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獻徵錄》明初三傳校讀

并列篇名

The Collation of Three Early Ming Biographies in the "Xianzhenglu"

作者

李新峰(Xin-Feng Li)

关键词

《獻徵錄》 ; 焦竑 ; 史料學 ; 明史 ; "Xianzhenglu"(Collected Biographies presented to Official Compilation of National History) ; Jiao Hong ; critical study of historical texts ; Ming History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4 / 06 / 01)

页次

109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焦竑輯《獻徵錄》,以廣博精善,向為學界推重。然其內容取捨、詞句修訂、文字抄錄,是否精審可據?本文選取能代表焦竑各類工作的明初常遇春、徐達、俞通海三人傳記共四篇,與焦竑可能採用的原文對校,探討取捨、修訂、抄錄之得失,以為重新評判《獻徵錄》史料價值的初步工作。本文結論是:焦竑對傳記文章的取捨,頗具史識,但增補章節不夠嚴謹,甚至摻雜私念。對詞句的修訂,既不甚精心,亦乏史學追求。抄錄文字,不甚忠於原文。所以,按嚴格的史料學標準,《獻徵錄》並非合格的原始資料。

英文摘要

The "Xianzhenglu"(獻徵錄), a well-known collection of biographies compiled by Jiao Hong(焦竑) of the Ming dynasty, has long been held in high esteem among scholars of Ming Studies for its erudition and precisio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biographies of three early Ming generals found in the "Xianzhenglu" with the original sources that Jiao may have used when he compiled them. The aim is to re-evaluate the "Xianzhenglu" as a historical source by examining how Jiao selected, revised, and transcribed his source materials. The paper shows that while Jiao was rather careful in selecting source materials for composing the biographies, his work in supplementary sections was less rigorous, and they sometimes reflected his own biases. His textual revisions were not reflective of a pursuit of historical accuracy, and he did not transcribe the original documents with accuracy. Thus, according to the rigorous standards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the "Xianzhenglu" does not qualify as a primary sour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14)。大明太祖皇帝御製集。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 〔明〕程敏政輯,《皇明文衡》(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卷 68,〈神道碑〉,頁 1a-4a
  3. 明王世貞(1970)。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4. 明王世貞(1970)。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5. 明宋濂、羅月霞編(1999)。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6.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7.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0.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2.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4. 明李景隆(1966)。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 明李贄(1995)。續藏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明徐紘輯(1991)。皇明名臣琬琰錄。臺北:明文書局。
  17. 明陳頎修、明勞鉞修、明張淵纂(1991)。〔成化〕湖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8. 明焦竑編(1986)。獻徵錄。上海:上海書店。
  19. 明焦竑編(1986)。獻徵錄。上海:上海書店。
  20. 明焦竑編(1986)。獻徵錄。上海:上海書店。
  21. 明黃金(1991)。皇明開國功臣錄。臺北:明文書局。
  22. 明黃金(1991)。皇明開國功臣錄。臺北:明文書局。
  23. 明楊榮(1970)。楊文敏公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24. 清永瑢(1965)。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永瑢(1965)。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查繼佐(1986)。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7. 清萬斯同(1995)。石園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清錢謙益、錢仲聯標校(1996)。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山根幸夫編、田人隆譯(1994)。中國史研究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0. 白壽彝編、王毓銓編(1999)。中國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1. 牟復禮編、張書生譯(1992)。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2. 李小林(1999)。萬曆官修本朝正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33. 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2011)。南京歷代碑刻集成。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34. 展龍(2007)。論焦竑《獻徵錄》的史料價值。史學史研究,2007(1),112。
  35. 展龍(2009)。焦竑《獻徵錄》的編纂及版本流傳。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4),56-57。
  36. 展龍(2007)。焦竑《獻徵錄》徵引文獻考。圖書館雜誌,2007(3),69-73。
  37. 展龍(2007)。論焦竑《獻徵錄》的史料價值。史學史研究,2007(1),113-115。
  38. 徐泓(2004)。《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平。史學史研究,2004(1),62-71。
  39. 陳建國編(2008)。浙江省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40. 陳高華(1983)。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北京:北京出版社。
  41. 鄭麥(1990)。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人物傳記資料人名索引。上海修志嚮導,1990(2),48+27。
被引用次数
  1. 郭嘉輝(2017)。論「李善長案」的形成與性質-從《昭示姦黨錄》的重構切入分析。明代研究,29,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