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採集、捕獵與墾種:明代軍民在北邊境外的經濟活動

并列篇名

Gathering, Hunting and Cultivation: Economic Activities of Soldiers and Civilians Outside the Ming Northern Border

DOI

10.29971/JMS.201212.0003

作者

邱仲麟(Chung-Lin Ch'iu)

关键词

邊界 ; 邊境社會 ; 越界行為 ; 經濟活動 ; 國防安全 ; border ; border community ; border-crossing activity ; economic activity ; national defense and security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2 / 12 / 01)

页次

21 - 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明帝國北邊的國境線外,丘陵與草原、沙漠之中,有著鹽、青草、人參、松子、木耳、蘑菇等物資,又有猞猁、野馬、麋鹿、黃羊、黃鼠、鵰、魚類等動物。雖然法律規定軍民不得私自穿越邊界,但這些物資與動物就在不遠之處,基於僥倖的心理,常出境採集與狩獵,但有時難免被敵人所擄獲或傷害。這種現象,直至明朝末年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邊境之外也有許多可耕地,明朝中葉以前,軍民常在上面墾殖;十五世紀中葉以後,蒙古勢力往南移動(特別是進入鄂爾多斯地區),界外耕種的危險性與日俱增,故其例子越來越少。至1570年代,因與俺答汗等蒙古部酋達成和解,北京以西邊境的戰事減少,出邊耕種的可能性增加,但相關記載卻不多見。

