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評論十二年國教追求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社會公平“正義”目的之理論適當性

并列篇名

A Commentary on the Purpose of the Twelve-Year Public Education with References to the Theories of Justice

DOI

10.6423/HHHC.200907.0031

作者

陳信智(Hsin-Chih Chen)

关键词

十二年國民教育 ; 正義理論 ; 差異政治 ; Twelve-Years Public Education ; theory of justice ; politics of difference

期刊名称

學校行政

卷期/出版年月

62期(2009 / 07 / 01)

页次

31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的教育機會均等性,卻不一定能帶來「質」的教育機會均等,社會正義的理論基礎為何?十二年國教政策的內容能否達成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呢? Rawls在《正義論》中明白指出,所謂社會正義,主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對於基本權利和義務所應該採取的方式。主張差異政治的學者Young認為:社會正義的目標是社會參與的平等,而非社會資源分配的平等對待。針對社會的不正義,Nancy Fraser提出所謂“重分配-肯認的兩難概念,說明肯認政治和自由主義的分配正義的不足。 此研究所得的建議為:應先有周延的公共探討;學區劃分、入學方式因應各縣市需要重新規劃,及考慮變革現行學校型態,以落實社會公平正義。 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的教育機會均等性,卻不一定能帶來「質」的教育機會均等,社會正義的理論基礎為何?十二年國教政策的內容能否達成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呢? Rawls在《正義論》中明白指出,所謂社會正義,主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對於基本權利和義務所應該採取的方式。主張差異政治的學者Young認為:社會正義的目標是社會參與的平等,而非社會資源分配的平等對待。針對社會的不正義,Nancy Fraser提出所謂“重分配-肯認的兩難概念,說明肯認政治和自由主義的分配正義的不足。 此研究所得的建議為:應先有周延的公共探討;學區劃分、入學方式因應各縣市需要重新規劃,及考慮變革現行學校型態,以落實社會公平正義。

英文摘要

What is the theoretical of social justice? Could social fair justice in content of the Twelve-Years Public Education reach the goal? John Rawls points out in ”A theory of justice” clearly, what is called social justice is that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ociety that should take as to the basic right and obligation. Scholar Young thinks politics of difference that the goal of the society justice is the equality of the participation, but not the equality of social resource. To social unjust, Nancy Fraser proposes ”the redistribution-recognition dilemma, illustrating the deficiency of the politics of recognizing and liberalism. The sugges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We should have comprehensive public discussion first; all counties and cities need to plan the way to divide or enter school in the studying area again, and consider improving the current school type, in order to implement social fair and justic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
    連結:
  2.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
    連結:
  3. Adam, S.(2001).Political philosophy: A beginners guide for students and politicians.Cambridge:Polity.
  4. John, R.(1971).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Nancy, F.(1997).Justice interruptu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ostsocialist" condition.London:Routledge.
  6. Young, I. M.(1990).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王保進(2003)。高等教育品質的理念與實際。台灣教育,609,38-49。
  8.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2),18-32。
  9. 沈珊珊(2003)。教育機會均等理念與實務發展型態之探討-英美等國經驗。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1,115-129。
  10. 林火旺(1998)。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1,249-270。
  11. 姚大志譯(2002)。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台北:左岸文化。
  12. 馬信行(1998)。台灣鄉鎮市區社會地位對教育投入的影響。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596-615。
  13. 馬遜(2001)。談高等教育品質的提升。台灣教育,601,2-5。
  14. 教育部(2007)。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問答集。台北:教育部。
  15. 教育部(2007)。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說帖。台北:教育部。
  16. 莊勝義(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高雄縣市後期中等學校今後發展與教育階層化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17. 陳伯璋、楊國樞、葉啟政主編(1991)。1991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18. 陳怡靖(200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19. 陳冠州(2007)。自由市場機制中的弱勢族群教育政策與社會正義。弱勢族群與多元文化教育研討會,花蓮市:
  20. 陳清溪(20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研究文獻集萃。研習資訊,24(2),85-93。
  21. 黃毅志、陳怡靖(2005)。台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被引用次数
  1. 李秀鳳(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入學制度平等導向與菁英導向的論述分析。公民訓育學報,22,101-131。
  2. 廖錦文、廖勻華、張逸蓁(2014)。職業類科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先導計畫影響招生效益的看法。明新學報,40(1),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