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公與私:明代大禮議的名分意義
|
作者
|
尤淑君
|
关键词
|
嘉靖皇帝 ; 大禮議 ; 名分禮秩 ; 天理 ; 人情 ; 尊尊 ; 親親
|
期刊名称
|
明代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8期(2005 / 12 / 01)
|
页次
|
67
-
9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發生於明代嘉靖朝(1522-1566)時期的大禮議事件,又稱為「大禮」之議。「大禮」是議定興獻王朱祐杬(1476-1519)稱號一事,其主要內容即是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1566)的身份(identity)問題-以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1470-1505)的嗣子身份入繼宗統、承接君統,抑或以興獻王長子身份承接君統。表面上,大禮議事件似乎是簡單的禮儀爭論,但若從「大禮」的參與者不惜付出被貶斥、受廷杖的代價來看,可知大禮議不僅僅是禮儀之爭,更是帶有複雜的權力之爭。而議禮雙方提出的「統嗣孰重」、「天理人情」及「尊尊親親」等問題,其背後則隱含著十分複雜的政治文化意義。本文以過去在政治史的研究成果作為論述基礎,試圖於權力爭鬥的面向之外,轉而從政治文化的角度去討論隱藏於大禮議事件中的名分意義,進而釐清有關於皇帝身份、職權及其政治責任等問題,連帶地牽涉皇權的公共性質能否藉由禮秩上的合理安排而得到落實,並探索皇權性質的轉化將如何影響嘉靖朝的政治生態。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1524)。明世宗實錄,卷四十三。
-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
(1521)。明武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
-
明史,卷五十二,志第二十八。
-
(1524)。明世宗實錄,卷三十五。
-
(1528)。明世宗實錄,卷八十九。
-
(1521)。明世宗實錄,卷九。
-
(1522)。明世宗實錄,卷十二。
-
(1521)。明世宗實錄,卷四。
-
明史,卷十六。
-
明史,卷一百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
-
(1521)。明世宗實錄,卷一。
-
(1524)。明世宗實錄,卷四十三。
-
明史,卷一百九十,列傳第七十八。
-
(1521)。明世宗實錄,卷八。
-
(1524)。明世宗實錄,卷三十六。
-
(1525)。明世宗實錄,卷五十一。
-
(1524)。明世宗實錄,卷四十一。
-
明史,卷二百十三,列傳第一百零一。
-
(1521)。明世宗實錄,卷七。
-
(1524)。明世宗實錄,卷三十七。
-
(1524)。明世宗實錄,卷四十一。
-
(1524)。明世宗實錄,卷四十三。
-
明史,卷二百十七,列傳第一百零五。
-
宋朱熹著(1986)。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九。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7)。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八。臺北:華世出版社。
-
周荀況撰、李滌生著(1981)。荀子。台北:學生書局。
-
周韓非撰、清吳鼐校(1980)。韓非子,卷十九。臺北:成文出版社。
-
明王世貞(1967)。明清史料彙編初集: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卷一。臺北:文海。
-
明王臨亨撰、凌毅點校(1997)。粵劍編,卷二。北京:中華書局。
-
明余繼登輯(1997)。幾輔叢書:典故紀聞,卷十四。北京:中華書局。
-
明李清(1982)。三垣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
明沈朝陽(1969)。皇明嘉隆兩朝聞見紀,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明沈德符(1997)。萬曆野獲編,卷一。北京:中華書局。
-
明明太祖(1966)。明朝開國文獻,第三冊:皇明祖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明張孚敬(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77冊:太師張文忠公集,19卷,奏疏卷一。臺南縣:莊嚴文化。
-
明張居正等修、黃彰健編(1967)。明實錄: 明世宗實錄,第70至91冊,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明張萱(1996)。西園聞見錄,卷二十七。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
明費宏等修、黃彰健編(1967)。明實錄:明武宗實錄,第61至69冊,卷一百九十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明楊一清奉敕撰。明倫大典,24卷,共8冊,卷九。
-
明楊一清奉敕撰。明倫大典,卷十五。
-
明楊一清奉敕撰。明倫大典,卷十六。
-
明鄭曉(1997)。今言,卷之四。北京:中華書局。
-
明謝肇淛、謝國楨(1981)。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下:五雜俎,卷十五。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陳奇猷校釋(1988)。呂氏春秋,卷十七。台北:華正書局。
-
清毛奇齡(1985)。叢書集成初編:辨定嘉靖大禮議,第一千零四十一卷。北京:中華書局。
-
清谷應泰(1985)。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臺北:三民書局。
-
清夏燮(1999)。明通鑒,卷五十一。長沙:岳麓書社。
-
清張廷玉等修。明史,卷十八。北京:中華書局。
-
清黃宗羲、李廣柏注譯(1995)。明夷待訪錄。臺北:三民書局。
-
清趙翼(1974)。廿二史劄記,卷三十四。永和:史學出版社。
-
清談遷(1978)。國榷,卷五十三。臺北:鼎文。
-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1955)。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Harold D. Lasswell(1958).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New York:P. Smith.