英文摘要

Outside the northern border of the Ming Empire, there were salt, grass, ginseng, pine nuts, wood ears, mushroom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hills, grassland, and desert. There were also lynx, wild horses, elks, Mongolian gazelles, ground squirrels, eagles, fish, and other animals. The law forbade soldiers and civilians to cross the border. However, hunters and gatherers often crossed anyway, hoping they would not be caught. Sometimes, they were captured or injured by Mongols. This situation lasted until the late Ming Dynasty. Additionally, soldiers and civilians alike often cultivated crops just outside the border up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when Mongolian forces moved south (especially toward the Ordos region). At this point, it became increasingly dangerous to farm outside the border, and therefore there were fewer such cases. In the 1570's, Beijing reconciled with the Mongolian leader Altan Khan, and border wars west of Beijing decreased, increasing the likelihood of farming outside the bord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邱仲麟(2006)。明代燒荒考:兼及其生態影響。臺大歷史學報,38,25-63。
    連結:
  2. 邱仲麟(2011)。明代長城線外的森林砍伐。成大歷史學報,41,33-102。
    連結:
  3. 《百度百科》「黃鼠」條,http://baike.baidu.com/view/45201.htm. 擷取日期2009.5.28。
  4. 〔明〕郭造卿,《海嶽山房存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序刊本紙燒本),卷8,〈定遼陳將軍世家〉,頁53a
  5. 〔明〕趙廷瑞修,〔嘉靖〕《陜西通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刊本),卷7,〈物產〉,頁8b
  6. 〔明〕陶宗儀輯,《說郛》,第5 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虜廷事實》,卷8,頁48a
  7. (1965)。譯語。臺北:民智出版社。
  8. 李漱芳,〈明代邊牆沿革史略〉,《禹貢半月刊》,5:1(1936),頁3-17
  9. 〔明〕蕭大亨,《北虜風俗》(北平:文殿閣書莊,1936),〈耕獵〉,頁12
  10. (1983)。〔光緒〕鳳臺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1. 《百度百科》「黃鼬」條,http://baike.baidu.com/view/21580.htm. 擷取時間2009.6.24。
  12. http://it.sohu.com/20090624/n264729759.shtml. 2009.6.26
  13. 〔明〕涂宗濬,《撫延疏草》(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刊本),卷7,〈脩復邊垣扒除積沙疏〉(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頁52a-64b
  14. 〔明〕顧清,《東江家藏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嘉靖間華亭顧氏家刊本),卷28,〈故刑部尚書致仕東湖屠公行狀〉,頁8b-9a
  15. 〔明〕劉績,《霏雪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弘治元年巢陵張氏補刊本),頁120b,120a
  16. 〔明〕于謙,《于忠肅公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天啓間刊本紙燒本),卷7,〈兵部為劾奏事〉,頁62b-63a
  17. 〔明〕蕭大亨,《北虜風俗》,〈牧養〉,頁21
  18. 元忽思慧、劉玉書點校(1986)。飲膳正要。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 元許有壬(1983)。圭塘小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元楊允孚(1983)。灤京雜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元賈銘、程紹恩點校(1988)。飲食須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2. 明方孔炤(1974)。全邊略記。臺北:廣文書局。
  23. 明毛伯溫(1996)。毛襄懋先生奏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24. 明王一鶚(1985)。總督四鎮奏議。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25. 明王一鶚(1985)。總督四鎮奏議。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26. 明王士性、周振鶴點校(2006)。廣志繹。北京:中華書局。
  27. 明王世貞(1970)。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28. 明王在晉編(1970)。三朝遼事實錄。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29. 明王廷相、王孝魚點校(1989)。王廷相集‧浚川奏議集。北京:中華書局。
  30. 明申時行編纂(1964)。〔萬曆〕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
  31. 明任洛重修(1985)。〔嘉靖〕遼東志。瀋陽:遼海書社。
  32. 明朱國楨(1995)。朱文肅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明何孟春(1995)。餘冬序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4. 明何鏜輯(1996)。古今遊名山記。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5. 明余子俊(2000)。余肅敏公奏議。北京:北京出版社。
  36. 明吳亮輯(1997)。萬曆疏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 明宋應星、鍾廣言注釋(1978)。天工開物。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38. 明李化龍(2000)。撫遼疏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39. 明李化龍(2000)。撫遼疏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40. 明李化龍(2000)。撫遼疏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41. 明李化龍(2000)。撫遼疏稿。北京:北京出版社。
  42. 明李日華、郁震宏點校、李保陽點校(2010)。六研齋筆記。南京:鳳凰出版社。
  43. 明李如一編(1988)。藏說小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44. 明李東陽(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5. 明李東陽(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6. 明李東陽(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7. 明李東陽(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8. 明李東陽(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9. 明李東陽(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0. 明李東陽(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1. 明李東陽編纂(1989)。〔正德〕大明會典。東京:汲古書院。
  52. 明李時勉(1983)。古廉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3. 明李時珍(1975)。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54. 明李時珍(1975)。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55.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56.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57. 明李開先、卜鍵箋校(2004)。李開先全集‧閒居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58. 明李詡、魏連科點校(1982)。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
