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紈之死」與閩南士紳林希元-兼論嘉靖年間閩南區域秩序之變遷

并列篇名

Local Gentry Lin Xiyuan vs. Commander Zhu Wan: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Order in the 16th Century Southeastern China Coast

作者

劉婷玉(Ting-Yu Liu)

关键词

朱紈 ; 林希元 ; 海禁之爭 ; 地方秩序 ; Zhu Wan ; Lin Xiyuan ; Orerseas Trade Policy Debates: Open Door or Close ; Lo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Order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3 / 06 / 01)

页次

35 - 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巡視浙江都御史朱紈,因在處理佛郎機夷的過程中被劾擅殺而下獄,後自盡於獄中。在明清史家的歷史敘事中,他被視作因嚴行海禁、觸犯沿海通番勢家(以林希元為代表)遭構陷而死,並將其後的「嘉靖大倭寇」的發生歸咎於此。而在近代關於明代海外貿易的討論中,則將此事件視為海禁派代表的朱紈與沿海開禁派代表林希元之間的鬥爭。這兩種敘事結構中,都很少提及林希元本身的主張。但林希元作為當時有名的學者,對此事件有另一番辯說之詞。運用林希元文集中的史料,可以看到在國家秩序與地方利益對抗性的敘事結構之外,還可有另類的歷史敘事,即沿海士紳與部分地方官員在沿海貿易興起,與不可迴避的海疆不靖的情境中,嘗試以設置「安邊館」的形式,爭取地方秩序的恢復與沿海貿易制度化的訴求。

英文摘要

When dealing with pirates in southeast China, Imperial Censor Zhu Wan was charged with the murder of innocent people. Shortly thereafter, Zhu Wan committed suicide in prison. Ming and Qing historians depicted Zhu Wan as a tragic hero who was framed by Lin Xiyuan, a powerful member of the local gentry. According to modern historians, the conflict between Lin Xiyuan and Zhu Wan arose primarily due to their contradictory opinions about maritime trade in southeast China during the late Ming. This essay offers a first-time look at this conflict from Lin Xiyuan's point of view, relying upon his personal writing. In particular, Lin's role in building Anbian guan, a special institution designed to protect maritime commerce and maintain regional order, necessitate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Lin-Zhu confli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明〕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卷5,〈與翁見愚別駕書〉,頁538-540。
  2. 〔明〕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卷5,〈復項甌東屯道書〉,頁538。
  3. 〔明〕林希元始修,〔清〕林道坦續修,《林希元家譜》(福建師大藏清嘉慶林道坦抄本),頁42、1-10。
  4. 〔明〕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卷8,〈贈翁見愚別駕之任道州序〉,頁585-586。
  5. 〔明〕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卷5,〈與周崦庵亷憲書〉,頁541。
  6. 〔明〕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卷5,〈覆項甌東屯道書〉,頁538。
  7. 明王士騏(1997)。皇明馭倭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明王世貞(1983)。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明王世貞(1983)。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明王叔杲纂、明王應辰纂(1992)。(嘉靖)永嘉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11. 明朱紈(1995)。甓餘雜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12. 明朱紈(1995)。甓餘雜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13. 明何喬遠(1996)。(崇禎)閩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14. 明林希元(1997)。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15. 明邵經邦(1997)。弘藝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16. 明邵經邦(1997)。弘藝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17. 明俞大猷、廖淵泉整理點校、張吉昌整理點校(2007)。正氣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8. 明徐學謨(1997)。世廟識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明徐學謨(1997)。世廟識餘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明梁兆陽修、明蔡國禎纂、明張燮纂(1992)。(崇禎)海澄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21. 明梁兆陽修、明蔡國禎纂、明張燮纂(1992)。(崇禎)海澄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22. 明梁兆陽修、明蔡國禎纂、明張燮纂(1992)。(崇禎)海澄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23. 明梁兆陽修、明蔡國禎纂、明張燮纂(1992)。(崇禎)海澄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24. 明陳全之(1997)。輟耰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明閔夢得(2012)。(萬曆)漳州府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6. 明黃景昉、陳士楷點校、熊德景點校(2002)。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明趙用賢(2000)。松石齋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8. 明錢穀(1983)。吳都文粹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明謝肇淛(2001)。五雜俎。北京:京華出版社。
  30. 清沈定均修、吳聯薰增纂、陳正統整理(2000)。(光緒)漳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
  31. 清沈定均修、吳聯薰增纂、陳正統整理(2000)。(光緒)漳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
  32.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33.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34.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35.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36. 清陳瑛修、鄧廷祚纂(2000)。(乾隆)海澄縣誌。上海:上海書店。
  37. 清顧炎武(2004)。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清顧炎武、黃珅校點(2012)。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清顧祖禹(2005)。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
  40. Duara, Prasenjit、王憲明譯(2009)。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1. 山崎岳(2003)。巡撫朱紈の見た海─明代嘉靖年間の沿海衛所と「大倭寇」前夜の人々。東洋史研究,62(1),1-38。
  42. 山崎岳(2007)。巡撫朱紈與嘉靖「海寇」。日本東方學,北京:
  43. 山崎岳(2008)。王直、萬表、俞大猷:明代嘉靖倭寇時期的官、盜關係。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一),臺北:
  44. 片山誠二郎(1962)。月港「二十四将」の反乱。明代史論叢:清水博士追悼記念,東京:
  45. 片山誠二郎(1953)。明代海上密貿易と沿海地方郷紳層。歴史學研究,164,23-32。
  46. 片山誠二郎、韓昇譯(2003)。明代私人海上貿易的發展與漳州月港:月港「二十四將」的叛亂。暨南史學,2003(2),310-318。
  47. 田中健夫、楊翰球譯(1987)。倭寇─海上歷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48. 沈登苗(2005)。明代倭寇兼及澳門史研究中文論著索引。澳門研究,30
  49. 林麗月(1980)。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臺灣師大歷史學報,8,91-111。
  50. 陳文石(1966)。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
  51. 陳學文(1983)。朱紈抗倭衛國的歷史功績。福建論壇,1983(6),82-85。
  52. 博克舍編注、何高濟譯(1998)。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北京:中華書局。
  53. 焦竑(1995)。國朝獻徵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廖大珂(2009)。朱紈事件與東亞海上貿易體系的形成。文史哲,2009(2),87-100。
  55. 鄭樑生(1995)。明嘉靖間浙江巡撫朱紈執行海禁始末。中日關係史研究論集(五),臺北:
  56. 戴裔煊(1982)。明代嘉隆間的倭寇海盜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劉曉東(2017)。「服遠」與「治近」:嘉靖二十六年明廷的遣明使處置。明代研究,28,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