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初河南理學家與地方秩序的恢復

并列篇名

The Neo-Confucian Scholars of Henan and the Recovery of Local Order in the Early Qing

作者

何淑宜(Shu-Yi Ho)

关键词

易代之際 ; 河南 ; 理學 ; 書院 ; 古蹟重建 ; 科舉 ;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 Henan ; Neo-Confucianism ; academy ; the rebuilding of vestiges ; the civil examinations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4 / 06 / 01)

页次

77 - 1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清初河南地區的理學家耿介、張沐為核心,探討歷經明清鼎革之後,在清朝政權建立的過程中,理學家如何與地方官協同,嘗試以程朱理學為主導思維,在文化層面謀求恢復地方秩序。這個課題牽涉到兩個層面,一是明清之際的理學家對理學與現世關係的思考;另外則是官方的文化政策跟士人思想之間的互動。全文從三個部分進行討論,一是明清之際河南地方社會的概況;二是以登封嵩陽書院在清初的重建過程為中心,討論講學式書院在恢復地方科舉過程中的角色;三是河南上蔡縣的古蹟重建運動與地方治理的意義。透過這批理學家提倡的地方文教構想與經驗可知,清初以程朱理學為主體的官方意識形態之建立,與官方倡導、明清之際理學思潮與內涵的變化,及理學家個人的活動息息相關。這幾個因素相互交織,不僅對統治思想的確立有所影響,也突出地方秩序恢復過程中文化建設的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hought and actions of two Neo-Confucian scholars, Geng Jie(耿介) and Zhang Mu(張沐), of Henan(河南) in the early Qing period. It traces how these scholars, who ascribed to the Cheng-Zhu school of Neo-Confucianism, cooperated with local officials to reestablish local order in Henan after the fall of Ming.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s two-fold. First, how did Neo-Confucian scholars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Neo-Confucian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them in local communities? Seco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fficial cultural policies and these local literati. The article proceeds in three parts. First, i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local society in Henan in the era of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Second,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Songyang Academy(嵩陽書院) of Dengfeng(登封)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role of local academies in restoring the loc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Third, it explores the movement to rebuild historic sites related to Fu Xi(伏羲) and Confucius in Shangcai county(上蔡縣)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local govern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黃克武(1987)。理學與經世:清初《切問齋文鈔》學術立場之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37-56。
    連結:
  2. 〔清〕李來章,《禮山園文集》,卷 4,〈李氏賜書堂記〉,頁 373。
  3. 〔清〕李來章,《禮山園文集》,卷 5,〈與竇敏修書〉,頁 384
  4. 〔清〕許三禮,《懷仁堂遺稿》(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清末民初許協寅輯鈔本),〈安陽許子家學淵源〉,無頁數。
  5. 〔清〕李來章,《禮山園文集‧後編》,卷 5,〈紫雲書院讀易洞記〉,頁 502-503
  6. 〔清〕李來章,《禮山園文集》,卷 6,〈伯父烈士公家傳〉,頁 403。
  7. 〔清〕李來章,《禮山園文集‧後編》,〈本傳〉,頁 426。
  8. 清王其淦修、湯成烈纂(2008)。〔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9. 清田蘭芳(2010)。逸德軒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清李來章(2010)。禮山園文集‧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清周在浚(2000)。大梁守城記。成都:巴蜀書社。
  12. 清計東(1997)。改亭文集‧詩集。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13. 清耿介(2010)。敬恕堂文集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清耿介(2010)。敬恕堂文集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清耿介(2011)。嵩陽書院志。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6. 清耿介(2010)。敬恕堂文集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清耿介(2010)。敬恕堂文集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清耿介(2010)。敬恕堂文集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清耿介(2010)。敬恕堂文集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清耿介(2010)。敬恕堂文集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清耿介(2010)。敬恕堂文集紀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清勒德洪(1964)。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
  23. 清勒德洪(1964)。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
  24. 清張廷玉(1995)。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張沐(1995)。周易疏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清張沐(1995)。溯流史學鈔‧附遊梁書院講語。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27. 清張沐(1995)。溯流史學鈔‧附遊梁書院講語。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28. 清張沐(1997)。禮記疏略。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29. 清張沐(2010)。前川樓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清張沐(1995)。溯流史學鈔‧附遊梁書院講語。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31. 清張聖誥纂修(1996)。〔康熙〕登封縣志。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32. 清張聖誥纂修(1996)。〔康熙〕登封縣志。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33. 清張聖誥纂修(1996)。〔康熙〕登封縣志。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34. 清張聖誥纂修(1996)。〔康熙〕登封縣志。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35. 清張聖誥纂修(1996)。〔康熙〕登封縣志。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36. 清清高宗(1983)。欽定皇朝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38.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39.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0.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1.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2.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3.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4.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5. 清楊廷望修、張沐纂(1976)。〔康熙〕上蔡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6. 清葉封(1983)。嵩陽石刻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清葉封(2003)。嵩山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48. 清賈漢復修(2011)。〔順治〕河南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49. 清賈漢復修(2011)。〔順治〕河南通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50. 清趙吉士(1995)。寄園寄所寄。臺南: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51. 清鄭廉(2000)。豫變紀略。北京:北京出版社。
  52. 清鄭廉(2000)。豫變紀略。北京:北京出版社。
  53. 清鄭廉(2000)。豫變紀略。北京:北京出版社。
  54. 清鄭廉(2000)。豫變紀略。北京:北京出版社。
  55. 清顏元(1987)。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56. 清竇克勤(2006)。尋樂堂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
  57. 清竇克勤(2006)。尋樂堂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
  58. 清竇克勤(2006)。尋樂堂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
  59. 清竇克勤(2006)。尋樂堂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
  60. 清竇克勤(2006)。尋樂堂日錄。北京:學苑出版社。
  61. 清顧炎武(1982)。顧亭林詩文集‧亭林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62. 山井湧、盧瑞容譯(1986)。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史學評論,12,141-157。
  6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1999)。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64. 王汎森(1998)。清初思想中形上玄遠之學的沒落。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3),557-587。
  65. 徐振韜编(2009)。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
  66. 高明士編(2005)。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67. 張灝(1984)。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8. 梁啟超(200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69. 喬治忠(1997)。《大清一統志》的初修與方志學的興起。齊魯學刊,1997(1),115-119。
  70. 黃進興(1994)。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71. 葉高樹(2009)。清代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
  72. 趙爾巽(1998)。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73. 趙爾巽(1998)。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74. 劉玉才(2008)。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5. 鄧洪波(2005)。中國書院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76. 謝國禎(1982)。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18)。以觀政事:清初姚文爕的雄縣仕宦經歷與修志訴求。新亞學報,35,20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