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的物怪恐慌

并列篇名

Dark Nights and Ghosts-Terror from Monsters in the Ming Societies

DOI

10.29971/JMS.200712.0002

作者

邱仲麟(Chung-Lin Ch'iu)

关键词

妖怪 ; 恐慌 ; 謠言 ; 夜晚 ; 火光 ; 毒氣 ; 僧人 ; 道士 ; monster ; terror ; rumor ; night ; flame ; poisonous gas ; Buddhist monk ; Taoist priest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7 / 12 / 01)

页次

17 - 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的是明代一種出現在夜間的妖怪,不具實質的形體,或如霧、或如人,或幻爲動物,出現時有類似眼睛的亮光閃爍,或飄浮著火星或火球,並挾帶著細碎的聲音,且有硫磺或東西燒焦的味道。百姓受擾之餘,皮膚上常有鳥爪痕,流血或流黃水,通常會昏迷。其中,婦孺受害最大,甚至因此而死。有學者認爲這是一種帶電、帶毒氣的氣體或粉塵,故造成人們的死傷。面對這一超自然的現象,人們普遍採取的是燃火把、持刀械、敲鑼打鼓、大聲喧嘩等驅趕方式;也使用灑石灰、潑水,及以桃枝等樹枝拍擊,而祭祀與貼符咒亦相當常見。在這段期間,由於人們夜間不敢睡覺,生活作息因此大亂,生產與經濟活動停頓,日常用品的價格隨之上漲,蠟燭、燈油等照明材料更是明顯。這種恐慌在地方上往往持續一段時間,有時甚至數個月;且隨著謠言不斷複製,恐慌的氣氛亦不斷往外擴散,甚至出現跨越數省的事例。地方官面對居民這種慌亂的情況,所採取的是尋找代罪羔羊的方式,將僧人或道士視爲恐慌的製造者且加以逮捕,以此平息人們的恐慌,並遏阻謠言的一再傳播。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 type of monster appearing at nigh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They did not have physical bodies. They sometimes looked like a cloud of mist, or they appeared in the shapes of human beings or animals. When they emerged, they seemed to have sparkling lights like eyes, or like floating fire star or fireballs. They even possessed bits of noise and sulfur-like or burning odors. When people were harassed by them, such people had skin that appeared to have scratch marks from birds, bleeding or seeping yellow substances, and they often fell unconscious. Women and children were affected the most and sometimes even death resulted. Some scholars believed these gas or dust particles were electrically charged or poisonous, thus they instigated casualties. To overcome this supernatural phenomenon, people often used torches, knives or other weapons, beat gongs or drums, or made other loud noises to drive them away. Some would scatter lime, splash water, and strike peach tree branches. The most common defenses were the sacrificial ceremonies and affixing amulets. During these times, people were often afraid to fall asleep, daily routine was greatly disrupted, productivity and the economy stalled, prices skyrocketed, especially for illumination materials such as candles and lamp oils. These panic attacks often lasted for a period of time, sometimes even months in a local region. When rumors were passing around unceasingly, this horrific atmosphere would proliferate even through several provinces. In order to calm the flurried residents,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often used a scapegoat scheme such as imprisoning Buddhist monks or Taoist priests who were alleged to have fabricated the terror and thus the officials stopped the rumors from spreading furth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02)。(嘉慶)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郴州總志,第59-60冊,卷4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連結:
  2. (2003)。(崇禎)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肇慶府志,第12-18冊,卷2。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連結:
  3. (2005)。(乾隆)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通州志,第18-19冊,卷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連結:
  4. 葛兆光(2003)。嚴昏曉之節-古代中國關於白天與夜晚觀念的思想史分析。臺大歷史學報,32,43。
    連結:
  5. (乾隆)潮州府志,卷11
  6. (康熙)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鄜州志,第8冊,卷7
  7. (康熙)高州府志,卷10
  8. (1989)。(康熙)南豐縣志,卷1。臺北:成文出版社。
  9. (隆慶)永州府志,卷17
