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產品的審美判斷與符號意涵-以Swatch及其近似產品為例

并列篇名

The Aesthetic Judgement and Symbolic Connotation in Product Design-A Case Study Based on Swatch

DOI

10.6381/JD.200403.0047

作者

林銘煌(Ming-Huang Lin);艾序繁(Hsu-Fan Ai)

关键词

審美 ; 情感 ; 產品設計 ; 符號 ; SWATCH ; Aesthetics ; Emotion ; Product design ; Product semantics ; Swatch

期刊名称

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9卷1期(2004 / 03 / 01)

页次

47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美學的觀點來看產品設計,用感知、想像、理解和情感等四個面向來探討產品的形象思維,即消費者是如何對物品外表形象進行思考,此外並進一步再搭配符號學中的內涵意指和外顯意指來解釋感知、想像、理解等,由直覺到領悟不同深淺的認知層次,以及情感分別與這些層次的交互作用,最後以SWATCH為例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結果顯示:SWATCH手錶中以典型具圖案的手錶因其品牌及產品識別比其他以材質為設計重點的手錶來得受歡迎和認同;而手錶在設計符號的運用上,整體與錶面的形狀和用色,是消費者判讀的重要部位,深深的影響著審美判斷和情感的共鳴;明確的符號,可以提高產品的整體評價,而造形過於獨特者,反而可能縮小欣賞的族群。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product design from aesthetics viewpoint, consisted of sensation, imagination, recognition, and emotion phases, in order to penetrate the consumer's reaction to product appearance. I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surface denotation and inner connot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motion. Finally Swatch is taken as a case study to carry out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It discovers that the classical Swatches printed with well-designed graphs are much popular than the other styles because of its strong product identity, and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the face and belt are the major concern of a design. The clear statement of icons or motifs could promote product qualifications, and unique design would get less appreciation in gener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Aaker, Daivid A.、Joachimsthaler, Erich、高登第譯(2002)。品牌領導。台北:天下。
  2. Baudrillard, Jean、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
  3. Charles Jencks(1980).Sign, Symbol and Architecture.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4. Gobè, Marc、辛巴譯(2001)。高感性品牌行銷。台北:藍鯨。
  5. Horrocks, Chris、王尚文譯(1998)。Baudrillard/布希亞。台北:土緒。
  6. Langer, Susanne、劉大基譯(1997)。情感與型式。台北:商鼎。
  7. Thackara, John、盧杰譯、朱國勤譯(1998)。一些現代主義後的設計思考。台北:田園。
  8. 王濟昌(1994)。美學論文集。台北:世一。
  9. 由谷尊、東正德譯(1989)。消費者主權時代。台北:遠流。
  10. 何秀煌(1999)。記號、意識與典範。台北:東大。
  11. 李幼蒸(1996)。人文符號學。台北:唐山。
  12. 李澤厚(1989)。美學四講。香港:三聯。
  13. 星野克美(1991)。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14.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15. 彭修銀(1993)。美學範疇論。台北:文津。
  16. 黃世輝(1991)。產品語意的認知。工業設計,20(3),74-189。
  17. 楊恩寰(1993)。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
  18. 滕守堯(1998)。審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
  19. 鄭泰丞(2000)。科技·理性與自由。台北:桂冠。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宏、邱昭榮、林豪鏘(2016)。情感設計、使用行為與使用價值關係之研究─以智慧型手機為例。設計學研究,19(1),103-124。
  2. 林演慶(2022)。臺日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美感風格設計之內容分析比較。藝術教育研究,44,81-126。
  3. 衛萬里(2011)。無形文化符碼於商品設計程序之應用─以臺灣閩南鬼神諺語為例。設計學報,16(3),69-93。
  4. 張照聆、林品章(2009)。圖像傳達系統化之理論基礎。設計學研究,12(2),45-68。
  5. 鄭仕弘、林銘煌、方裕民(2008)。幽默設計的類別與表現技巧。設計學報,13(3),61-80。
  6. (2023)。從文化角度探討農民曆傳統價值的認知。設計學研究,26(2),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