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明初里甲的輪役方式

并列篇名

The Pattern of Circulating Corvee in the Early Ming Li-Jia System

DOI

10.29971/JMS.201006.0002

作者

李新峰(Xin-Feng Li)

关键词

明代 ; 明初 ; 里甲 ; 甲首 ; 賦役制度 ; Ming Dynasty ; early Ming ; li-jia community-tithing ; tithing chief ; taxes and corvee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10 / 06 / 01)

页次

17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代中後期的里甲正役輪役方式是按甲輪差,但明初的制度條文與相關史料說明,里甲制度最初奉行各甲出一戶輪役的方式或設計理念。洪武十四年所頒里甲制的確切含義是:每年各甲按丁糧多寡,依次出一戶充甲首,作為臨時的一甲之首,與現年里長構成一個貧富搭配的應役單位,每十年按照丁糧變化狀況進行一次嚴密的調整。各甲按丁糧次序依次出一戶輪役的方式,是明朝在國家控制力強大的背景下參考南宋舊法、追求公平與效率的產物。隨著里甲差役任務的迅速變化,輪役方式的重要性下降,在洪武後期第二次編造里甲黃冊時,這項尚未深入推行全國的方式即開始簡化為按甲輪差。但直到明代中期,南方依然存留著各甲出一戶輪役的遺跡,體現出里甲制度的原始設計理念。

英文摘要

The early Ming community-tithing (lijia 里甲) system was designed as a circulation of ten units, each of which consisted of ten families from ten tithings. By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however, this changed to a circulation of ten tithings in ten years. When the community-tith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1381, the tithing chiefs were alternately appointed from the ten tithings every ten years according to family size and economic position. These tithing chiefs formed a service unit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community heads. The origins of the community-tithing syste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uthern Song.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community-tithing duties, the system was replaced by a circulation of tithings in the late Hongwu period, which continued to exist in some places in southern China through the mid-M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66)。明太祖實錄,卷20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 [明]章潢,《圖書編》(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卷90,〈諸司職掌〉,頁19b。
  3.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明]孫懋,《毅菴奏議》(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卷下,〈釐夙弊以正版籍疏〉,頁32a-b。
  5. [明]趙永淳,〈為重版圖以固國本事〉,收入[嘉靖]《後湖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藏,據南京圖書館館藏本代鈔),卷10,〈事例〉,頁10b。
  6. (1989)。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
  7.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
  8. (1989)。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
  9. (1990)。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0.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1981)。諸司職掌.戶部.戶口。臺北:正中書局。
  12. (1986)。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
  13. (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 [宋]胡太初,《晝簾緒論.差役篇》(《左氏百川學海》,第12冊,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十六年[1927]武進陶氏覆宋刻本),頁19a。
  15. 清水盛光,《支那社會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39),頁208-210。
  16. 明王圻(1986)。續文獻通考。北京:現代出版社。
  17. 明舒化編(1995)。大明律附例。南京:南京圖書館。
  18.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19. 小山正明(1992)。明清社会経済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
  20. 小山正明、欒成顯譯(1993)。明代的糧長。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遠譯,北京:
  21. 山根幸夫(1966)。明代徭役制度の展開。東京:東京女子大學學?。
  22. 川勝守(1980)。中国封建國家の支配構造—明清賦役制度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23. 安野省三(1961)。揚子江中流域の大土地所有に関する一考察。東洋學報,44(3),75-76。
  24. 李曉路。明代里甲制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50-52。
  25. 岩見宏(1986)。明代徭役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
  26. 松本善海(1977)。中国村落制度の史的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27. 科大衛、卜永堅譯(2009)。皇帝與祖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8. 韋慶遠(1961)。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
  29. 唐文基(1991)。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夏維中(2003)。明初里甲制度的宋元淵源。明清論叢,北京:
  31. 夏維中(2006)。洪武中後期江南里甲制度的調整。江海學刊,149-156。
  32. 栗林宣夫(1971)。里甲制の研究。東京:文理書院。
  33. 高心華(1958)。明初遷民碑。文物參攷資料,3,49。
  34. 崔瑞德編、楊品泉譯(2006)。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5. 梁方仲(1989)。明代黃冊考。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
  36. 梁方仲(1957)。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7. 梁方仲(1989)。論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關係。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
  38. 森正夫(1988)。明代江南土地制度の研究。京都:同朋?。
  39. 奧崎裕司(1978)。中国郷紳地主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40. 銜微(1963)。明代的里甲制度。歷史教學,142,40-41。
  41. 劉志偉(1997)。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里甲賦役制度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42. 鶴見尚弘、姜鎮慶譯(1989)。中國明清社會經濟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43. 欒成顯(2007)。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邱仲麟(2011)。明代長城線外的森林砍伐。成大歷史學報,41,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