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遂涉徘優體,將延歲月身:湯顯祖的創作巔峰及其經濟與性命之學

并列篇名

The Self-Transition of Playwright Tang Hsien-tsu

DOI

10.29971/JMS.200906.0003

作者

黃莘瑜(Sin-Yu Huang)

关键词

湯顯祖 ; 戲劇 ; 創作心態 ; 內省 ; 自我 ; Tang Hsien-tsu ; drama ; mental attitude of creativity ; introspection ; self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9 / 06 / 01)

页次

93 - 1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湯顯祖劇作最臻成熟之《牡丹亭》、《南柯記》和《邯鄲記》,密集完成於萬曆二十六至二十九年間。若對其詩文書信作較為全面的梳理,可以發現自萬曆十九年向神宗諫言失敗後,湯顯祖的生命重心乃有所轉折。其貶謫初期,頻頻採取懺悔的修辭,從罪臣兼地方官吏的身份,發表自我感悟及闡揚「天性」的言說。但看似返向內省、時自惕厲的同時,傷感卻也難以掩藏。其胸中塊壘不銷,則排遣抑鬱的需求,便注定和內省反思的歷程相詰並存。而戲曲「小文」或「民間小作」的性質,即恰好為種種規範、顧忌下之真性情、真話語,或對真實自我、世界的想像,提供舒展弛放的場域。並且這三齣以「情」為角色核心的戲劇,都同樣指向「主人翁」何在的求索。因此湯氏劇作除了關涉娛樂和生計,當不乏對生存實相的揣摩與觀照。本文將試圖從張力浮現的主要成因和場域,說明湯氏思想、心態的曲折變化,並為其戲劇創作巔峰期的屆臨,提供可能的理解途徑。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discusses Tang Hsien-tsu's (湯顯祖) self-transition, his chang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and his deepened inclination to introspection after his fall from grace in 1591. This paper takes 1591 as a turning point in Tang's life and thought, presenting Tang's removal from his official position as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timing of Tang's peak period of playwriting.After Tang was removed from his official position, he used playwriting to express his feelings. In his plays, Tang allowed his imagination full reign without boundaries. His most mature works-”The Peony Pavilion” (牡丹亭), ”Nan-k'o Chi” (南柯記), and ”Han-tan Chi” (邯鄲記)-were collectively composed after 1591, when Tang returned to his hometown. The key theme in these three plays is ”ch'ing” (情); moreover, the main characters in all three plays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Tang's plays were not written purely for amusement, but rather offered him the chance to explore and observe ”real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7
  2. 湯顯祖全集,卷26
  3. (1599)。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4.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4
  5. 湯顯祖全集,卷41
  6. 湯顯祖全集,卷28
  7. 湯顯祖全集,卷36
  8. 湯顯祖全集,卷47
  9. 湯顯祖全集,卷43
  10.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4
  11. 湯顯租全集,卷44
  12.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6
  13. 湯顯祖全集,卷15
  14. 湯顯祖全集,卷44
  15. 湯顯祖全集,卷43
  16.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
  17. 湯顯祖全集,卷37
  18. 湯顯祖全集,卷12
  19. 湯顯祖全集,卷3
  20. 湯顯祖全集,卷44
  21. 湯顯祖全集,卷44
  22. 湯顯祖全集,卷12
  23. 湯顯祖全集,卷45
  24. 湯顯祖全集,卷47
  25. 湯顯祖全集,卷8
  26. 湯顯祖全集,卷5
  27. 湯顯祖全集,卷8
  28. 湯顯祖全集,卷12
  29. 湯顯祖全集,卷43
  30. 湯顯祖全集,卷8
  31. 湯顯祖全集,卷45
  32. 湯顯祖全集,卷21
  33. 湯顯祖全集,卷44
  34. 湯顯祖全集,卷47
  35. 湯顯祖全集,卷44
  36. 湯顯祖全集,卷43
  37. 湯顯祖全集,卷4
  38. 湯顯祖全集,卷45
  39. 湯顯祖全集,卷2
  40.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7
  41. 湯顯祖全集,卷34
  42. (1976)。周易六龍解。臺北:成文出版社。
  43. 湯顯祖全集,卷33
  44. 湯顯祖全集,卷28
  45.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46. 湯顯祖全集,卷3
  47.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48.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33
  49. 湯顯祖全集,卷10
  50. 湯顯祖全集,卷48
  51. 湯顯祖全集,卷31
  52. 湯顯祖全集,卷45
  53. 湯顯祖全集,卷41
  54. 湯顯祖全集,卷45
  55. 湯顯祖全集,卷50
  56. 湯顯祖全集,卷37
  57. (1600)。詩文卷14
  58. 湯顯祖全集,卷33
  59.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60. 湯顯祖全集,卷9
  61. 湯顯祖全集,卷29
  62. 湯顯祖全集,卷44
  63.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6
  64. 湯顯祖全集,卷45
  65. 湯顯祖全集,卷34
  66.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67. 湯顯祖全集,卷48
  68. 湯顯祖全集,卷37
  69. 《湯顯祖全集》戲曲之3
  70.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71.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72.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73.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35
  74. 湯顯祖全集,卷22
  75. 湯顯祖全集,卷2
  76. (1998)。湯顯祖全集,卷43。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
  77. 湯顯祖全集,卷44
  78. 湯顯祖全集,卷45
  79.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6
  80.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8
  81. 湯顯祖全集,卷44
  82. 紫柏老人集
  83.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84.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85. (1595)。湯顯祖全集,卷45年
  86.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7
  87. 湯顯祖全集,卷48
  88. 紫柏老人集,卷12
  89. 湯顯祖全集,卷10
  90. 湯顯祖全集,卷7
  91.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92. 詩文卷46
  93.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8
  94. 湯顯祖全集,卷10
  95. 湯顯祖全集,卷26
  96.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97. 魏允貞傳,卷70
  98.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7
  99. 湯顯祖全集,卷l
  100. 湯顯祖全集,诗文卷12
  101. 與岳石梁·又
  102. 湯顯祖全集,卷51
  103. (1599)。湯顯祖全集,詩文卷46
  104. 湯顯祖全集,卷37
  105. (1974)。世緯。臺北:新與書局。
  106. 湯顯祖全集,卷31
  107.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8
  108. 湯顯祖全集,詩文卷14
  109. 湯顯祖全集,卷23
  110. 湯顯祖全集,卷48
  111. 湯顯祖全集,卷31
