。台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7. 王麗雲、甄曉蘭(200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8. 王麗雲、甄曉蘭(200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 王麗雲、甄曉蘭(200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 石淑慧(2001)。資訊社會裡數位差距的教育社會學意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7,17-21。
  11. 吳曲輝譯、J. H. Turner著(1996)。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12. 都會繁星閃耀偏遠生乾瞪眼
  13. 縮減世界數位落差
  14. 林生傳(198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未出版
  15. 林生傳(1982)。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16. 孫智綺(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17. 孫憶芬(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18. 馬康莊譯、J. H. Turner著(1985)。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19. 自由時報(2008/06/13)
  20. 張武昌(2007)。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雙峰現象形成原因之探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專刊飛揚,16,5。
  21. 許興讓(1997)。偏遠地區圖書館的經營之道-以澎湖縣湖西鄉為例。書苑,32,84-97。
  22. 葉至誠(2001)。職業社會學。台北:五南。
  23. 均衡城鄉教育差距及照顧弱勢學生
  24. 劉得臣(2006)。數位落差。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5,3-8。
  25. 鄭燿男、陳怡靖(2000)。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6,10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