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清感官世界的開發與欲望的商品化

并列篇名

Development of Sensory Preferences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Desir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OI

10.29971/JMS.201206.0005

作者

王鴻泰(Hung-Tai Wang)

关键词

商品化 ; 市場化 ; 風氣奢靡 ; 瘦馬 ; 煙草 ; commercialization ; marketization ; extravagance ; shouma ; tobacco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2 / 06 / 01)

页次

105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般學者認為,明代自嘉靖、隆慶以來,社會風氣逐漸侈靡。本文嘗試在一般有關風氣變遷之外在性考察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其內在意涵,討論「商品化」機制如何與人的欲望相呼應,以致推動社會生活層面的具體變化。本文議論重點不在社會經濟史意義的分析,而著重在社會生活意涵的論述。本文考察發現,明清城市社會中發達的商業機能已經具有相當強的「商品化」的能力,在商業利益的追求下,此種商業機能不斷探測社會成員的感官喜好,而後因應其所需進行各種商品的開發。在市場的作用下,個人感官欲望可能擴散及於整體社會,而市場也可能對一般社會成員的感官欲望進行塑造。如此,商業機能將個人的感官欲望具體化為市場中的商品,市場中的商品又與社會成員的個人生活領域相交接,由此促動個人生活表現與市場商品樣式的相互決定。也因此,明中期以後,江南城市在商業力量的帶動下,個人感官欲望的追求,成了個人生活面貌不斷變化,與社會文化不斷創造的動力。

