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灶的科技與文化形式分析

并列篇名

The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of Da-Zau

DOI

10.6381/JD.200909.0001

作者

翁註重(Ju-Joan Wong);許聖倫(Sheng-Luen Shiu)

关键词

大灶 ; 傳統科技 ; 性別研究 ; 設計史 ; 現代化 ; Da-Zau ; Domestic Technology ; Gender Studies ; Design History ; Modernization

期刊名称

設計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4卷3期(2009 / 09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結合建築史、設計史與性別研究,運用口述歷史研究以及類型學分析,從大灶在傳統家庭中的位置轉移、大灶構造與火路技術、大灶的分類,以及婦女的使用經驗,探討大灶此一傳統科技如何進入常民生活。結果發現:大灶可從:砌灶用材、燃料種類、主體結構及風水八方等命名之;煙囪設計、氣流控制、火路通口、灶塘鋪設及吊火高度,為火路關鍵技術。伴隨著大灶的科技形式,使用者發展出控制火候的技能,靈活運用文火、武火烹煮食物。同時,本研究以性別觀點,針對大灶空間營造規劃,以及圍繞於大灶所建構的民間信仰與文化象徵,進行論述分析,檢視對應於大灶此一科技形式的家庭及社會體制;而女性在性別分工、煮食勞動的過程,受到風水論述、神祇信仰的制約,其結果削弱了婦女的反抗意識,維繫父權體制的穩定。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combined theories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design history, geography and gender studies, applied the methods of oral history and typology to analyze how Da-Zau embedd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aily life, through observing the position of Da-Zau in the family, its construction, fire way, categories, and women's usage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Da-Zau could be classified and named by its different materials, fuel, main structures and geomantic omens. The design of chimney and air current, the gate of fire way, the laying of fire box and adjustment of the flame height, were the key factors of fire way. According with this kind of technology of Da-Zau, users developed out the technique of heating controlling to cook food flexibly by slow fire or intense fire.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plan discourse and the belief in Da-Zau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institution of family and society from the view point of gender. The locational shift from centre to the periphery area of the family reflected the division of housework, and Chinese women were constrained in the process of gendered labor-division by geomantic omens and superstitious belief.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参考文献
  1. Bullock, N.(1988).First the kitchen-then the facade.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1(3-4),177-192.
  2. Cowan, R. S.(1983).More work for mother: The ironies of household technology from the open hearth to the microwave.New York:Basic Books.
  3. Dormer, P.(1990).The meanings of modern design.London:Thames and Hudson.
  4. Du Gay,Paul(1997).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London:Sage.
  5. Hayden, D.(1980).The grand domestic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feminist designs for American homes, neighborhoods, and cities.Cambridge, Mass:MIT Press.
  6. Hui, M. K.(2002).Zao in yaodong: Heating and cooking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 traditions of Chinese earth dwelling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 Architecture,Seoul:
  7. Petroski, H.(1990).The pencil: A history of design and circumstance.New York:Alfred A. Knopf.
  8. Petroski, H.(2007).The toothpick: Technology and culture.New York:Alfred A. Knopf.
  9. Petroski, H.(2003).Small things considered: Why there is no perfect design.New York:Alfred A. Knopf.