  10. (弘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常熟縣志,史部第185冊,卷1
  11. (康熙)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高州府志,第46冊,卷10
  12. (正德)松江府志,卷8
  13. (萬曆)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南安府志,第20冊,卷8
  14. (崇禎)汀州府志,卷24
  15. (1997)。(萬曆)青城縣志,卷2。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6. (雍正)故宮珍本叢刊:從化縣新志,第167冊,卷2
  17. (康熙)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新會縣志,第25冊,卷3
  18. (嘉靖)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慶陽府志,第9冊,卷18
  19. (道光)陽江縣志,卷11
  20. (1962)。明武宗實錄,卷89。臺北:中央研究院。
  21. (1989)。(康熙)龍南縣志,卷11。臺北:成文出版社。
  22. (1997)。(萬曆)平陽府志,卷10。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3. (嘉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江西通志,182-183冊,卷16
  24. (嘉靖)太原縣志,卷3
  25. (1997).Material Culture in Europe and China, 1400-1800: the Rise of Consumeris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26. (2001)。(崇禎)中國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珍本彙刊:東莞志,第1-2冊,卷8。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7. (1976)。(乾隆)東明縣志,卷7。臺北:成文出版社。
  28. (康熙)南樂縣志,卷9。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9. (天啟)贛州府志,卷18
  30. (1983)。(萬曆)杭州府志,卷6。臺北:成文出版社。
  31. (萬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閩書,史部第204-207冊,卷148
  32. (康熙)重修崇明縣志,卷7
  33. (1997)。(萬曆)新修霑化縣志,卷7。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4. (萬曆)潞安府志,卷15
  35. (1987)。(萬曆)永福縣志,卷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6. (雍正)揭陽縣志,卷4
  37. (萬曆)汾州府志,卷16
  38. (1965)。(嘉靖)常熟縣志,卷1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1988)。(康熙)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福建通志,第34-35冊,卷63。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0. (康熙)故宮珍本叢刊:饒平縣志,第176冊,卷13
  41. (萬曆)宿遷縣志,卷8
  42. (1974)。(雍正)永安縣志,卷10。臺北:成文出版社。
  43. (1997)。(萬曆)無錫縣志,卷24。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4. (1965)。(萬曆)廣西通志,卷41。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5.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歸德志,第60冊,卷8
  46. (1967)。(民國)連江縣志,卷3。臺北:成文出版社。
  47. (1969)。(咸豐)慶雲縣志,卷3。臺北:成文出版社。
  48. (萬曆)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保定府志,第2冊,卷15
  49. (1974)。(道光)陽江縣志,卷11。臺北:成文出版社。
  50. (1997)。(萬曆)順德縣志,卷10。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1. (乾隆)潮州府志,卷11
  52. (1968)。(乾隆)潮州府志,卷11。高雄:潮汕同鄉會。
  53. (萬曆)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福州府志,第20冊,卷34
  54. (雍正)揭陽縣志,卷4
  55. (康熙)故宮珍本叢刊:平山縣志,第65冊,卷1
  56. (崇禎)肇慶府志,卷2
  57. (康熙)東光縣志,卷1
  58. (乾隆)彰德府志,卷32
  59. (康熙)清代孤本方志選:上杭縣志,第一輯,第30冊,卷12
  60. (民國)連江縣志,卷3
  61. (萬曆)順德縣志,卷10
  62. (萬曆)汾州府志,卷16
  63. (1997)。(萬曆)任丘縣志,卷8。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4. 明武宗實錄,卷188
  65. (嘉靖)霍州志,卷6。上海:上海圖書館。
  66. (康熙)清代孤本方志選:長泰縣志,第一輯,第28冊,卷10
  67. 明武宗實錄,卷89
  68. (康熙)陽曲縣志,卷1。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9. (1959)。(乾隆)寶坻縣志,卷14。臺北:成文出版社。
  70. (乾隆)彰德府志,卷32
  71. (1967)。(民國)同安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72. (萬曆)南安府志,卷8
  73. (崇禎)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尤溪縣志,第33冊,卷4
  74. (1990)。(萬曆)東里志,卷2。汕頭:汕頭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75. (1997)。(崇禎)文安縣志,卷8。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6. (1987)。(萬曆)重修泉州府志,卷2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7. (1969)。(道光)武強縣新志,卷10。臺北:成文出版社。
  78. (1997)。(崇禎)內邱縣志,卷6。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9. (崇禎)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吳縣志,第15-19冊,卷11