  59. 明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60. 明汪道昆、胡益民點校、余國慶點校(2004)。太函集。合肥:黃山書社。
  61. 明來集之(1995)。倘湖樵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62. 明金幼孜(2005)。北征錄。北京:北京出版社。
  63. 明姚鏌(1997)。東泉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64. 明姚鏌(1997)。東泉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65. 明胡廣(1997)。胡文穆公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66. 明茅元儀(2000)。督師紀略。北京:北京出版社。
  67. 明茅元儀(2000)。石民四十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68. 明茅元儀(2000)。石民四十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69. 明唐之淳(1983)。唐愚士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0. 明唐之淳(1983)。唐愚士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1. 明孫世芳纂修(1970)。〔嘉靖〕宣府鎮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72. 明孫永祚(2000)。雪屋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73. 明孫旬輯(1997)。皇明疏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4. 明徐昌祚(1995)。新刻徐比部燕山叢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75. 明徐渭(1983)。徐渭集‧徐文長三集。北京:中華書局。
  76. 明徐渭(1983)。徐渭集‧徐文長三集。北京:中華書局。
  77. 明徐溥(1970)。徐文靖公謙齋文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78. 明殷雲霄(1997)。石川芝田稿文。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79. 明秦紘(1998)。秦襄毅公自訂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80. 明袁宗道、錢伯城標點(1989)。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1. 明袁黃(1988)。了凡雜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82. 明馬文升(2009)。馬端肅公奏議。揚州:廣陵書社。
  83. 明高出(2000)。鏡山庵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84. 明張居正(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5. 明張居正(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6. 明張居正(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7. 明張居正(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8. 明張居正(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9. 明張居正(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0. 明張居正(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1. 明張鹵輯(1996)。皇明嘉隆疏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92. 明張弼(1997)。張東海先生詩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93. 明張欽纂修(1996)。〔正德〕大同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94. 明張瀚、盛冬鈴點校(1985)。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
  95. 明畢自嚴(1997)。度支奏議‧新餉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6. 明許論(2000)。九邊圖論。北京:北京出版社。
  97. 明陳子龍編(1962)。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98. 明陳子龍編(1962)。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99. 明陳子龍編(1962)。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100. 明陳子龍編(1962)。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101. 明陳仁錫(2000)。陳太史無夢園初集‧漫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02.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3.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4.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5.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6.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7.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8.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9.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0.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1.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2.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3.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4.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5.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6.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7.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8.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9. 明陳文(1966)。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20. 明陳建(2000)。皇明通紀集要。北京:北京出版社。
  121. 明陳循(1984)。〔景泰〕寰宇通志。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122. 明陳霆(1995)。兩山墨談。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23. 明陸容、佚之點校(1985)。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124. 明陸容、佚之點校(1985)。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125. 明曾銑(1996)。復套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26. 明焦竑輯(1996)。國朝獻徵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27. 明程敏政輯、何慶善點校、于石點校(2004)。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
  128. 明程開祜輯(1968)。籌遼碩畫。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129. 明程開祜輯(1968)。籌遼碩畫。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130. 明費宏(1966)。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1. 明費宏(1966)。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2. 明費宏(1966)。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3. 明費宏(1966)。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4. 明費宏(1966)。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5. 明費宏(1966)。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6. 明黃瑜、魏連科點校(1999)。雙槐歲鈔。北京:中華書局。
