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邊方有警:蒙古掠晉與明代山西的築城高潮

并列篇名

Northern Frontier in Alarm: Mongol Invasion and City Wall Construction in Ming Shanxi

作者

李嘎(Ga Li)

关键词

築城 ; 戰爭 ; 明蒙關係 ; 明代 ; 山西 ; city wall construction ; war ; Ming-Mongol relations ; Ming Dynasty ; Shanxi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3 / 12 / 01)

页次

31 - 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代山西築城次數多達646次,存在多次築城高峰期,其中正統末景泰初年、嘉靖十九至二十二年、隆慶元年至四年為三波規模最大的築城高潮。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後的蒙古掠晉、嘉靖十九至二十一年蒙古軍隊深入山西腹裏、隆慶元年蒙古掠晉,是導致三波築城運動的背景因素。三波築城均是通過官府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組織實施的,督撫-道-州縣的組織模式甚為常見。因為蒙古軍隊波及範圍的不同,導致每次築城運動在空間布局上也存在差異。築城工程量均頗為可觀,從修築明細可見防範蒙古攻城的戰備色彩十分明顯。從正統末景泰初到嘉靖、隆慶年間關廂城數量由少而多的史實中,能夠折射出山西城市經濟不斷發展的大趨勢。從三波築城高潮中亦可發現山西士紳群體不斷發展壯大的事實,正統末景泰初年的築城運動中並未見士紳的參與,而在後兩次的築城運動中,士紳群體已經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