  80. (萬曆)東里志,卷2
  81. (1989)。(萬曆)沁源縣志,卷10。東京:東洋文庫。
  82. (乾隆)通州志,卷末
  83. (1968)。(嘉慶)漢中續修府志,卷23。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84. (乾隆)故宮珍本叢刊:保昌縣志,第170冊,卷12
  85. (康熙)長泰縣志,卷10
  86. (隆慶)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永州府志,史部第201冊,卷17
  87. (崇禎)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松江府志,卷47
  88. (雍正)惠來縣志,卷12
  89. (1975)。(嘉慶)寧遠縣志,卷10。臺北:成文出版社。
  90. (隆慶)潮陽縣志,卷2
  91. (1976)。(民國)霑化縣志,卷7。臺北:成文出版社。
  92. (1977)。(嘉靖)廣東通志,卷69。香港:大東圖書公司。
  93. (1968)。(雍正)朔平府志,卷11。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4. (天啟)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平湖縣志,第27冊,卷18
  95. (萬曆)杭州府志,卷6
  96. (乾隆)順昌縣志,卷9
  97. (萬曆)太原府志,卷26
  98. (康熙)龍南縣志,卷11
  99. (1989)。(天啟)贛州府志,卷18。東京:舊上野圖書館。
  100. (1989)。(萬曆)潞安府志,卷15。東京:舊上野圖書館。
  101. (萬曆)衡州府志,卷14
  102. (1997)。(嘉靖)蒲州志,卷3。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03. (1968)。(道光)濟南府志,卷2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據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影印。
  104. (萬曆)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宿遷縣志,第8冊,卷8
  105.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曲沃縣志,第4冊,卷5
  106. (1476)。明憲宗實錄,卷155
  107. (1997)。(崇禎)太倉州志,卷10。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08. (1970)。(同治)湖州府志,卷44。臺北:成文出版社。
  109. (1983)。(天啟)慈谿縣志,卷11。臺北:成文出版社。
  110. (雍正)故宮珍本叢刊:巢縣志,第103-104冊,卷21
  111. (萬曆)汾州府志,卷16。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2. (萬曆)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青浦縣志,第1冊,卷6
  113.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固始縣志,第51冊,卷9
  114. (隆慶)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潮陽縣志,第63冊,卷2
  115. (乾隆)奉化縣志,卷14。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6. (嘉靖)廣東通志,卷69
  117. (1990)。(崇禎)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嘉興縣志,第17冊,卷16。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18. (1976)。(乾隆)祁州志,卷8。臺北:成文出版社。
  119. (1983)。(萬曆)新修餘姚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20.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太原縣志,第8冊,卷3
  121. (乾隆)故宮珍本叢刊:南雄府志,第169冊,卷17
  122. (光緒)麻城縣志,卷37。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23. (1968)。(光緒)宜陽縣志,卷2。臺北:成文出版社。
  124. (崇禎)興寧縣志,卷6
  125. (嘉靖)廣東通志,卷69
  126.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長垣縣志,第50冊,卷上
  127. (乾隆)故宮珍本叢刊:增城縣志,第166-167冊,卷5
  128. (嘉靖)太原縣志,卷3
  129.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霸州志,第6冊,卷9
  130. (康熙)清代孤本方志選:信豐縣志,第一輯第19冊,卷11
  131. (崇禎)尤溪縣志,卷4
  132. (乾隆)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南安府大庾縣志,第14冊,卷1
  133. (崇禎)吳縣志,卷11
  134. (康熙)清代孤本方志選:博野縣志,第一輯第1冊,卷4
  135. (康熙)平山縣志,卷1
  136. (崇禎)慶元縣志,卷7。上海:上海圖書館。
  137. (萬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襄陽府志,史部第211-212冊,卷33
  138. (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卷34
  139. (雍正)陽高縣志,卷5
  140. (1967)。(康熙)潼關縣志,卷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1. (康熙)瑞金縣志,卷10
  142. (萬曆)南安府志,卷8
  143. (崇禎)文安縣志,卷8
  144. (崇禎)興寧縣志,卷6
  145. (嘉靖)霍州志,卷6
  146. (康熙)三水縣志,卷1
  147. (1989)。(萬曆)衡州府志,卷14。東京:舊上野圖書館。
  148. (崇禎)廉州府志,卷1
  149. (萬曆)上海縣志,卷10。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0.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象山縣志第30冊,卷13
  151. (萬曆)南安府志,卷8
  152. (1992)。(崇禎)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興寧縣志,第44冊,卷6。北京:中國書店。
  153. (康熙)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永州府志,第39冊,卷24