  137. 明楊士奇(1966)。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8. 明楊士奇(1966)。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9. 明楊士奇(1966)。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0. 明楊士奇(1966)。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1. 明楊士奇(1966)。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2. 明楊士奇(1966)。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3. 明楊士奇(1966)。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4. 明楊守禮修纂、明管律修纂(1961)。〔嘉靖〕寧夏新志。上海:上海書店。
  145. 明楊博(1996)。楊襄毅公本兵疏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46. 明楊嗣昌、梁頌成輯校(2005)。楊嗣昌集。長沙:岳麓書社。
  147. 明楊嗣昌、梁頌成輯校(2005)。楊嗣昌集。長沙:岳麓書社。
  148. 明萬表編(1994)。皇明經濟文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149. 明萬表編(1994)。皇明經濟文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150. 明葉盛(1996)。葉文莊公奏疏‧邊奏存稿。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51. 明葉盛(1997)。菉竹堂稿。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152. 明雷禮(1995)。鐔墟堂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3. 明廖希顔(1997)。〔嘉靖〕三關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4. 明熊廷弼(1997)。按遼疏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5. 明熊廷弼(1997)。按遼疏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6. 明熊廷弼(1997)。按遼疏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7.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8.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9.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0.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1.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2.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3.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4.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5.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6.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7.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8.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9.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0.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1.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2.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3.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4.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5.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6.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7.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8. 明劉吉(1966)。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9. 明劉若愚、馮寶琳點校(1994)。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80. 明劉效祖(2000)。〔萬曆〕四鎮三關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181. 明劉效祖(2000)。〔萬曆〕四鎮三關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182. 明劉效祖(2000)。〔萬曆〕四鎮三關志。北京:北京出版社。
  183. 明劉遵憲(2000)。來鶴樓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84. 明蔣一葵(1980)。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85. 明鄭汝璧纂修、陝西省榆林市地方志辦公室整理(2011)。〔萬曆〕延綏鎮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6. 明鄭汝璧纂修、陝西省榆林市地方志辦公室整理(2011)。〔萬曆〕延綏鎮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7. 明鄭汝璧纂修、陝西省榆林市地方志辦公室整理(2011)。〔萬曆〕延綏鎮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8. 明盧象昇(1997)。明大司馬盧公奏議。北京:北京出版社。
  189. 明盧象昇(1984)。盧象昇疏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0. 明戴金編(1985)。皇明法條事類纂。臺北:文海出版社。
  191. 明薛三才(1977)。薛恭敏公奏疏。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192. 明薛應旂(1995)。方山薛先生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3. 明謝榛、朱其鎧校點(2000)。謝榛全集。濟南:齊魯書社。
  194. 明魏煥(1968)。皇明九邊考。臺北:華文書局。
  195. 明嚴從簡、余思黎點校(1993)。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
  196. 明顧秉謙(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 明顧秉謙(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 明顧秉謙(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 明顧秉謙(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 明顧秉謙(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 明顧秉謙(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2. 清方以智(2002)。物理小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3. 清王致雲修纂、清朱壎修纂、清張琛增修纂(2007)。〔道光〕神木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04. 清王致雲修纂、清朱壎修纂、清張琛增修纂(2007)。〔道光〕神木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05. 清王致雲修纂、清朱壎修纂、清張琛增修纂(2007)。〔道光〕神木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06. 清佚名(1969)。〔雍正〕神木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07. 清吳景果修纂、清潘其燦修纂(1968)。