英文摘要

In general, scholars believe that Chinese society became increasingly extravagant during the Jiaqing and Longqing reig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go beyond the usual study of extrinsic transitions of the general practices of the time and instead focuses on the intrinsic meanings of this transition; it attempts to discuss how the mechanisms of ”commercialization” worked in concert with people's desires, and how this enacted specific changes in different aspects of life and society. The emphasis of this article is not to provide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y, but rather to discuss life in society at that time.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advanced mechanisms of commerce in Ming and Qing urban society showed a relatively strong degree of ”commercialization.” The pursuit of commercial profit revealed changing sensory preferences, which in turn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merchandise. The effect of commercialization likely influenced individual consumers and the spread of their sensory desires throughout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market also shaped the sensory desires of individual consumer, thus establish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preferences and market trend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萬曆〕《滕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十三年[1585]刻本影印),卷 6,〈宦業傳•刺史守令〉,頁 101。
  2. 〔康熙〕《高邑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 2 冊,據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影印),卷首,〈趙南星序〉,頁 8。
  3. 〔嘉靖〕《江陰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 5 冊,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卷 4,〈風俗記第三〉,頁 58。
  4. 〔乾隆〕《大庾縣志》 (《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 31 冊,據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影印),卷 4,〈物產〉,頁 40。
  5. 〔乾隆〕《吳江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 163 號,據清乾隆十二年[1747]修石印重印本影印),卷 38,〈崇尚〉,頁 1b。
  6. 〔康熙〕《高邑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 2 冊,據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影印),卷上,〈風俗〉,頁 15。
  7. 〔康熙〕《續修瑞金縣志》 (《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 30 冊,據康熙四十五年[1709]刻本影印),卷 5,〈物產〉,頁 1018。
  8. (1987).〔嘉靖〕《吳江縣志》.臺北:學生書局.
  9. 〔康熙〕《靖江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 14 冊,據清康熙年間刻本影印),卷 16,〈藝文•記•靖江縣重建儒學記〉,頁 184-185。
  10. 〔康熙〕《續修瑞金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 30 冊,據康熙四十五年[1709]刻本影印),卷 8,〈禁烟議〉,頁 1046。
  11. 〔萬曆〕《餘姚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 501 號,據明萬曆年間刊本影印),卷 5,〈風俗〉,頁 160。
  12. 〔乾隆〕《上海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第 1 冊,據清乾隆十五[1750]年刻本),卷 1,〈風俗〉,頁 282。
  13. (1988).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社.
  14. 〔萬曆〕《滕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十三年[1585]刻本影印),卷 3,〈方物志〉,頁 46。
  15. (明)不著撰人,孔憲易(校注)(1984).如夢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6.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867 册),卷 9,〈草木類•淡巴姑烟草〉,頁 939。
  17. (明)王士性(1993).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明)李東陽(修),(明)申時行(重修)(1989).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店.
  19. (明)李東陽(修),(明)申時行(重修)(1989).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店.
  20. (明)李東陽(修),(明)申時行(重修)(1989).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店.
  21. 〔明〕李紹文,《雲間雜識》(上海:上海縣修志局,1936),卷 2,頁 7b。
  22.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筆記小說大觀》,第 22 編第 5 冊),卷 2,〈記風俗〉,頁 2625。頁 2626。頁 2629。
  23. 〔明〕凌濛初原著,李田意輯校,《初刻拍案驚奇》,卷 12,〈陶家翁大雨留賓蔣震卿片言得婦〉。
  24. (明)張岱(1984).陶庵夢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5. (明)張岱(1984).陶庵夢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明)張翰,盛冬鈴(點校)(1997).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
  27. (明)陳貞慧(1962).秋園雜佩.臺北:世界書局.
  28. (明)陸人龍,陳慶浩(校點)(1993).型世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9. (明)夢覺道人(輯),(明)西湖浪子(輯),張榮起(整理)(1987).三刻拍案驚奇——幻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明)歸有光(1983).震川先生集.臺北:源流出版社.
  31. (明)顧起元(1997).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32. 〔清〕毛祥麟,《墨餘錄》(《明清筆記叢書》,據同治甲戍[1874]定本重新印行),卷 6,〈露香園顧繡〉,頁 98-99。
  33. 〔清〕王士禎,《香祖筆記》(《筆記小說大觀》,第 28 編第 5 冊),卷 3,頁 2968。
  34. 〔清〕王崇簡,《冬夜箋記》(《筆記小說大觀》,第 3 編第 9 冊),頁 5769。
  35. 〔清〕吳熾昌,《客窗閒話》(《筆記小說大觀》,第 1 編第 2 冊),卷 4,〈瘦馬〉,頁 1198。
  36. (清)李漁(1992).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7. (清)汪啟淑,楊輝君(點校)(1998).水曹清暇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38. (清)金埴,王湜華(點校)(1997).巾箱說.北京:中華書局.
  39. (清)徐揚(繪)(1989).姑蘇繁華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清〕袁棟,《書隱叢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 116 冊,據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乾隆刻本影印),卷 6,〈相思草〉,頁 482。
  41. (清)陸文衡(1969).嗇菴隨筆.臺北:廣文書局.
  42. (清)曾羽王(1982).乙酉筆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3. (清)賀長齡(編),(清)魏源(編)(1992).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44. (清)黃士珣(1970).北隅掌錄.臺北:廣文書局.
  45. (清)葉夢珠,來新夏(點校)(2007).閱世編.北京:中華書局.
  46. (清)董閬石(1980).蓴鄉贅筆.臺北:廣文書局.
  47. (清)鍾吾山(1991).茶餘客話.臺北:廣文書局.
  48. 方駿(譯),王秀麗(譯),羅天佑(譯)(2004).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
  49. 牛建強(1997).明代中後期社會風氣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
  50.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生活書店,1934),頁 56-62。
  51. 王達(1984)。我國煙草的引進、傳播和發展。農史研究,1984(4),40-48。
  52. 吳晗(1988).吳晗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53. 巫仁恕(2007).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
  54. 巫仁恕(1999)。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10(3)
  55. 李慎(2006)。明清之際西洋眼鏡在中國的傳播。澳門歷史研究,2006(5),108-116。
  56. 李曉方(2005)。清代贛南煙草生產的迅猛發展及其原因探析。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5)
  57. 林麗月(2001)。世變與秩序:明代社會風尚相關研究評述。明代研究通訊,4,9-19。
  58. 林麗月(1999)。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3)
  59. 林麗月(1989)。從煙草的傳播看明末清初農業思想中的本末論。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
  60. 邱仲麟(2009)。舶來品與明清社會:以眼鏡為對象的考察。「《新史學》與臺灣史學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61. 徐泓(1986)。明末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東亞文化,24,110。
  62. 徐泓(1989)。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3. 張其昀(監修),程光裕(編),徐聖謨(編)(1984).中國歷史地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64. 陶衛寧(1999)。明清時期我國煙草生產迅速發展的原因探析。農業考古,1999(1),229-231。
  65. 閆敏(2008)。明清時期煙草的傳入和傳播問題研究綜述。古今農業,2008(4),99-104。
  66. 鈔曉鴻(2001)。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奢靡」之風研究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0,9-20。
  67. 劉志琴(1984)。晚明城市風尚初探。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上海:
  68. 蔣慕東,王思明(2006)。煙草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中國農史,2006(2),30-41。
  69. 蘇同炳(1969).明代驛遞制度.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陳世昀(2023)。從「三言」故事中的言禍看話語的規範性。東海中文學報,45,37-69。
  2. 劉瓊云(2014)。妖魔、動物、精怪: 《醒世姻緣傳》中的記惡書寫。清華中文學報,11,103-157。
  3. 吳靜芳(2015)。明代男性求子的醫療文化史考察:以種子方為例。成大歷史學報,49,39-92。
  4. (2023)。域外珍品:明清時期的燕窩文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7,7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