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代婦女買賣案件中的法律推理

并列篇名

Legal Reasoning in Wife-Selling Cases during the Ming Period

DOI

10.29971/JMS.201106.0005

作者

吳景傑(Jing-Jie Wu)

关键词

婦女買賣 ; 明代判牘 ; 法律推理 ; 因貧賣妻 ; wife-selling ; judicial collections ; legal reasoning ; wife-selling due to poverty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1 / 06 / 01)

页次

107 - 1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法律中明令為犯罪的「婦女買賣」行為,審判之中通常買賣雙方都必須要負擔刑責,並且取消交易。但是到了明末的律學註釋出現了「因貧賣妻」的說法,不僅不按照原本的法律規範給予買賣雙方相應的刑責,甚至是採取承認交易的作法。本文透過明代社會的法律知識環境、審判者的法律推理、婦女買賣案件中的法律推理等方面,推究此一註釋出現的社會因素與審判者的態度。分析判牘所記載的婦女買賣案件及審判者的判決後可以發現,除了透過依法審判以強烈打壓婦女買賣行為之外,也有部分情況是透過彈性的判決以解決因為婦女買賣行為所衍生的犯罪問題,但其背後的原因還是為了穩定社會秩序,並減少訴訟的問題。相對的,明代社會營造出一個可透過數種途徑獲取法律知識的環境,民眾很有可能至少擁有粗識法律的程度。或許「因貧賣妻」註的立意良好,意在解決賣妻者困苦的經濟,但其後受到「奸民」的利用,因此成為奸民用以「脅迫」審判者承認其買賣行為的手段。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nalyzes judges' legal reasoning in their adjudication of wife-selling cases in the late Ming. According to the Legal Code, wife-selling was illegal. However, the phrase ”wife-selling due to poverty” (yin pin mai qi 因貧賣妻) appeared with growing frequency in late Ming case books, indicating that judges not only refrained from punishing wife-sellers, but also adopted a permissive attitude toward the phenomenon. Indeed, 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 of cases, it is clear that judges turned a blind eye when it came to wife-selling, except in cases involving violent crimes. This flexible attitude actually maintained societal order and decreased the number of lawsuits brought to cour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3. 和田清,《支那地方自治發達史》(東京:中華民國法制研究會,1940),頁112-113
  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明毛一鷺(2005)。雲間讞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 明毛一鷺(2005)。雲間讞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明朱敬循(1990)。大明律例致君奇術。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9. 明李清(2005)。折獄新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 明周某(1990)。大明律例註釋祥刑氷鑑。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1. 明明神宗(1970)。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明明神宗(1970)。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明明神宗(1970)。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4. 明張肯堂(1970)。(炏冖田)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5. 明張肯堂(1970)。(炏冖田)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明張肯堂(1970)。(炏冖田)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明張肯堂(1970)。(炏冖田)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明彭應弼(1990)。大明律例法司增補刑書據會。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9. 明馮夢龍(1988)。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
  20. Rawski, Evelyn(1979).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1. 三木聰(2002)。明清福建農村社会の研究。札幌:北海道大??書刊行?。
  22. 王志強(2008)。清代司法中的法律推理。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
  23. 王亞新編、梁治平編(1998)。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24. 何朝暉(2006)。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何勤華(2004)。中國法學史。臺北:韋伯文化。
  26. 吳蕙芳(2001)。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7. 岸本美緒、李季樺譯(2001)。妻可賣否?─明清時代的賣妻、典妻慣行。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臺灣與華南社會(1600-1900)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8. 邱澎生(2005)。也是「商法」問題:試論十七世紀中國的法律批判與法律推理。法制史研究,8,92。
  29. 柏樺(1998)。明代州縣官的施政與障礙。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1,35。
  30. 宮崎市定(2003)。宋元時期的法制與審判機構──《元典章》的時代背景及社會背景。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
  31. 栗林宣夫(1971)。里甲制の研究。東京:文理書院。
  32. 連啟元(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33. 陳寶良(2005)。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黃宗智、劉昶譯、李懷印譯(2007)。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5. 黃彰健(1995)。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6. 黃彰健編(1995)。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7. 楊一凡編(2005)。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38. 楊一凡編(2004)。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39. 楊雪峯(1978)。明代審判制度。臺北:黎明文化。
  40. 葉孝信編(2002)。中國法制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1. 熊秉真編(2001)。讓證據說─中國篇。臺北:麥田。
  42. 鄭欽仁編(1982)。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臺北:聯經。
  43. 濱島敦俊、徐世虹譯、鄭顯文譯(1999)。明代的判牘。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成都:
被引用次数
  1. 吳景傑(2020)。明清時代的判語考試與法律知識。明代研究,34,14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