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昏禮之壞,可勝言哉!」:論明代公主婚儀的安排及演變

并列篇名

"The Misfortune of Marriage Is More Than Words Can Express!": A Discussion of the Procedures and Development of Princess Marriage Rites in the Ming Dynasty

作者

何威萱(Ho, Wei-hsuan)

关键词

明代 ; 公主 ; 婚禮 ; 駙馬 ; Ming dynasty ; imperial princess ; marriage ritual ; consort prince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18 / 12 / 01)

页次

5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傳統男尊女卑的婚姻關係中,公主婚姻一向是個例外。雖然儒家總希望將公主與駙馬、舅姑納入一般夫婦、家庭關係的結構下,但往往事與願違,其中明代的情況最堪措意。本文以明代三次修訂的公主婚儀為中心,首先初步梳理明代公主婚禮的主要流程,接著一方面探求其與儒家婚禮理想訴求之異同,另一方面則試圖呈現公主的地位如何在婚儀的歷次修訂中持續提升,冀藉此指出,明代政府非但從未主動、公開抑制公主的婚姻地位,反而透過歷次婚儀的修訂,刻意在婚禮儀式中不斷加強公主獨尊之態勢,以至於明末發生駙馬棄職逃回故里的謬事。換言之,明代皇室從未打算全面參照、接納儒家的婚姻理想,明代公主婚姻地位的超卓,除了公主婚姻自身的特殊性,更多在於人為的操控。