英文摘要

City walls were constructed and re-constructed totally 646 times in Ming Shanxi. The most active three periods were the turn of Zhengtong (正統) and Jingtai (景泰), the mid-Jiajing (嘉靖), and the early Longqing (隆慶). It was primarily a response to the Mongol invasion in Ming Shanxi frontier.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Ming period, suburban settlement and its people flourished as a result of urban economy growth in Shanxi. For the purpose of defense, the number of the guanxiang city walls (關廂城) were increased to protect those suburban settlements. Workers were organized by local government. B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wall, the role which gentry as a local elite group played wa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明〕高汝行,〈徐溝縣新築北關城碑記〉,收入〔康熙〕《徐溝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卷4,〈藝文〉,頁15b-17a
  2. 〔明〕蕭纁,〈黎城縣修城記〉,收入〔清〕張淑渠、〔清〕姚學瑛等修,〔清〕姚學甲等纂,〔乾隆〕《潞安府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卷33,〈藝文續編五〉,頁1a
  3. 〔清〕張鍾秀纂,〔乾隆〕《太平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卷2,〈建置志•城池〉,頁1b
  4. 〔清〕吳世英修,〔清〕劉文德纂,〔順治〕《汾陽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十四年[1657]刻本),卷1,〈土地志•疆域•城池〉,頁14a,頁13b
  5. 〔清〕岳宏譽纂,〔康熙〕《靈丘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卷1,〈建置志•城池〉,頁27a
  6. 〔清〕錢之青修,〔清〕張天澤、〔清〕王系纂,〔乾隆〕《榆次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卷2,〈城池〉,頁2a,頁5a-b
  7. 萬曆《山西通志》
  8. 〔清〕徐三俊修,〔清〕陳獻可纂,〔雍正〕《臨汾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雍正八年[1730]刻本),卷1,〈圖考•東關廂圖〉,頁7b-8a
  9. 〔清〕鄧必安纂,〔乾隆〕《孝義縣志》(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卷1,〈城池疆域•城池圖說下〉,頁5a,藏所為「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10. 〔清〕吳祚昌纂,〔康熙〕《壽陽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卷2,〈建置志•城池〉,頁8a
  11. 成化《山西通志》
  12. (2006)。〔雍正〕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
  13. 〔明〕李念,〈重修平定州城記〉,〔乾隆〕《平定州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卷9,〈藝文志〉,頁32b-33a
  14. 〔明〕苟汝安,〈重修東關古城記〉,收入〔清〕李榮和、〔清〕劉鍾麟,〔清〕張元懋纂,〔光緒〕《永濟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二年[1886]刻本),卷19,〈藝文〉,頁9a
  15. 嘉靖《山西通志》
  16. 〔明〕高汝行,〈徐溝縣新築北關城碑記〉,〔康熙〕《徐溝縣志》,卷4,〈藝文〉,頁16a-b
  17. 〔清〕馬廷俊修,〔清〕吳森纂,〔乾隆〕《盂縣志》(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刻本),卷4,〈建置志•城池〉,頁2b,藏所為「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18. 〔明〕李鉞,〈太平縣修城記〉,〔乾隆〕《太平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卷10,〈藝文志〉,頁19a
  19. 〔乾隆〕《稷山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卷2,〈城池〉,頁1a
  20. 〔清〕趙懋本修,〔清〕盧秉純纂,〔雍正〕《襄陵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卷5,〈城郭〉,頁1a
  21. 〔明〕亢思謙,〈新築邑城記〉,收入〔清〕韋之瑗纂,〔乾隆〕《稷山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卷9,〈藝文中〉,頁16b
  22. 〔清〕沈繼賢修,〔清〕常大升纂,〔雍正〕《重修嵐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雍正八年[1730]刻本),卷2,〈城垣〉,頁1b
  23. 〔清〕楊晙修,〔清〕李中白、〔清〕周再勳纂,〔順治〕《潞安府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順治十六年[1659]刻本),卷6,〈建置•城池〉,頁20b
  24. 〔明〕高汝行,〈徐溝縣新築北關城碑記〉,收入〔清〕王嘉謨纂,〔康熙〕《徐溝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卷4,〈藝文〉,頁16a,頁16a-b
  25. 〔清〕夏肇庸修,〔清〕許惺南纂,〔光緒〕《交城縣志》(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卷3,〈建置門•城關〉,頁5b,藏所為「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26. 〔清〕邢云路纂,〔康熙〕《臨汾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據明萬曆十九年[1591]刻本增刻),卷1,〈地理志•城池〉,頁4b
  27. 〔清〕傅星修,〔清〕鄭立功纂,〔康熙〕《文水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卷2,〈地利志•城池〉,頁10b
  28. 〔明〕焦守己纂修,〔清〕侯世爵續纂修,〔順治〕《鄉寧縣志》(清順治七年[1650]據明萬曆二十年[1592]刻版增刻),卷1,〈輿地志•城池〉,頁6b,藏所為「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29. 〔清〕楊令琢修,〔清〕王母音纂,〔乾隆〕《榮河縣志》(太原:山西省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卷2,〈城池〉,頁1a-b
  30. 〔清〕周景柱纂,〔乾隆〕《蒲州府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卷4,〈城池〉,頁2a,頁4a
  31. 〔清〕王埴修,〔清〕王之舟、〔清〕降緯纂,〔康熙〕《介休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卷2,〈建置•城池〉,頁2a
  32. 〔清〕姚學瑛修,〔清〕姚學甲纂,〔乾隆〕《沁州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卷2,〈城池•武鄉縣〉,頁5a
  33. 〔清〕程雲修,〔乾隆〕《興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卷15,〈營築•城垣〉,頁1b
  34. 〔明〕孔天胤,〈汾東關建城記〉,收入〔清〕李文起修,〔清〕戴震等纂,〔乾隆〕《汾陽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本),卷12,〈藝文〉,頁19a-b
  35. 雍正《山西通志》
  36. 〔明〕喬因羽修,〔明〕晉朝臣纂,〔萬曆〕《洪洞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九年[1591]刻本),卷1,〈輿地志•城池〉,頁11b,14b-15b
  37. 〔清〕孫和相修,〔清〕戴震纂,〔乾隆〕《汾州府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卷5,〈城池•孝義縣城〉,頁5a
  38. 〔清〕金明源修,〔清〕竇忻、〔清〕張佩芳纂,〔乾隆〕《平定州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刻本),卷4,〈建置志•城池•下城〉,頁2b
  39. 〔清〕侯榮圭纂,〔康熙〕《靈石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卷1,〈地理•城池〉,頁6a
  40. 光緒《山西通志》
  41. 〔康熙〕《徐溝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卷1,〈建置•城池〉,頁9b
  42. 〔清〕王綬修,〔清〕康乃心纂,〔康熙〕《重修平遙縣志》(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卷2,〈建置志•城池〉,頁1b,藏所為「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43. 〔清〕潘錦纂,〔康熙〕《曲沃縣志》(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卷6,〈城池〉,頁2a
  44. 康熙《山西通志》
  45. 明李侃修、明胡謐纂(1998)。〔成化〕山西通志。北京:中華書局。
  46. 明張四維(1995)。條麓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明關廷訪修、明張慎言纂(1991)。〔萬曆〕太原府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48. 清徐颺廷修、清徐介纂(1992)。〔康熙〕長子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49. 清袁學謨修、清秦燮纂(2005)。〔雍正〕石樓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50. 清高汝行纂修(1963)。〔嘉靖〕太原縣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51. 清高汝行纂修(1963)。〔嘉靖〕太原縣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52. 清高汝行纂修(1963)。〔嘉靖〕太原縣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53. 清高繼允修、清姚孔碩纂、清涂逢豫纂(1992)。〔乾隆〕太谷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54. 清屠直纂修(1992)。〔康熙〕屯留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55. 清康基田、衛廣來點校(2006)。晉乘蒐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56. 清康基田、衛廣來點校(2006)。晉乘蒐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57. 清趙士弘修、清陳所性纂(1992)。〔順治〕絳縣志。北京:中國書店。
  58. 清蔣起龍纂修(2005)。〔康熙〕夏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59. 清謝汝霖修、清朱鈴纂、清張永清纂(2005)。〔康熙〕永寧州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6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英宗實錄附景泰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英宗實錄附景泰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英宗實錄附景泰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1962)。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2. 成一農(2009)。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3. 吳智和(1982)。明景帝監國登極時期居庸紫荊兩關之城防。明史研究專刊,5,279-298。
  84. 周一星(1998)。主要經濟聯繫方向論。城市規劃,1998(2),22-25。
  85. 周振鶴(2005)。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6. 施堅雅編、葉光庭譯、陳橋驛校(2000)。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
  87. 徐泓(1999)。明代福建的築城運動。暨大學報,1999(1)
  88. 常建華(2013)。宋以後宗族的形成及地域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89. 郭紅、靳潤成(2007)。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90. 楊紹猷(1992)。俺答汗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1. 趙世瑜(2012)。時代交替視野下的明代「北虜」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92. 薄音湖編輯點校(1993)。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93. 薄音湖編輯點校(1993)。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94. 薄音湖編輯點校、王雄編輯點校(1993)。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95. 譚其驤編(1982)。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