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杜文煥會宗三教

并列篇名

Du Wenhuan and His Project to Synthesize the Three Teachings

作者

呂妙芬(Miaw-Fen Lu)

关键词

杜文煥 ; 涂宗濬 ; 三教 ; 龍沙讖 ; 儒學與宗教 ; Du Wenhuan ; Tu Zongjun ; the Three Teachings ; Daoism ; Confucianism and religions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4 / 12 / 01)

页次

47 - 8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晚明杜文煥會宗三教的思想與作為,說明他如何兼顧英雄事功與講學求道。杜文煥出身榆林武將世家,一生縱橫北方沙場,退下戰場時,他又儼然成為一教派之教主,在自建的會教菴中宣揚會宗三教的思想,並自稱函三逸史。杜文煥也熱衷文學,與晚明江南文壇多有往來。本文從杜文煥的生平、交友、思想與實踐談起,再追溯其三教師承,說明與道教龍沙讖信仰的關係。杜文煥在儒學方面師承涂宗濬,是李材的再傳弟子。本文除了說明涂宗濬的生平及其與李材止修之學的關係外,亦比較涂宗濬、杜文煥二人在思想與作風上之異同,指出兩人均有濃厚的宗教關懷與實踐。最後,本文也基於此個案研究對晚明文化現象提出一些觀察。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Buddhism) by Du Wenhuan. Du Wenhuan was a famous military general in the late Ming, who came from a powerful family in Yulin, Shaanxi province. He spent much of his career in military service on the battlefields of the contested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When he retired from the military, Du transformed himself into a religious leader and promoted the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based on the Huijaoan, a private building compound for retreat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that Du built in 1604. Du Wenhuan was a passionate writer and maintained connections with many famous scholars of the tim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Du Wenhuan and traces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Although Du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Daoism, his synthesis had strong Confucian roots. For the origins of Du's thought we must also look to one of his teachers Tu Zongjun, an inspector-general and a disciple of Li Cai. This article also offers a comparison of Du's and Tu's thoughts. The case study of Du's synthesis of the Three Teachings raises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late-Ming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鴻泰(2012)。倭刀與俠士:明代倭亂衝擊下江南士人的武俠風尚。漢學研究,30(3),63-98。
    連結:
  2. 王鴻泰(2014)。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習武風尚與異類交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5(2),209-267。
    連結:
  3. 吳孟謙(2014)。晚明「身心性命」觀念的流行:一個思想史觀點的探討。清華學報,44(2),215-253。
    連結:
  4. 吳振漢(2009)。明末山人之社交網絡和遊歷活動:以何白為個例之研究。漢學研究,27(3),159-190。
    連結:
  5. 徐兆安(2012)。十六世紀文壇中的宗教修養:屠隆與王世貞的來往(1577-1590)。漢學研究,30(1),205-238。
    連結:
  6. 廖肇亨(2011)。詩法即其兵法:明代中後期武將詩學義蘊探詮。明代研究,16,29-56。
    連結:
  7. (2007)。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東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8. (2011)。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陝西。南京:鳳凰出版社。
  9.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明〕涂宗濬,《隆砂證學記》,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刊本。
  1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14. 〔明〕杜文煥,《太霞洞集》,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據明天啓刊本攝。
  15. 〔明〕管志道,《論學三劄》,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本。
  16.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2011)。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陝西。南京:鳳凰出版社。
  18. (2003)。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北京:線裝書局。
  19. (1981)。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20. (1989)。道藏要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明〕涂宗濬,《陽和語錄》,南昌:江西省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刻本。
  22.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3. 〔清〕王啓元,《清署經談》,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1623)刊本。
  24.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5. 陳受頤,〈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論:跋王啓元的清署經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1936),頁 133-162。
  26.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28. (1968)。史料叢編。臺北:廣文書局。
  29. (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30.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31. (2011)。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陝西。南京:鳳凰出版社。
  32. (2007)。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東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35. (1999)。胡林翼集。長沙:嶽麓書社。
  36. (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37.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38.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39. (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40. 〔明〕李鼎,《李長卿集》,臺北:國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年豫章李氏家刊本。
  41.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
  42. (2011)。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陝西。南京:鳳凰出版社。
  43.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2007)。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東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5. (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6. (1991)。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
  47.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48. 〔明〕杜文煥,《三教會宗》,日本:內閣文庫藏,明泰昌元年(1620)序刊本。
  49. 宋李昉(1961)。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50. 宋張敦頤編、明吳琯校(1970)。六朝事跡編類。臺北:廣文書局。
  51. 周左丘明(1960)。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52. 明吳甡(1976)。憶記。臺北:偉文圖書公司。
  53. 明沈國元(1968)。兩朝從信錄。臺北:華文書局。
  54. 明沈德符(2004)。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55. 明周汝登(1970)。東越證學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56. 明董其昌(1968)。容臺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57. 明鄭汝壁纂修、榆林市地方志辦公室整理(2011)。延綏鎮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8. 清李熙齡纂修(1968)。〔道光〕榆林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9. 清谷應泰(1977)。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60. 清徐鼒(1958)。小腆紀傳。北京:中華書局。
  61. 清張廷玉、鄭天挺點校(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62. 清錢謙益集、許逸民點校、林淑敏點校(2007)。列朝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63. Eichman, Jennifer Lynn(2005).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6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4)。榆林文史資料•名勝古迹專輯。榆林:榆林縣文印廠。
  65.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2000)。陳氏族姓史料類編。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66. 包遵彭編、孟森(1968)。明代邊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7. 吳震(2009)。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68. 李豐楙(1997)。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9. 侯潔之(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70. 徐兆安(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71. 徐兆安(2011)。證驗與博聞:萬曆朝文人王世貞、屠隆與胡應麟的神仙書寫與道教文獻評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3,249-278。
  72.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2006)。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73. 馬明達(2007)。說劍叢稿。北京:中華書局。
  74. 張藝曦(2011)。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新史學,32(1),1-56。
  75. 傅鳳英注譯(2005)。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
  76. 劉勇(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
  77. 樊樹志(2003)。晚明史(1573-1644 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78. 樊樹志(2007)。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林峻煒,呂妙芬(2023)。與至聖之靈相通:鄧逢光與徐謙的儒教實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61(1),23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