英文摘要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arriage rites, men were generally superior to women to a large extent, except in the marriage of princesses. Although Confucian scholars consistently tried to incorporate the marriage of princesses into the normative androcentric model, reality often went contrary to their wishes, especially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is article, I first survey the procedures of imperial princess marriage rites in the Ming. I then compare these marriage rites to the ideal Confucian marriage, and attempt to demonstrate how the royal family elevated the status of princesses by revising the marriage ritual procedures. It is very obvious that the royal family was never inclined to Confucian dogma.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distinctive status of princess-consort marriage in the Ming, apart from unique circumstances of individual marriages, was this deliberate manipulation by interested part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甘懷真(2003)。中國古代君臣間的敬禮及其經典詮釋。臺大歷史學報,31,45-75。
    連結:
  2. 虞萬里(2014)。婚禮階級異同說平議:以〈士婚禮〉與《春秋三傳》《列女傳》為中心。中正漢學研究,23,161-186。
    連結:
  3. 戰蓓蓓(2015)。政治秩序之新規劃:洪武朝親王婚禮中先祖祭祀之分析。明代研究,24,1-34。
    連結:
  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199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 (199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宋司馬光(1985)。司馬氏書儀。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朱熹(1997)。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
  15. 宋朱熹(1992)。家禮。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16. 宋李燾(2012)。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孟元老、伊永文箋注(2007)。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18. 宋趙汝愚編(1970)。諸臣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
  19. 明于慎行、呂景琳點校(1997)。穀山筆塵。北京:中華書局。
  20. 明申時行重修(2007)。[萬曆]大明會典。揚州:廣陵書社。
  21. 明沈德符(2004)。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22. [明]沈鯉,《亦玉堂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刊本。
  23. 明姚廣孝纂(1962)。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4. [明]徐一夔等編,《大明集禮》,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九年(1530)內府刊本。
  25. 明張居正纂(1966)。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6. [明]湛若水,《聖學格物通》,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二年(1533)揚州刊本。
  27. 明焦芳纂(1966)。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8. 明程敏政編(1979)。皇明文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明劉若愚(2001)。酌中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30. 明歸有光(2007)。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明顧秉謙纂(1966)。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2. 後晉劉昫編(2008)。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33. 唐長孫無忌編、劉俊文箋解(1996)。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34. 晉杜預(2012)。春秋釋例。揚州:廣陵書社。
  35. 清皮錫瑞輯、王豐先點校(2014)。駁五經異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36. 清李塨(2014)。李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37. 清汪楫纂(1967)。崇禎長編(六十六卷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8. 清阮元校刻(2003)。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39. 清阮元校刻(2003)。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40. 清阮元校刻(2003)。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41. 清阮元校刻(2003)。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42. 清阮元校刻(2003)。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43. 清阮元校刻(2003)。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44. 清凌廷堪、紀健生校點(2009)。凌廷堪全集。合肥:黃山書社。
  45. 清凌曙(2015)。春秋公羊禮疏(外五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清孫奇逢、朱茂漢點校(2004)。夏峰先生集。北京:中華書局。
  47. 清秦蕙田(1994)。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
  48. 清納蘭性德編(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9. 清袁枚(1978)。隨園隨筆。臺北:鼎文書局。
  50. 清張廷玉編(2008)。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51. 清張爾岐(1997)。儀禮鄭註句讀。臺北:學海出版社。
  52. 清黃以周、王文錦點校(2007)。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
  53. 清萬斯大、清黃宗羲點定(1977)。經學五書‧儀禮商。臺北:廣文書局。
  54. 清趙翼(1975)。陔餘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
  55. 清潘檉章(1978)。國史考異。臺北:廣文書局。
  56. 清鄭珍、王鍈點校(1991)。鄭珍集‧經學‧儀禮私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57. 清錢澄之、朱一清校點(2005)。田間詩學。合肥:黃山書社。
  58. 清錢謙益(2009)。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清顏元(2009)。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60. 清顧炎武(1975)。原抄本日知錄。臺南:唯一書業中心。
  61. 漢班固、唐顏師古註(1996)。漢書。臺北:宏業書局。
  62. 漢班固、清陳立註(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63. 漢陸賈、王利器校註(1997)。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64. 大衛‧科澤、王海洲譯(2015)。儀式、政治與權力。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65.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朱鴻林(2005)。明儒湛若水撰帝學用書《聖學格物通》的政治背景與內容特色。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
  67. 朱鴻林編(2010)。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68. 衣若蘭(1996)。被遺忘的宮廷婦女─淺論明代公主的生活。輔大歷史學報,10,27-55。
  69. 何威萱(2018)。〈堯典〉「釐降」兩種訓解蠡探─以偽孔《傳》、朱子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60,1-44。
  70. 吳洪澤(2012)。略談《明集禮》的纂修。儒藏論壇,6,189-200。
  71. 呂妙芬(2005)。顏元生命思想中的家禮實踐與「家庭」的意涵。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臺北:
  72. 呂思勉(1983)。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
  73. 林素娟(2011)。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4. 張光裕(1971)。儀禮士昏禮士相見之禮儀節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5. 張佳(2014)。新天下之化─明初禮俗改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76. 張德信編(2009)。明代職官年表。合肥:黃山書社。
  77. 陳垣(1980)。陳垣史源學雜文。北京:人民出版社。
  78. 傅隸樸(2006)。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9. 彭勇、潘岳(2015)。明代宮廷女性史。北京:故宮出版社。
  80. 彭美玲(1997)。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81. 曾昭德、何高濟譯(2003)。大中國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82. 楊寬(2016)。古史新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3. 葉國良(1999)。石學續探。臺北:大安出版社。
  84. 葉國良(2012)。禮制與風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85. 管東貴(2010)。中國古代的娣媵制與試婚制。從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制的演變,北京:
  86. 趙克生(2004)。《大明集禮》的初修與刊布。史學史研究,2004(3),65-69。
  87. 趙詒琛輯、王大隆輯(1976)。庚辰叢編。臺北:世界書局。
  88. 劉少華(2010)。明代駙馬論述。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6),70-88。
  89. 蘭德爾‧柯林斯、林聚任譯(2012)。互動儀式鏈。北京: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何威萱(2021)。宋元理學家從祀明代孔廟小考-兼論明代孔廟與理學道統的關係。明代研究,3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