  154. (乾隆)潮州府志,卷11
  155. (隆慶)景州志,卷6
  156. (2001)。(康熙)清代孤本方志選:章丘縣志,第一輯,第3冊,卷1。北京:線裝書局。
  157. (1988)。(崇禎)汀州府志,卷24。東京:內閣文庫。
  158. (1968)。(光緒)阜城縣志,卷21。臺北:成文出版社。
  159. (1992)。(萬曆)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山西通志,第4冊,卷26。北京:中國書店。
  160. (正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松江府志,第5-6冊,卷8
  161. (1975)。(萬曆)錢塘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62.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太康縣志,第58冊,卷4
  163. (1983)。(萬曆)紹興府志,卷13。臺北:成文出版社。
  164. (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卷34
  165. (1983)。(天啟)海鹽縣圖經,卷16。臺北:成文出版社。
  166. (1983)。(萬曆)嚴州府志,卷19。臺北:成文出版社。
  167. (雍正)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揭陽縣志,第45冊,卷4
  168. (康熙)會昌縣志,卷13
  169. (1965)。(萬曆)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新昌縣志,第19冊,卷13。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170. (康熙)南豐縣志,卷1
  171. (1997)。(萬曆)靈石縣志,卷3。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72. (乾隆)南雄府志,卷17
  173. (1967)。(道光)順德龍江鄉誌,卷1。臺北:成文出版社。
  174. (1997)。(嘉靖)固安縣志,卷8。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75. (康熙)屯留縣志,卷3
  176. (康熙)故宮珍本叢刊:三水縣志,第177冊,卷1
  177. (1963)。(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卷34。臺北:臺北市莆仙同鄉會。
  178. (萬曆)山西通志,卷26
  179. (嘉靖)太康縣志,卷4
  180. (康熙)永州府志,卷24
  181. (1960)。(康熙)長治縣志,卷1。上海:上海圖書館。
  182. (嘉慶)寧遠縣志,卷10
  183. (1989)。(康熙)瑞金縣志,卷10。臺北:成文出版社。
  184. (萬曆)南安府志,卷8
  185. (崇禎)慶元縣志,卷7
  186. (1989)。(乾隆)安遠縣志,卷7。臺北:成文出版社。
  187.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夏邑縣志,第48冊,卷5
  188. (1974)。(乾隆)普寧縣志,卷9。臺北:成文出版社。
  189. (雍正)從化縣新志,卷2
  190. (嘉靖)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湖廣圖經志書,第23冊,卷1
  191. (2001)。(康熙)故宮珍本叢刊:東光縣志,第71冊,卷1。海口:海南出版社。
  192. (康熙)福建通志,卷63
  193. (1990)。(萬曆)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會稽縣志,28冊,卷8。上海:上海書店。
  194. (1983)。(乾隆)壽州志,卷11。臺北:成文出版社。
  195. (1976)。(雍正)陽高縣志,卷5。臺北:成文出版社。
  196. (1968)。(雍正)惠來縣志,卷12。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青州府志,第41-42冊,卷5
  198. (順治)清代孤本方志選:高平縣志,第一輯,第9冊,卷1
  199. (1967)。(乾隆)閿鄉縣志,卷11。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 (1989)。(康熙)會昌縣志,卷13。臺北:成文出版社。
  201. (康熙)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靖江縣志,第14冊,卷5
  202. (萬曆)漳州府志,卷12
  203. (2000)。(萬曆)明代孤本方志選:廣宗縣志,第2冊,卷8。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204. (崇禎)東莞志,卷8
  205. (1987)。(嘉靖)吳江縣志,卷28。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6. (1997)。(隆慶)景州志,卷6。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7. (康熙)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屯留縣志,第5冊,卷3
  208. (萬曆)無錫縣志,卷24
  209. (1997)。(萬曆)太原府志,卷26。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10. (1965)。(萬曆)漳州府志,卷12。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1. (崇禎)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廉州府志,第49冊,卷1
  212. (1968)。(乾隆)彰德府志,卷32。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3. (康熙)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重修崇明縣志,第1冊,卷7
  214. (1997)。(萬曆)恩縣志,卷5。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15. (康熙)松江府志,卷51。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16. (1963)。(民國)仁化縣志,卷5。臺北:成文出版社。
  217. (康熙)清代孤本方志選:涉縣志,第一輯,第2冊,卷11
  218. (嘉靖)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商城縣志,第60冊,卷8
  219. (崇禎)嘉興縣志,卷16
  220. (康熙)故宮珍本叢刊:大城縣志,第68冊,卷8
  221. (1983)。(嘉靖)寧波府志,卷14。臺北:成文出版社。
  222. (康熙)上杭縣志,卷12
  223. (乾隆)普寧縣志,卷9