  112.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113. 明伍袁萃(1977)。林居漫錄,卷4。臺北:偉文圖書公司。
  114. 明吳亮(1609)。續修四庫全書
  115. 明李贄。又與從吾孝廉
  116. 明李贄(1988)。焚書。北京:中華書局。
  117. 明李贄(1971)。李溫陵集,卷4。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18. 明沈德符(1959)。萬曆野□編,卷27。北京:中華書局。
  119. 明沈德符。萬曆野□編,卷27
  120. 明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1989)。珂雪齊集,卷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1.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1999)。湯顯祖全集,卷51。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22. 明紫柏真可。紫柏老人集,卷7
  123. 明黃宗義、沈善洪主編。湯顯祖全集,卷48。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24. 明楊起元編校、祖猷編校、梁一群編校、李慶龍編校(2007)。羅汝芳集(下)。南京:鳳凰出版社。
  125. 明董其昌(1968)。容臺集,卷3。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126. 明管志道。周易六龍解
  127. 明管志道。四庫全書存目全書
  128.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卷14
  129.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卷10
  130.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卷14
  131.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
  132.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卷10
  133.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卷14
  134.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卷14
  135.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卷10
  136.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師全集,卷14
  137. 明蕅益智旭撰、孔宏點校(2004)。□峰宗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38. 明羅汝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139. 南宋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140. 南宋朱熹。論語·為政
  141. 後秦鳩摩羅什譯明楊起元評注。維摩詰經評注,卷8
  142. 清邵念祖(1991)。思復堂文集碑傳。臺北:明文書局。
  143. 清張廷玉(1974)。與申敬中。北京:中華書局。
  144. 清張廷玉。明史,卷219
  145. 清張廷玉。明史,卷23
  146. 清張廷玉撰。明史,卷27
  147. 清張廷玉撰。湯顯祖全集,卷43明史,卷27
  148. 清錢謙益輯。紫柏尊者別集
  149. 清錢謙益輯。紫柏尊者別集
  150. Isaiah Berlin(2002).Liberty: Incorporating Four Essays on Liber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1. 卜正民著、張華譯(2005)。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5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黃彰健校勘(1984)。明神宗實錄,卷236。京都:中文出版社。
  153. 方祖猷編校、梁一群編校、李慶龍編校。羅汝芳集(上)
  154. 方祖猷編校、梁一群編校、李慶龍編校。羅汝芳集(上)
  155. 方祖猷、梁一群、李慶龍編校。羅汝芳集(上)
  156.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編(上)
  157. 毛效同編(1986)。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8.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編(下)
  159.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喜馬拉雅基金會。
  160. 牟復禮、崔瑞德編、張書生譯、謝亮生校(1620)。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61. 余英時(2004)。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
  162. 余英時。明代理學與政治文化發微
  163. 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論
  164. 吳震(2003)。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65. 吳震。耿天臺論
  166. 吳震(2003)。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年。上海:學林出版社。
  167. 李百泉。湯顯祖全集,卷44
  168. 沈思孝。遵祖制開言路以養士氣疏
  169. 狄氏(主編)(1970).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70. 孟森(2006)。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171. 岡田武彥(2004)。王陽明と明末の儒學(上)。東京:明德出版社。
  172. 林麗月、熊月之、熊秉真主編(2004)。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
  173. 胡傳勝譯(2003)。自由論。南京:譯林出版社。
  174. 范佳玲(2001)。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臺北:法鼓文化。
  175. 范玲。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
  176.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
  177. 徐朔方(1980)。湯顯祖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8. 徐朔方(1584)。湯顯祖年譜
  179. 徐朔方(1993)。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80.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
  181.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
  182.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
  183.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
  184.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
  185.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
  186. 徐朔方、程玉瑛(1995)。湯顯祖年譜。臺北:廣文書局。
  187. 荒木見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東溟の生涯とその思想
  188. 荒木見悟(1972)。明代思想研究:明代における儒教と佛教の交流。東京:創文社。
  189. 荒木見悟(1992)。陽明學の位相。東京:研文出版。
  190. 荒木見悟(1979)。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東溟の生涯とその思想。東京:創文社。
  191. 張藝曦(2006)。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裏實踐-以明中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
  192. 張藝曦(1998)。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193. 陳平原(2004)。文人的生計與幽韻-陳繼儒的為人與為文。北京:三聯。
  194. 陶望齡。紫柏老人集
  195. 彭國翔(2003)。中華文化論壇
  196. 紫柏老人集。東廠緝訪妖書底簿
  197. 紫柏真可。紫柏老人集,卷7
  198. 紫柏真可。紫柏老人集,卷12
  199. 鄔國平(2004)。清華大學學報
  200. 鄔國平。也談《焚書》原本的問題
  201. 劉應秋。湯顯祖全集,卷10
  202. 鄧志峰(2004)。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
  203. 戴璉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
  204. 戴璉璋。湯顯祖與羅汝芳
  205. 魏月萍(2007)。君師道合:晚明秦州學者的「三教合一」論述。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206. 魏月萍。群師道合:晚明泰州學者的「三教合一」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