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寺院與禁山體制:明中葉五臺山的開發(1453-1566)

并列篇名

Monasteries and Forbidden Mountains: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 Wutai Temples in Mid-Ming, 1453-1566

DOI

10.29971/JMS.201212.0004

作者

韓朝建(Chao-Jian Han)

关键词

明中葉 ; 寺院 ; 五臺山 ; 禁山 ; 行政系統 ; mid-Ming ; monastery ; Mount Wutai ; forbidden mountain ; administrative systems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2 / 12 / 01)

页次

79 - 1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山西東北部的五臺山為研究對象,通過探討明代的禁山制度之下,五臺山區開發的過程、特點以及此間佛寺的發展,來分析佛寺在禁山開發中的角色,並進而理解明代的官方政策如何在地方運作的問題。出於邊防的考量,最遲景泰年間,五臺山已經是官方宣布的禁山,雖然制度禁止軍民人等在山區從事採礦、林木砍伐等經濟活動,但實際上各類經濟活動持續進行。在禁山的法律框架下,州縣的稅收制度不能在山區推行,山區的各類「非法」的經濟活動不必向州縣納稅。與此同時,山區中各類庇護關係發展起來,五臺山佛寺其實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庇護者。佛寺由於山區控產的便利,加之它與軍隊、王府等其它行政系統勢力的結合,從而獲得很大發展,並進而通過各種方式構建起寺院的網絡,這一網絡同樣能夠服務於禁山體制下山區開發的需要。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local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area monasteries, focusing on the sacred Buddhist mountain of Wutai. The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analyze the place of monasteries in mountai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uncover the ways in which official policies operated in a local context. As part of a frontier defense strategy against Mongolians, Mount Wutai was declared a forbidden area no later than Jingtai era. Although the law forbade such economic activities as logging, mining and cultivating in the region; it ruled out the possibility of taxation by the magistrates. Thus, these illegal activities continued untaxed; moreover, patron-client relations flourished, notably the monasteries at Wutai. Indeed, thanks to property and connections with both the military and princes, the monasteries in Wutai helped dr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邱仲麟(2005)。國防線上:明代長城沿邊的森林砍伐與人工造林。明代研究,8,1-66。
    連結:
  2. 陳玉女(2003)。明五臺山諸佛寺建築材料之取得與運輸:以木材、銅、鐵等建材爲主。成大歷史學報,27,55-97。
    連結:
  3. (1964)。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 (2004)。〔萬曆〕代州志。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5. 成化十七年,〈皇帝敕諭護持山西五臺山大智文殊寺〉,此為明代所立〈奉天敕命〉碑所刻的成化年間三通聖旨之一,碑存圓照寺,碑文為忻州師範學院趙林恩老師抄錄
  6. (1964)。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 (1964)。明世宗肅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 嘉靖十七年,〈五臺山敕修寶塔高僧檀信題名記〉,該題名記是祖印撰,〈五臺山大塔院寺重修阿育王所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碑並銘〉碑的碑陰,碑存塔院寺
  9. (1964)。明孝宗敬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 (1996)。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北京:中華書局。
  11. (1964)。明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2. (1964)。明武宗毅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 (2010)。三晉石刻大全(靈丘卷)。太原:三晉出版社。
  14. 〔明〕慶宜,〈欽依皇壇賜金冠紫衣講經傳戒宗師湧泉堂上第四代住持澄方清公大和尚行略〉塔銘,該銘刻於遠清澄芳的墓塔之上,塔存今湧泉寺東山坡
  15. 〔嘉靖〕《三關誌》,〈兵食考•屯種〉,頁720-724
  16. (1964)。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 〈嘉靖重修碑〉,無標題,碑約立於嘉靖四年後的某個時間,碑在碧山寺(即原普濟寺),忻州師範學院趙林恩抄錄碑文。
  18. 〔明〕蔣應奎,〈五臺山重建金閣寺造立大佛五丈三尺金身行實碑記〉,碑存金閣寺
  19. 嘉靖四十五年,〈卷案〉碑,碑存顯通寺
  20. (1964)。明宣宗章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1. (1995)。國朝獻徵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1964)。明神宗顯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3. 〔光緒〕《繁峙縣志》,卷首,〈疆域圖〉,頁192-193
  24. 明王亻與(2002)。思軒文集。上海:社海古籍出版。
  25. 明王士翹(1990)。〔嘉靖〕西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6. 明王祖嫡(1997)。師竹堂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7. 明正印編(1988)。紫竹林顓愚和尚語錄。臺北:文殊出版社。
  28. 明正印編(1988)。紫竹林顓愚和尚語錄。臺北:文殊出版社。
  29. 明申時行修、明趙用賢纂(1995)。〔萬曆〕大明會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明安嘉士修、明劉紹先纂、明王立愛續修、明劉國治續纂(2000)。〔萬曆〕定襄縣志。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31. 明李侃纂修、明胡謐纂修(1996)。〔成化〕山西通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2. 明李維楨(1997)。大泌山房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3. 明孫繼宗(1964)。明英宗睿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4. 明孫繼宗(1964)。明英宗睿皇帝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5. 明陳子龍編(2000)。明經世文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36. 明陳子龍編(2000)。明經世文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37. 明陳仁錫(1995)。陳太史無夢園初集•海集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明馮夢禎(1997)。快雪堂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39. 明黃汴(1992)。天下水陸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40. 明道開(2005)。密藏開禪師遺稿。合肥:黃山書社。
  41. 明趙南星(2000)。趙忠毅公詩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42. 明趙時春(1997)。浚谷先生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
  43. 明劉效祖(2000)。〔萬曆〕四鎮三關誌。北京:北京出版社。
  44. 明劉效祖(2000)。〔萬曆〕四鎮三關誌。北京:北京出版社。
  45. 明蔣一葵(1982)。長安客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46. 明釋德清(1997)。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47. 明釋德清(1997)。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48. 明釋鎮澄(2000)。〔萬曆〕清涼山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49. 明釋鎮澄(2000)。〔萬曆〕清涼山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50. 明釋鎮澄(2000)。〔萬曆〕清涼山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51. 明釋眞可、釋德清閱訂(2001)。紫柏老人集。海口:海南出版社。
  52. 清何才价修、清楊篤纂(2005)。〔道光〕繁峙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53. 清徐繼畬纂修、清孫汝明續修、清王步墀續修、清楊篤續纂(2005)。〔光緒〕五臺新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54.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55. 清顧炎武(1997)。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Waldron, Arthur(1990).The Great Wall of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 山西省測繪局繪編(1995)。山西省地圖集。太原:山西省測繪局。
  58. 石野一晴(2005)。明代萬曆年間における普陀山の復興─中國巡禮史研究序說。東洋史研究,64(1),1-36。
  59. 成尋、白化文校點、李鼎霞校點(2008)。參天臺五臺山記。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60. 何孝榮(2007)。明代北京寺院修建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61. 李宏如(2005)。五臺山佛教(繁峙金石篇)。呼和浩特:?蒙古人民出版社。
  62. 邱仲麟(2005)。明代長城沿線的植木造林。邊界、邊地與邊民:明清時期北方邊塞地區部族分佈與地理生態基礎研究,濟南:
  63. 崔正森編(1995)。五臺山碑文選注。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64. 崔正森編(1989)。五臺山遊記選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65. 張正明編、科大衛編(2005)。明清山西碑刻資料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66. 趙世瑜(2006)。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三聯書店。
  67. 蔡嘉麟(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68. 譚其驤編(1992)。中國歷史地圖集。香港: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