-
Hucker, Charles O.、張永堂譯(1976)。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
小島毅(1996)。中国近代におけゐ礼の言說。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
-
小野和子、劉俊文主編(1993)。日本學者論中國史論著選譯‧明清卷。北京:中華書局。
-
中山八郎(1995)。明清史論集,東京:
-
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
-
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
-
王國維(2002)。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上冊,卷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王崇武(1992)。明靖難史事考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王鏡輪(2003)。故宮寶卷。臺北:實學社。
-
本狄克斯著、劉北成等譯(1998)。韋伯:思想與學說。臺北:桂冠出版社。
-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
-
田澍(1997)。論正德十六年皇位空缺時期明廷政局的走向。西北師大學報,34(2),55。
-
田澍(2002)。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五。
-
朱鴻(1468)。「大禮」議與明嘉靖初期的政治。
-
朱鴻(197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
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
西嶋定生(1980)。中國上古史論文集。臺北:華世出版社。
-
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
-
余英時(1977)。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
-
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
-
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七。
-
吳智和(1991)。明代祖制釋義與功能試論。史學集刊,3,20-29。
-
呂妙芬(2003)。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李洵(1986)。大禮議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5,48-62。
-
李洵(1993)。正德皇帝大傳。吉林:遼寧教育出版社。
-
李洵(1995)。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沈朝陽。皇明嘉隆兩朝聞見紀,卷二。
-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
-
谷川道雄、劉俊文主編(1993)。日本學者論中國史論著選譯‧專論卷。北京:中華書局。
-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
-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
-
孟森(2002)。明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編(1997)。官箴書集成‧第一冊。合肥市:黃山書社。
-
林延清(1993)。嘉靖皇帝大傳。瀋陽:遼寧教育。
-
金耀基(1997)。中國民本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胡春惠編、薛化元編(2005)。中國知識分子與近代社會變遷。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
-
韋慶遠(1999)。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
徐學謨撰。世廟識餘錄,卷六。
-
荒木見悟(1992)。明清思想論考。東京:研文。
-
馬克斯‧韋伯著、林榮遠(1997)。經濟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
-
馬克斯‧韋伯、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臺北:遠流。
-
張立文(2002)。論張璁的大禮議與改革思想。浙江大學學報,32(4),12-19。
-
張孚敬。太師張文忠公集,奏疏卷二。
-
張治安(1972)。臺北,國科會。
-
張哲郎(1998)。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5,4-6。
-
張哲郎(1998)。從明代皇帝之即位詔及遺詔論明代政權之轉移(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5,8-12。
-
張哲郎。
-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
-
張壽安(2001)。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
張璉(1997)。從大禮議看明代中葉儒學思潮的轉向。明清史集刊,3,51-68。
-
張顯清(1988)。明嘉靖大禮議的起因、性質和後果。史學集刊,4,7-15。
-
張顯清(1992)。嚴嵩傳。安徽:黃山書社。
-
得‧柏克著、許綬南譯(1997)。製作路易十四。臺北:麥田出版社。
-
開明書店編(1984)。斷句十三經經文‧論語。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
開明書店編(1984)。斷句十三經經文‧禮記。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
開明書店編(1984)。斷句十三經經文‧春秋左傳。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
黃仁宇(1994)。萬曆十五年。臺北縣:臺灣食貨出版社。
-
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十三。
-
黃宗羲、李廣柏注譯。明夷待訪錄。
-
黃宗羲、李廣柏注譯。明夷待訪錄。
-
黃宗羲、李廣柏注譯。明夷待訪錄。
-
楠本正繼(1985)。宋明時代儒學思想の研究。東京:池學園。
-
楊一清等奉敕撰。明倫大典,卷九。
-
楊祥學(2000)。楊廷和與嘉靖初年的政治革新。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6(2),122-128。
-
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
-
溝口雄三(1997)。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上海:上海人民。
-
溝口雄三譯、趙士林譯(1995)。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溝口雄三、劉俊文主編(1993)。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選譯‧思想宗教卷。北京:中華書局。
-
翟志成、黃克武主編、張哲嘉主編(2000)。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趙翼。廿二史劄記,卷三十四。
-
劉子健(1963)。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新亞研究所。
-
劉祥學(2000)。楊廷和與嘉靖初年的政治革新。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6(2),125。
-
諸橋轍次(1975)。諸橋轍次著作集,第一卷。東京:大修館書店。
-
鄭德熙(1980)。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七。
-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二十七。
-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八十四。
-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十三。
-
蕭慧媛(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
閻步克(2003)。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閻愛民(1991)。「大禮議」之爭與明代的宗法思想。南開史學,1,33-55。
-
韓格理、翟本瑞譯(1990)。中國社會與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
-
懷效鋒(1998)。明清法制初探。北京:法律出版社。
-
羅輝映(1990)。楊廷和事略考實。中國史研究,2,46-50。
-
羅輝映(1985)。論明代「大禮議」。明史研究論叢,3,168,95-102。
|
被引用次数
|
-
蔡良昇(2015)。當儒士遇到道士:試論明朝儒家祭祀與道士陶仲文。暨南史學,18,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