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高等教育中學術參與和非學術參與之性別分析:女性主義的批判觀點

并列篇名

Gender Analysis of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Particip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Feminist Critical Perspectives

DOI

10.3966/160683002013030084004

作者

劉國兆(Kuo-Chao Liu)

关键词

性別 ; 高等教育 ; 學術參與 ; 非學術參與 ; 女性主義的批判觀點 ; gender ; higher education ; feminist critical perspectives ; academic participations ; non-academic participations

期刊名称

學校行政

卷期/出版年月

84期(2013 / 03 / 16)

页次

80 - 1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女性主義的批判觀點,探討大學生在學術參與和非學術參與中的性別差異情形。在學術參與方面,女性大學生雖然優於男性,但是多數男性大學生卻因選擇男性學類,而進入就業市場中的高薪工作,反之,女性大學生特別是中下階層女性卻大多選擇女性學類,也因此而進入就業市場中的低薪工作;另外在非學術參與方面,男性大學生相較於女性大學生來得積極,相對地也排擠到參與學術性活動的時間與機會,然而因為男性大學生所擁有的「男性特質」等優勢條件,因此不僅仍然獲致高薪工作,也趁此鞏固了男性的優勢地位。本文進一步針對高等教育中的資本主義市場化現象與隱身其中的父權體制結構進行批判,並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英文摘要

Through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particip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lthough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urpass males in academic participation, but most males get opportunities to acquire well-paying jobs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by choosing male subjects, on the contrary, females especially those at the lower-middle rank end up entering into the fields offering low-paying jobs in the market thus as for nonacademic participation, males are found to be more positive compared to females, and such may limit them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e academic activities more or less, but in terms of advantages derived from the ”masculinity” males have, not only they are still more favored over females for well-paying jobs, but the consolidated status of men remains strong.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s well provides criticism towards the phenomenon of capitalist market and the patriarchal system hidden within, as well a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雅各(1998)。大學學生社團中男性成員的性別意識及其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9,245-277。
    連結:
  2. 李文瑞、陳詳衡(2008)。技職院校學生兼職工作行為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4),73-86。
    連結:
  3. 李易駿、古允文(2007)。機會開放或結構限制?台灣青年從學校到職場轉銜過程中的Yo-Yo現象。臺灣社會研究,67,105-152。
    連結:
  4. 胡蘭沁(2006)。大學生兼職與其工作價值觀關聯性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35-76。
    連結:
  5. 陳金英(2004)。網路使用習性、網路交友期望與社交焦慮之分析。資訊社會研究,7,111-145。
    連結:
  6. 陳建州(2011)。女性的教育成就與大學畢業後初期位置之關係。教育研究集刊,57(3),75-121。
    連結:
  7. 陳建州(2009)。影響大學生學習領域性別階層化之因素。教育研究集刊,55(2),35-67。
    連結:
  8. 黃益松、羅麗雲(2007)。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2),17-34。
    連結:
  9. 鄭健雄、王欣眉、黃宜瑜(2006)。大學生休閒生活型態與憂鬱程度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1),43-63。
    連結:
  10. 教育部統計處(2011d年8月27日)。大專校院女性一級行政主管人數及比率。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308-4.xls
  11. 教育部統計處(2011f年8月27日)。大學校院專任教師及助教人數──按職級別、 性別及研究類別分。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306-3.xls
  12. 教育部統計處(2011g年8月27日)。歷年大專校院學生人數─按3大分類科系及性別分(實數)。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6-5.xls
  13. 教育部統計處(2011h年8月27日)。歷年大專校院學生人數─按3大分類科系及性別分(百分比)。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106-6.xls
  14. 教育部統計處(2011e年8月27日)。大專校院女性教師比率-按職級別分。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306-2.xls
  15. 教育部統計處(2011c年8月27日)。大專校院女性一級學術主管人數及比率。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308-3.xls
  16. 行政院勞委會(2010)。職類別薪資調查。2013年2月7日,取自https://pswst.cla.gov.tw/PSDN/Query/wFrmQuery01.aspx
  17. 教育部統計處(2011a年8月22日)。女性學生比率。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140.111.34.54/ 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956
  18. 劉峻谷(2008年08月07日)。遴選校長歧視女性 教部敗訴。2011年8月10日,取自http://city.udn.com/ 54543/ 2973492?tpno=49&cate_no=61530
  19. 教育部(2011年8月27日)。教育改革問與答。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moe.gov.tw。
  20. 仝澤蓉、盧沛樺(2012年3月5日)。王如玄:兩性同酬日今年3月5日。2012年3月20日,取自http://udn.com/news/LIFE/LIF6/6941001.shtml。
  21. 教育部統計處(2011b年8月27日)。大專校院女性校長人數及比率。2012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 site_ content/B0013/307-3.xls
  22. 行政院主計處(2011)。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資料。2013年2月7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0866&ctNode=3247&mp=1。
  23. Arum, R.(Ed.),Beattie, I. R.(Ed.)(2000).The structure of schooling-reading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California, Mountain View: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4. Ball, S. J.(1990).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explorations in policy sociology.London:Routledge.
  25. Breen, R.,Goldthorpe, J.H.(1997).Explaining educational differentials: Towards a formal rational action theory.Rationality and Society,9(3),275-305.
  26. Brooks, A.(Ed.),Mackinnon, A.(Ed.)(2001).Gender and restructured university.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27. Durndell, A.,Siann, G.(1990).Gender differences and computing in course choice at entry into higher education.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6(2),149.
  28. Habermas, J.(1970).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 Student protest, science, and politics.London:Beacon Press.
  29. Lauder, H.(Ed.),Brown, P.(Ed.),Dillabough, J.(Ed.),Halsey, A. H.(Ed.)(2006).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 Scott, P.(1998).Massifi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Buckingham, England:
  31. Smith, R.(2005).Dancing on the feet of chance: The uncertain university.Education Theory,55(2),139-150.
  32. Standish, P.(2005).Towards an economy of higher education.Critical quarterly,47(1-2),53-71.
  33. Tikly, L.(2001).Globalisat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postcolonial world: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Comparative Education,37,151-171.
  34. Virtanen, P.,Nevgi, A.(2010).Disciplinary and gender differences among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Educational Psychology,30(3),323-347.
  35. 上野千鶴子、劉靜貞譯、洪金珠譯(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臺北市:時報。
  36.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37.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臺北市:時報。
  38. 翁福元(2007)。教育政策社會學:教育政策與當代社會思潮之對話。臺北市:五南。
  39.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編(1999)。1999台灣女權報告。臺北市: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
  40. 張建成、卯靜儒(2005)。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臺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39-76。
  41. 陳怡如(2007)。高等教育改革、新管理主義、性別與教師:以台灣女性助理教授之工作經驗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臺北市:
  42. 陳奎憙編(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43. 陸洛、謝碧霞、潘君鳳(2009)。職場性別公平現況與性別公平知覺對工作態度之影響─臺灣全國樣本之分析。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3(3),78-102。
  44. 游美惠(2002)。父權體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9,111-113。
  45. 游增瑜、任慶宗(2010)。性別歧視知覺、工作特性、角色衝突與組織公平認知對組織承諾之影響研究:以空軍志願役女性官兵為例。2010年第十八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臺北市:
  46. 黃淑玲編、游美惠編(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臺北市:巨流。
  47. 劉毓秀編(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臺北市:時報文化。
  48. 潘慧玲(1999)。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臺北市:
  49. 鄭惠文(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50. 顧燕翎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1. 顧燕翎編、鄭至慧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