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設計風格”形成因素之研究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Forming Factors of the Design Styles

DOI

10.6381/JD.200609.0099

作者

馮永華(Yung-Hua Feng);楊裕富(Yu-Fu Yang)

关键词

設計風格 ; 設計史學 ; 設計假說 ; 設計成因 ; Design style ; History of design ; Hypotheses ; Forming factor

期刊名称

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卷3期(2006 / 09 / 01)

页次

99 - 1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設計史的論述常將設計風格的產生,歸因於一個設計團體或一兩個設計奇才的貢獻,而忽略了整個時代背景、群體心理、甚至社、經狀況的影響。在這種傳統史學陳腐的歷史觀念指導下,派文斯納(W. Pevsner)也將設計主體侷限在現代主義道德式的敘述,更是羈絆了設計史主體的擴張,也對設計史學產生相當大的危機。 本研究以對「設計風格成因」多年的懷疑、思考、觀察爲基礎,參酌年鑑學派等理論,再佐以「跨學科」史學研究、心理史學、心態史學、文化分析及其他不同思維等新角度切入,探究設計風格的成因,提出五項設計風格形成假說理論,分別爲:1.「底層醞釀」說:如同馬克思所說的「下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的說法,而「薛爾德雷克」現象也強化本節論述:即當群體心理增加到一定程度,此一醞釀中的風格會如「飛濺的火花」傳達出去,形成流行。2.「設計週期」說:人性中有喜新厭舊的「天性」,潛能中也具備著求新求變的特質。史上從未有過任何一個設計風格永遠駐足在文化舞台上,而總是「各領風騷五百年」。3.「設計社會學」說:社會經濟以及政治關係,對於設計有決定作用,設計只有透過社會心理這個環節,才能反映社會經濟和政治關係。4.「山崩鐘應」說:政經強權國家,其整體文化與其設計風格易於成爲其他國家師法學習的對象。5.「時代精神」說:時代精神在先,設計形象在後;設計風格是對時代精神的思維,是時代精神的「載體」。 在「設計總體史」中,有關人類的心態和心理層面的歷史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正是本研究所欲做的探索。根據研究結果,後現代風格將在本世紀初式微,並將出現新的風格,此風格首先會揚棄複雜性;繁雜的復古、拼貼形式將褪流行,雖然傾向簡潔,但不會再走向缺乏語意的路線。而數位潮流仍將繼續展現巨大的影響力,與簡潔風格結合爲一種新的風尚。以上預測式的結論係從辯證論理而來,希望能對「設計風格史學」的研究開啟一條新的途徑。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long-termed doubts and ideas toward the forming factors of design styles and assisted with the theory of psychohistory. It provides six hypotheses by analyzing the forming factors of design styles from the angles of the ”Trans disciplinary Study”、”Psychohistory”、”History of Mentalities” and so on .These six hypotheses include 1) the theory of ”Incubation of Foundation”, 2) the theory of ”Design Cycle”, 3) the theory of ”Design Sociology”, 4) the theory of ”Impact from Ancient Cultures”, 5) the theory of ”Spirit of Times”.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formulate predictions: The post-modern style will gradually disappear; the early 21st century will have a innovative design style, It maybe be a type of simplistic style, but emphasizing an emotion and meaning. And the trend of Digital style will still have huge influence. With this research, I wish to lea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Design Styles” to a brand new future. In the history of Design, the research of mentalities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 of human has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field, and these are what would be analyzed he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predicted result comes from Dialectics and Logic, and hopefully to reveal a new way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desig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Bayley, Stephen,Garner, Philippe(1986).Twentieth-Century style and Design.London:Robert Adkinson Limited.
  2. Collins, Michael,Papadakis, Andreas(1989).Post-Modern Design.New York:Academy Editions.
  3. Ferebee, Ann(1992)。現代設計史。台北市:中威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4. Friedmanetal, Mildred(1989).Graphic Design in American.New York:Walker Art Center.
  5. Gablik , Suzi、滕立平譯(1991)。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6. Greenhalgh, Paul(1990).Modernism in Design.London:Rraktion Books Ltd..
  7. Hauffe, Thomas(1998).Design: A Concise History.London:Laurence King.
  8. Heller, Steven,Chwast, Seymour(1988).Graphic Style.New York:Harry N. Abrams.
  9. Hillier, Bevis(1983).The Style of The Century 1900-1980.London:The Herbert Press.
  10. Hodges, F.、Coad, E. D.、Stone, A.、Sparke, P.、Williams, H. A.(1995)。新設計史。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11. Janson, H. W.、曾堉、王寶蓮譯(1980)。西洋藝術史(3)。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
  12. Lucie-Smith, Edward(1983).A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Oxford:Phaidon Press Limited.
  13. Mollerup, Per(1997).Marks of Excellence.New York:Pha idon Press Limited.
  14. Pevsner, Nikolaus(1949).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From W. Morris to W. Gropius.New York:MO M A.
  15. Rosentswieg, Gerry(1994).The Best New American Logo.New York:Madison Square Press.
  16. Sparke, Penny(1986).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 Culture in the 20th Century.London:Unwin Hyman Limited.
  17. Stewart, Robert(2001)。改變世界的觀念。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18. Taylor, Charles、徐文瑞譯(1980)。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19. Thackara, John(1997).Design after Modernism.New York:Thames and Hudson.
  20. Whiteley, Nigel(1978).Pop Design: Modernism to Mod.London:The Design Council.
  21. Wolfflin, Heinrich(1987).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2.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3. 艾曼貝爾T. M.(1987)。創造性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4. 佐口七朗編著(1990)。設計概論。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25. 張肖松編著(1981)。心理學史。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26. 張廣智、周兵(2001)。心理史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27. 張廣智、陳新(1999)。年鑑學派。台北市:揚智文化。
  28. 船井信雄(1997)。第一百隻猴子。台北市:洪健全基金會。
  29. 章利國(2005)。現代設計社會學。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30. 楊裕富(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31. 鄔烈炎、袁熙暘(2002)。外國藝術設計史。瀋陽市:遼寧美術出版社。
  32. 趙鑫珊(1998)。建築是首哲理詩-對世界建築的哲學思考。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
  33. 劉思量(1991)。時代、情感、形式。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34. 鍵和田務、編輯部編譯(1991)。設計史。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晨,王柯(2019)。1927-1937年南京民族形式公共建築的門楣樣式研究。城市與設計學報,24,39-102。
  2. 洪珮華、林伯賢(2017)。臺灣文創商品風格探究。藝術學報,101,79-105。
  3. 林珈儀,林承謙(2020)。探討枕形袋零食包裝設計-以辣味零食為例。商業設計學報,24,165-180。
  4. 邱上嘉、林麗英(2014)。新娘彩妝視覺意象分析之研究:以2008~2012年新新娘雜誌為例。設計學報,19(4),57-80。
  5. 王志弘(2015)。藝術工人、專業服務者與美學企業家室內設計師的生產關係與自我認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1,125-170。
  6. 顏惠芸(2019)。經典產品設計的評價與喜好研究-以包浩斯餐廚產品為例。設計學報,24(4),41-63。
  7. (2013)。以四個案例美術館論設計類展覽與其背後的意義。現代美術學報,25,51-82。
  8. (2018).An Affective Study of Design Style in Taiwanese Hakka Cultural Produ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5(2),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