  224. (1997)。(萬曆)代州志,卷8。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25. 元馬端臨(1987)。文獻通考,卷29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6. 宋張端義(1958)。貴耳集。北京:中華書局排印本。
  227. 宋蔡絛撰、馮惠民點校、沈錫麟點校(1983)。鐵圍山叢談,卷3。北京:中華書局。
  228. 明尹直。謇齋瑣綴錄,卷4
  229. 明尹直、明鄧士龍輯、許大齡點校、王天有點校(1993)。國朝典故,卷56:謇齋瑣綴錄,卷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30. 明王臨亨撰、凌毅點校(1987)。粵劍編,卷2。北京:中華書局。
  231. 明王鏊(1965)。紀錄彙編:震澤長語摘抄,卷125。臺北:民智出版社。
  232. 明田藝蘅撰、朱碧蓮點校。留青日札,卷35
  233. 明田藝蘅撰、朱碧蓮點校(1992)。留青日札,卷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4. 明申時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賜閒堂集,集部第134冊,卷31
  235. 明朱國禎著、謬宏點校(1998)。湧幢小品,卷32。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36. 明朱國禎著、謬宏點校。湧幢小品,卷32
  237. 明佚名。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雲間雜誌,子部第244冊,卷上
  238. 明李詡撰、魏連科點校(1982)。戒庵老人漫筆,卷7。北京:中華書局。
  239. 明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卷29。北京:中華書局。
  240. 明周玄暐。續修四庫全書:涇林續記,第1124冊,卷3
  241. 明范濂(1978)。筆記小說大觀:雲間據目鈔,第22編,第5冊,卷3。臺北:新興書局。
  242. 明徐昌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燕山叢錄,第248冊,卷8
  243. 明徐昌祚。燕山叢錄,卷8
  244. 明徐咸(1937)。叢書集成初編:西園雜記,第2913-2914冊,卷上。上海:商務印書館。
  245. 明徐復祚(1969)。花當閣叢談,卷5。臺北:廣文書局影印。
  246.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卷5
  247. 明祝允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祝子志怪錄,第246冊,卷2
  248. 明祝允明。祝子志怪錄,卷2
  249. 明祝允明。祝子志怪錄,卷2
  250. 明張大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聞雁齋筆談,子部第104冊,卷5
  251. 明陸粲撰、譚棣華點校、陳稼禾點校(1987)。庚巳編,卷3。北京:中華書局。
  252.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卷53
  253.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卷43
  254. 明馮夢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快雪堂集,第164-165冊,卷53
  255. 明黃瑜撰、魏連科點校(1999)。雙槐歲鈔,卷9。北京:中華書局。
  256. 明謝肇淛撰、印曉峰校刊(2001)。五雜俎,卷15。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57. 明謝肇淛撰、印曉峰校刊(2001)。五雜俎,卷13。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58. 明魏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西事珥,史部第247冊,卷7
  259. 明魏濬。西事珥,卷7
  260. 明魏濬。西事珥,卷7
  261. 明顧起元撰、譚棣華點校、陳稼禾點校(1987)。客座贅語,卷3。北京:中華書局。
  262. 唐張讀撰、張永欽點校、侯志明點校(1983)。宣室志。北京:中華書局。
  263. 清王逋、清徐倬輯(1968)。說鈴:蚓菴瑣語。臺北:新興書局。
  264. 清沈頤僊(1976)。遺事瑣談,卷3。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265. 清張廷玉撰、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卷40。北京:中華書局。
  266. 清景星杓(2000)。續修四庫全書:山齋客譚,1268冊,卷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7. 清黃卬輯(1983)。錫金識小錄,卷2。臺北:成文出版社。
  268. 清戴名世。戴名世集,卷12
  269. 清戴名世著、王樹民編校(1986)。戴名世集,卷12。北京:中華書局。
  270. 清顧景星(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白茅堂集,205-206冊,卷6。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271. A. Roger Ekirch著、路旦俊譯、趙奇譯(2006)。黑夜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72. Jean Verdon著、劉華譯(2007)。中世紀之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73. Philip A. Kuhn(1990).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74. 王子今(1996)。門祭與門神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75. 沈兼士著、葛信益整理、啟功整理(1986)。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76. 尚秉和(1938)。歷代社會風俗事物攷,卷27。上海:商務印書館。
  277. 徐好民。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
  278. 徐好民(1998)。地象概論:自然之謎新解。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79. 黃時鑒編著、沙進編著(1999)。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0. 萬建中(2001)。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良昇(2015)。當儒士遇到道士:試論明朝儒家祭祀與道士陶仲文。暨南史學,18,1-51。
  2. 張凱特(2016)。明代公案小說集「妖」化敘寫之文化意涵。漢學研究集刊,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