  10. Petroski, H.(1999).The book on the bookshelf.New York:Alfred A. Knopf.
  11. Petroski, H.(1992).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New York:Alfred A. Knopf.
  12. Walker, J.(1989).Design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design.London:Pluto Press.
  13. 川原瑞源、林川夫編(1990)。民俗臺灣(一)。臺北市:武陵。
  14. 中國烹調大全編委會編(1990)。中國烹調大全。哈爾濱市:黑龍江科學技術。
  15. 片岡巖、陳金田譯(1990)。臺灣風俗誌。臺北市:眾文。
  16. 王仁湘(2002)。飲食之旅。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17. 江文瑜編(1995)。阿媽的故事。臺北市:玉山社。
  18. 江文瑜編(1998)。阿母的故事。臺北市:元尊文化。
  19. 江文瑜編、曾秋美訪問、整理(1995)。消失中的臺灣阿媽。臺北市:玉山社。
  20. 江文瑜、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21. 江燦騰(1995)。台灣灶神信仰瑣談。歷史月刊,85,55-58。
  22. 吳鄭重(2009)。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臺北市:師大地理系。
  23. 吳讓治(1987)。臺灣地區居住品質訴求重點變遷及其趨勢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78-0301-H008-02)。臺南市: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4. 李冕世(1977)。論灶神-台灣民間奉祀的又一古老神祉。史蹟勘考,5,18-27。
  25. 林乃燊(2001)。中國古代飲食文化。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26. 林正同、李士靖主編(1994)。中華食苑。北京市:經濟科學出版社。
  27. 林俊寬(1991)。道家陽宅學新講。臺北市:匯澤。
  28. 林會承(1995)。〔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
  29. 金維新、丁鳳麟、吳少華(1992)。器物傳奇。臺北:世界文物。
  30. 施添福(1991)。師大地理研究報告師大地理研究報告,未出版
  31. 范成大(1968)。范石湖集。臺北市:河洛圖書。
  32. 范德壽(2005)。初真戒律。合肥:黃山書社。
  33. 夏鑄九(198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72-0410-E002-05。臺北市: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34. 馬洪儒(1998)。節柴灶煙囪的設計與施工要點。農村能源,3,11-12。
  35. 馬健鷹、李士靖主編(1994)。中華食苑。北京市:經濟科學出版社。
  36. 馬維江(1995)。談大灶烹飪的提高與發展。中國烹飪研究,12(4),60-62。
  37. 健文(1980)。灶神的故事。民間知識,582,22-23。
  38. 國分直一、邱夢蕾譯(1991)。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市:武陵。
  39. 康原(1999)。臺灣農村一百年:農村生活與文化百年滄桑史。台中:晨星。
  40. 張文義(1996)。連澤祥先生訪談錄-宜蘭庶民生活口述史料系列之九:做灶師傅。宜蘭文獻雜誌,21,68-88。
  41. 張起鈞(1979)。烹調原理。臺北市:新天地書局。
  42. 張瓊方(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原大學建築所。
  43. 莊永明(2001)。臺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44. 喬勻(2003)。中國古代建築。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
  45. 曾秋美(1999)。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市:玉山社。
  46. 黃百忠(2001)。薪火相傳說柴薪。竹塹文獻,21,112-120。
  47. 黃金財(1998)。臺灣懷舊之旅:古早臺灣人的生活紀實。臺北市:時報。
  48. 黃啟煌(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市,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49. 黃連發、林川夫編(1990)。民俗臺灣(七)。臺北市:武陵。
  50. 黃漢民(1994)。福建土樓(上)(下)。臺北市:漢聲雜誌社。
  51. 逯耀東(2003)。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市:東大。
  52. 傳莉霞、張建高、劉天慰(1995)。省柴灶爐膛吊火高度之研究。浙江大學農業大學學報,21(2),173-176。
  53. 楊玉君(1990)。民間故事中反映的祭灶心理。民俗曲藝,65,52-59。
  54. 楊裕富(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55. 楊福泉(1996)。灶與灶神。臺北市:漢揚。
  56. 葉乃齊(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57. 葛應欽(199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NSC84-2331-B037-04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NSC84-2331-B037-046,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58. 鄭文彰(2001)。南瀛民間器物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文化局。
  59. 錢思吾(1983)。打開灶門看究竟。香火,12,78-80。
  60. 羅伯健(2000)。口腹交響曲:古代飲食。臺北:萬卷樓。
被引用次数
  1. 劉薇玲、黃幹忠、古雅芳(2012)。購屋者對負面風水之認知程度及其對購屋意願的影響-以台南市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13(1),27-44。
  2. 王志弘(2016)。家用電冰箱:女性家務網絡的微領域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