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Previous studies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have usually relied on contemporary descriptions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 conditions of cities. However, there are certainly questions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approach is complete, whether we can rely on these narrative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portrait, and whether this can give us a better grasp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city.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from the fifteenth century on, as Chinese cities began to become increasingly tightly connected to maritime activities. For these reason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a more comprehensive urban portrayal by drawing primarily on the records of European sojourners in Fuzhou during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to underscore the key features of such an "outsider" perspective. Records compiled by the Chinese and Okinawan will also be consulted to supplement my reconstruction of this particular aspect of Fuzhou's history.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onward, Fuzhou not only appeared often in Western records, but also became an important city through which Westerners sought to engage the Ming mandarin. Moreover, Fuzhou played a central role as an urban center through which the Ming Empire administered its maritime affairs.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draws on Western records from the late sixteenth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to demonstrate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hat role Fuzhou played in the global trading network.
|
参考文献
|
-
何孟興(2015)。仗劍閩海─浯嶼水寨把總沈有容事蹟之研究。興大人文學報,55,77-100。
連結:
-
李毓中(2013)。「建構」中國:西班牙人1574 年所獲大明《古今形勝之圖》研究。明代研究,21,1-30。
連結:
-
林偉盛(2005)。荷據時期臺灣的國際貿易─以生絲貿易為主。國史館學術集刊,5,1-31。
連結:
-
陳宗仁(2008)。Lequeo Pequeño 與Formosa─十六世紀歐洲繪製地圖對臺灣海域的描繪及其轉變。臺大歷史學報,41,109-164。
連結:
-
陳怡行(2011)。明中期鎮守中官陳道在福建的活動。政大史粹,20,51-94。
連結:
-
黃一農(2010)。明清之際紅夷大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4),769-832。
連結:
-
[明]高岐,《福建市舶提舉司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善本書室藏,民國二十八年(1939)重鉛印本。
-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安國賢輯,《守城事宜》,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古籍部藏,明崇禎年間輯1964年傳抄本。
-
Kubler, George. "Mexican Urbanism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Art Bulletin 24:2 (Jun. 1942): 160-171.
-
鄭麗生,《福州歲時風俗類徵》,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古籍部藏,民國年間傳抄本。
-
(1966)。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1985)。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Foochow. Bridge of Thousand Ages across the Min," Last modified April 05, 2016.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Foochow._Bridge_of_Thousand_Ages_across_the_Min.jpg.
-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明王應山(1967)。閩都記。臺北:成文出版社。
-
明李東陽、明申時行重修(1986)。[萬曆]大明會典。臺北:文海出版社。
-
明張燮(2000)。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
-
明陳子龍選輯(1962)。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
明喻政修(2001)。[萬曆]福州府志。福州:海風出版社。
-
明黃汴(1992)。天下水陸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明鄭若曾(2007)。籌海圖編。北京:中華書局。
-
明謝肇淛(2001)。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
清方鼎修、清朱升元纂(1967)。[乾隆]晉江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
清王椿修、清葉和侃纂(1975)。僊遊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
清李傳甲修、清郭文祥纂(2001)。[康熙]福清縣志。北京:線裝書局。
-
清張廷玉、楊家駱編(1980)。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
Campbell, William(1967).Formosa under the Dutch: Described from Contemporary Reco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and A Bibliography of the Island.Taipei:Ch'eng-wen Publishing.
-
Mundy, Barbara E.(1998).Mapping the Aztec Capital: The 1524 Nuremberg Map of Tenochtitlan, Its Sources and Meanings.Imago Mundi,50,12.
-
包樂史、莊國土譯、程紹剛譯(1989)。中荷交往史(1601-1989)。阿姆斯特丹:路口店出版社。
-
全漢昇(1972)。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
-
多默‧皮列士、何高濟譯(2005)。東方志:從紅海到中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江樹生譯、翁佳音譯(2010)。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李毓中(2006)。西班牙、菲律賓、墨西哥及葡萄牙所藏早期臺灣史料概況。國際漢學,2006(14),165-185。
-
李毓中編、李毓中譯、陳柏蓉譯(2008)。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Ⅰ。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李慶新(2007)。明代海外貿易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村上直次郎譯、郭輝中譯(1989)。巴達維亞城日記。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
-
貝納沃羅、薛鐘靈譯(2000)。世界城市史。北京:科學出版社。
-
赤嶺守(2004)。琉球王國:東アジアのコ一ナ一スト一ン。東京:講談社。
-
周景濂(1991)。中葡外交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
岩生成一、許賢瑤譯(2001)。明末僑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
-
林田芳雄(2010)。蘭領台湾史─オランダ治下38 年の実情。東京:汲古書院。
-
林偉盛譯(2003)。雷理生司令官日誌(1623)。臺灣文獻,54(4),242-282。
-
柳岳武(2006)。明朝時期中、日、琉球關係研究。安徽史學,2006(4),25-34。
-
派克斯、瞿菊農譯(1957)。墨西哥史。北京:三聯書局。
-
徐玉虎(1982)。明代琉球王國對外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翁佳音(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
-
高良倉吉、黃松齡譯(2000)。琉球在東洋海上貿易史的地位。福建文博,2000(2),128-132。
-
國立臺灣大學編(1972)。歷代寶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
張天澤、王順彬譯、王志邦譯(1999)。中葡通商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
張增信(1988)。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編。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莊國土(2001)。論十七至十九世紀閩南海商主導海外華商網絡的原因。東南學術,2001(3),64-73。
-
陳怡行(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
陳鴻瑜(2003)。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臺北:三民書局。
-
博克舍編、何高濟譯(2002)。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北京:中華書局。
-
喜舍場一隆(1993)。近世薩琉關係史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2012)。西方文獻中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
森正夫編(2013)。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
湯錦台(2013)。閩南海上帝國─閩南人與南海文明的興起。臺北:如果出版社。
-
萊斯利・貝瑟爾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組譯(1995)。劍橋拉丁美洲史。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
費莫‧西蒙‧伽士特拉、倪文君譯(2011)。荷蘭東印度公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
費爾南‧布羅代爾、施康強譯(1993)。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北京:三聯書店。
-
楊正泰(1994)。明代驛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楊建成編(1983)。蘭領東印度史。臺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
-
楊彥杰(2000)。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楊聯陞(1983)。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萬明(2001)。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廖大珂(2002)。早期葡萄牙人在福建的通商與衝突。中西初識二編,鄭州:
-
謝必震(2004)。明清中琉航海貿易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
謝必震、胡新(2010)。中琉關係史料與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
邊土名朝有(1998)。琉球の朝貢貿易。東京:校倉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