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排灣族琉璃珠文化意象構成因素之研究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Image Constructed Factors of Paiwanese Glass Beads

DOI

10.6381/JD.200806.0089

作者

陳殿禮(Tien-Li Chen);洪珮芬(Pei-Fen Hong)

关键词

排灣族琉璃珠 ; 紮根理論 ; 文化意象 ; Paiwanese Glass Beads ; Grounded Theory ; Cultural Image

期刊名称

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卷2期(2008 / 06 / 01)

页次

89 - 1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文化意象之構成因子,首先,針對原住民族群文化藝術豐饒之排灣族為對象,以該族三寶之藝術性與文化性兼具代表的「琉璃珠」進行分析,並透過與工藝師、當地居民及消費者等三種族群之訪談,依紮根理論之方法,經由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軟體Winmax98 pro找出重要之譯碼,以解析琉璃珠文化意象之構成因子。研究結果發現:排灣族琉璃珠之文化意象構成可分為:「內隱」與「外顯」二大面向,「內隱面向」係透過「文化認同與傳承」、「階級地位」,「信仰守護」及「形式美」等四構面來傳達;其次,「外顯面向」則包含「外觀形狀」、「顏色」及「圖騰」等三構面來呈現。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ve factors for Cultural Images 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native Pai-Wan tribe, which has abundant cultural artifact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Glass Bead, which is the best representative in both art and culture of the Pai-Wan tribe's three greatly-treasured artifacts. After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craftsmen, tribal residents and consumer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was conducte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Winmax98 pro computer software in order to identify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underlying codes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ve factors of the symbolism of Glass Bead's Cultural Images. The results obtained can be grouped into two categories: inherent factor and external factor. The inherent factor is sub-divided into four factors: Culture Identity and Inheritance, Hierarchical System, Religious Belief and Beauty. External factor includes Exterior Form, Color and Tot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林秀碧、林美珍、楊人壽(2006)。以紮根理論探討醫院常規的形成與演化機制。醫護科季刊,8(4),259-276。
    連結:
  2. 林東龍、余佳芳(2005)。符號意象在產品造形上之探討-以義大利設計風格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1),19-27。
    連結:
  3. 張文智、林旻樺(2004)。產品造形意象與造形特徵之相關性研究。設計學報,9(3),59-70。
    連結:
  4. 臺灣意象票選活動
  5. Umass3gems-琉璃珠·青銅刀·黑彩陶
  6. 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
  7. Anselm, S.、Juliet, C.、吳芝儀譯、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臺北:濤石文化。
  8. Anselm, S.、Juliet, C.、徐國宗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
  9. Dey, I.(1993).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 user-friendly guide for social scientists.London:Routledge.
  10. Jacquse, M.、袁汝儀譯(2003)。美感經驗。臺北:雄獅。
  11. Jindo, T.,Hirasago, K.,Nagamachi, M.(1995).Development of a design support system for office chairs using 3-D graph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15,49-62.
  12. Kelly, M.(1998).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Kitajima, M.,Kim, Don-Han.(1998).Communicating kansei design concept via artifacts-a cognitive scientific approach.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obot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ROMAN'98).
  14. Maclaran, P.,Miriam, C.(2002).Analysing qualitative data: Computer software and market research practitioner.Qualitative Market Research: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5(1),28-39.
  15. Mitsuo, N.(1995).Kansei engine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15(1),3-11.
  16. Richards, T. J.,Richards, L.,N. Denzin (Eds.),Y.Lincoln (Eds.)(1994).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California:Sage.
  17. Wallace, D. D.(1991).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8. Weitzman, E. A.,Matthew, B. M.(1995).Computer programs for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Thousand Oaks:Sage.
  19. 石育民(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
  20. 呂明泉(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21. 周培萱、夏萍絗、許樹貞(2006)。臺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生育決定的經驗歷程。護理雜誌,53(6),34-44。
  22. 周憲(2002)。美學是什麼。臺北市:揚智文化。
  23. 林淑玲、夏萍絗、李奇龍、許述珍(2002)。子宮內膜異位症對婦女婚姻生活之影響。新臺北護理期刊,4(1),23-35。
  24. 施翠峰(2005)。臺灣原始藝術研究。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5. 洪淑惠、莊明振(2006)。西裝外套布料構成與質感意象的對應關係之研究。紡織綜合研究期刊,16(4),38-47。
  26. 徐宗國、胡幼慧編著(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27. 蜻蜓珠的製作
  28. 第一階段臺灣OTOP
  29.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商周。
  30. 莊明振、馬永川(2001)。以微電子產品為例探討產品意象與造形呈現對應關係。設計學報,6(1),1-16。
  31. 許美智(1992)。排灣族的琉璃珠。臺北市:稻鄉出版社。
  32. 陳國祥、管倖生、鄧怡莘、張育銘(2000)。電動刮鬍刀產品造形與感性之關聯性研究。工業設計,28(2),142-147。
  33. 陳國祥、管倖生、鄧怡莘、張育銘(2000)。行動電話產品造型與消費者感性關聯之建立。工業設計,28(2),154-159。
  34. 鈴木質原著、陳柔森編、王美晶編(1999)。臺灣原住民風俗。臺北:原民文化。
  35. 管倖生、林彥呈(2001)。應用類神經網路於色彩與造形搭配之研究。工業工程學刊,18(6),84-94。
  36.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37.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臺北:雄獅。
  3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39. 蔣曉梅(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40. 蔡承諭(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41. 鄧怡莘主持(2000)。建構以感性工學為基礎的電腦輔助設計系統(國科NSC90-2218-E009-044)建構以感性工學為基礎的電腦輔助設計系統(國科NSC90-2218-E009-044),新竹市: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殿禮、洪珮芬(2014)。陽明書屋:探討一間行館之規劃與家具使用思維。設計學研究,17(1),25-47。
  2. 陳俐甫、官莘儒、吳明憲(2016)。馬偕意象與文創商品:轉化與應用。國際文化研究,12(2),23-65。
  3. 陳麗萍、陳伊潔、范振德(2015)。以詮釋結構模式探討臺灣原住民工藝。嶺東學報,37,23-41。
  4. 李穎杰、李怡儒(2012)。運用於文化商品上之白沙屯媽祖文化元素探究。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2(1),1-12。
  5. (2013)。以在地識別意象探討產品之認同與偏好。感性學報,1(2),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