〔康熙〕懷柔縣新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08. 清李亨特修纂、清平恕修纂(1975)。〔乾隆〕紹興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09. 清李培謙修纂、清閻士驤修纂(1976)。〔道光〕陽曲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10. 清李熙齡纂修(1968)。〔道光〕榆林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1. 清李熙齡纂修(1968)。〔道光〕榆林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2. 清李鍾俾修纂、清穆元肇修纂(1967)。〔乾隆〕延慶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3. 清屈大均、李文約校點(1996)。翁山文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14. 清屈大均、趙福壇校點、伍錫強校點(1996)。翁山詩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15. 清屈成霖纂修(2002)。〔乾隆〕景州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16. 清金明源纂修(2002)。〔乾隆〕平定州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17. 清金福增、清張兆魁修纂(2005)。〔同治〕河曲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18. 清倪企望修纂、清鍾廷瑛修纂(2004)。〔嘉慶〕長山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19. 清馬齊(1964)。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
  220. 清張大受(1997)。匠門書屋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21. 清張金城修纂、清楊浣雨修纂、陳明猷點校(1992)。〔乾隆〕寧夏府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22. 清張朝琮續纂(1996)。〔康熙〕永平府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223. 清許協修纂、清謝集成修纂(1970)。〔道光〕鎮番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24. 清傅恒(2000)。平定凖噶爾方略‧前編。海口:海南出版社。
  225. 清揆敘(1997)。益戒堂自訂詩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26. 清黃沛修纂、清江廷球修纂、清宋謙修纂(2007)。〔嘉慶〕定邊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27. 清黃宗羲輯(1987)。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
  228. 清慶桂(1964)。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
  229. 清談遷、張宗祥校點(1958)。國榷。北京:古籍出版社。
  230. 清鄭元吉修纂、清余懋官修纂(2008)。〔道光〕續修中衛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31. 清薛天培修纂、清陳弘謨修纂(2001)。〔雍正〕密雲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232. 清譚吉璁修纂、劉漢騰校注、紀玉蓮校注(2006)。〔康熙〕延綏鎮志。西安:三秦出版社。
  233. 清蘇銑纂(1996)。〔順治〕西鎮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234. 清覺羅勒德洪(1964)。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
  235. N‧哈斯巴根(2006)。鄂爾多斯地區農耕的開端和地域社會變動。清史研究,2006(4),1-16。
  236. Waldron, Arthur(1990).The Great Wall of China: From History to My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7. 小野和子編(1996)。明末清初の社會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238. 川越泰博(1974)。明蒙交涉下の密貿易。明代史研究,創刊號,17-32。
  239. 王北辰(1983)。毛烏素沙地南沿的歷史演化。中國沙漠,3(4),19-20。
  240. 王生偉(1993)。鄂爾多斯歷史農業概論。古今農業,1993(4),7-9。
  241. 王晗(2006)。清代陝北長城外伙盤地的漸次擴展。西北大學學報,36(2),89-93。
  242. 艾衝(1990)。明代陜西四鎮長城。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43. 吳緝華(1980)。論明代北方邊防內移及影響。新亞學報,13,363-409。
  244. 吳緝華(1963)。明代延綏鎮的地域及其軍事地位:兼論軍餉的消耗與長城的修築。第二屆亞洲歷史學家會議論文集,臺北:
  245. 吳緝華(1963)。明初東勝的設防與棄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下,649-660。
  246. 吳緝華(1982)。論明代築萬里長城守邊的失策。東海大學歷史學報,5,13-36。
  247. 吳緝華(1981)。論明代邊防內移與長城修築。東海大學歷史學報,4,25-47。
  248. 吳緝華(1989)。明代西北邊患與榆林的發展。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臺北:
  249. 汪大鑄(1955)。國防地理。臺北:帕米爾書店。
  250. 邢玲玲(2008)。「夜不收」釋疑。安康學院學報,20(2),80-82。
  251. 邢玲玲(2008)。論明代北邊報警系統中的情報人員。安康學院學報,20(5),73-77。
  252. 阪倉篤秀(2004)。長城の中國史。東京:講談社。
  253. 林為楷(2002)。明代偵防體制中的夜不收軍。明史研究專刊,13,1-37。
  254. 松本隆晴、南炳文譯(1994)。試論余子俊修築的萬里長城。大同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4(1),38-56。
  255. 祁美琴(2005)。明清之際「夜不收」、「捉生」現象探析。清史研究,2005(4),19-28。
  256. 侯仁之(1973)。從紅柳河上的古城墟看毛烏素沙漠的變遷。文物,1973(1),35-41。
  257. 柏樺(2011)。明代薊鎮的夜不收軍。明代薊鎮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昆明:
  258. 韋占彬(2007)。明代邊防預警機制探略。石家莊學院學報,9(5),56-58。
  259. 孫馳(1995)。慶緣寺壁畫中的山林景物及其展現的明代陰山風。內蒙古文物考古,1995(增刊),59-62。
  260. 馬福祥修纂、王之臣修纂(1969)。〔民國〕朔方道志。臺北:華文書局。
  261. 張淑利(2004)。「禁留地」初探。陰山學刊,17(1),92-95。
  262. 張淑利(2005)。「禁留地」的開墾及晉、陝、寧、綏間的邊界糾紛。陰山學刊,18(1),40-45。
  263. 張淑利(2006)。清代「禁留地」的開墾對鄂爾多斯地區的影響。陰山學刊,19(4),22-26。
  264. 梁冰(1991)。伊克昭盟的土地開墾。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65. 陳正祥(1981)。中國文化地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266. 陸寧、馬建民(2009)。明代寧夏鎮「燒荒」考。寧夏社會科學,154,105-109。
  267. 景愛(2006)。中國長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68. 舒時光(2012)。明朝成化中期余子俊督修延綏鎮「二邊」進程考。延安大學學報,34(3),102-109。
  269. 華夏子(1988)。明長城考實。北京:檔案出版社。
  270. 黃彰健編(1979)。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71. 黃彰健編(1979)。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72. 黃彰健編(1979)。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73. 趙永復(1981)。歷史上毛烏素沙地的變遷問題。歷史地理,創刊號,34-47。
  274. 趙永復(1990)。再論歷史上毛烏素沙地的變遷問題。歷史地理,7,171-180。
  275. 劉龍雨、呂卓民(2006)。清代鄂爾多斯地區的墾殖活動。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1(3),152-160。
  276. 劉謙(1989)。明遼東鎮長城及防御考。北京:文物出版社。
  277. 鄧輝(2007)。明代以來毛烏素沙地流沙分佈南界的變化。科學通報,52(21),2559。
  278. 蕭瑞玲(2006)。明清內蒙古西部地區開發與土地沙化。北京:中華書局。
  279. 魏文信(1981)。府谷的沙漠化及其逆轉問題。陜西林業科技,1981(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