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清時代的判語考試與法律知識

并列篇名

Judicial Terms and Legal Knowledge in the Ming and Qing Periods

DOI

10.3966/160759942020060034003

作者

吳景傑(Wu, Jing-jie)

关键词

科舉考試 ; 判語 ; 判牘 ; 法律知識 ;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 judicial terms ; judicial documents ; legal knowledge

期刊名称

明代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20 / 06 / 01)

页次

145 - 1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清科舉考試之中的「判語」科目,是否能視為官員法律知識學習與培養的途徑?本文透過判語科目的出題、作答,以及佳作範本的整理與分析之後,認為判語科目的作用在於公文的寫作能力,並非實際審判的能力。考題、律文、答案並無絕對關係,題目流於追求相同字數的文字遊戲,未能反映政府意志與期許。作答方式也有固定格套,不僅能發現實際作答內容與判語範本相似,即使考生之間、範本之間,也都有重覆的情況。因此判語考試做為一個公文寫作的科目,便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被正式取消,但判語的行文結構卻做為文體被保留下來。

英文摘要

Did the "Judicial Terms" (panyu 判語) section of the Ming and Qing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reflect the legal knowledge and training experience of the officials? Analyzing the topics, answers and model essays of the "Judicial Terms" section,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utility of this section lay in demonstrating proficiency for composing official documents, but not actual judicial capability. The examination questions, legal essays, and answers did not have direct relevance, and the topics devolved into matching word-counts, rather than reflecting the purposes and needs of governing. Writing the essays also required fixed styles, with clos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tudent essays and the model essays, as well as direct textual repetition between student essays and among the models. Hence, the "Judicial Terms" section of the examinations was actually a test for writing official documents. The section was officially phased out in 1756, but the "Judicial Terms" format continued to be an important gen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吳景傑(2011)。明代婦女買賣案件中的法律推理。明代研究,16,107-140。
    連結:
  2. 陳登武(2011)。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5,41-72。
    連結:
  3. (2010).清順治十五年會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九年,〈雲南鄉試題名錄〉,登錄號:287230-001。
  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雍正四年,〈雍正四年丙午科順天鄉試題目〉,登錄號:104602-001。
  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七年,〈乾隆七年會試錄〉,登錄號:287226-001。
  7. (2010).清乾隆十九年甲戌科會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康熙三年,〈會試硃卷〉,登錄號:161227-001。
  1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九年,〈乾隆九年甲子科廣西鄉試題目〉,登錄號:295603-001。
  1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雍正二年,〈雍正二年會試題目〉,登錄號:104559-001。
  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三年,〈乾隆三年戊午科江南鄉試錄〉,登錄號:287211-001。
  13. (2010).清康熙五十年福建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14.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5. (2011).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康熙十七年,〈江南鄉試題名錄〉,登錄號:287152-001。
  17. (1997).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
  18.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2010).清雍正二年廣西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2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六年,〈江南鄉試題名錄〉,登錄號:287223-001。
  21.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1997).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
  23. (2010).清順治十一年山東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24. (2010).清乾隆六年辛酉科湖南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25. (2010).清雍正十年壬子科四川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2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二十一年,〈順天鄉試題名錄〉,登錄號:287263-001。
  2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康熙六年,〈會試第一場第二場宋嗣京硃卷〉,登錄號:166464-001。
  28.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六年,〈廣東鄉試題名錄〉,登錄號:287225-001。
  30.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3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順治十八年,〈羅人琮會試硃卷〉,登錄號:065830-001。
  32. (2009).中國古代闈墨卷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33. (2010).清康熙十一年江西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3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三年,〈乾隆三年戊午科四川鄉試錄〉,登錄號:287210-001。
  3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會試題目〉,登錄號:291171-001。
  36. (1997).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
  3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雍正七年,〈雍正七年試題〉,登錄號:104659-001。
  3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會試錄〉,登錄號:287186-001。
  3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三年,〈廣東鄉試題名錄〉,登錄號:065825-001。
  40. 四川省檔案館藏,《清代四川巴縣衙門檔案》,檔案號 6-5-13606。
  4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雍正十三年,〈河南鄉試題名錄〉,登錄號:287203-001。
  42. (2010).清康熙四十一年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4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六年,〈乾隆六年辛酉科順天鄉試第二場題目〉,登錄號:104956-001。
  44. (2009).中國古代闈墨卷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45. (1997).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
  46.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7. (2010).清康熙三十五年山東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4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十八年,〈順天鄉試題名錄〉,登錄號:287258-001。
  49.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十八年,〈湖南鄉試題名錄〉,登錄號:065826-001。
  5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檔案,乾隆元年,〈乾隆元年丙辰四川恩科鄉試錄〉,登錄號:287207-001。
  51. (2005).歷代判例判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書版社.
  52.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3. (2017).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大木文庫藏明清稀見史料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2010).清雍正十三年湖廣湖北鄉試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
  55. (2009).中國古代闈墨卷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56. (2007).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7. (宋)李昉(1966).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
  58. (宋)曾敏行(1985).獨醒雜誌.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59. (明)李東陽,申時行(重修)(1963).大明會典.臺北:國風出版社.
  60. (明)徐復祚(1985).花當閣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61. 〔明〕項喬,《毆東文錄》,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刊、後代修補本。
  62. (明)楊繼盛(1989).楊忠愍公傳家寳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63. 市原亨吉(1963)。唐代の「判」について。東方學報,33,119-198。
  64. 仲光軍(編)(1995).歷代金殿殿試鼎甲硃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65. 何朝暉(2006).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6. 吳景傑(201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67. 汪世榮(1997).中國古代判詞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68. 和田正廣(2002)。明代科舉制度の科目の特色。明清官僚制の研究,東京:
  69. 宮崎市定(2003)。宋元時期的法制與審判機構—《元典章》的時代背景及社會背景。中國法制史考證,北京:
  70. 徐忠明(2007)。清代司法官員知識結構的考察。眾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複調敘事,北京:
  71. 徐道隣(1975)。宋仁宗的書判拔萃十題。中國法制史論集,臺北:
  72. 張偉仁(1989)。清代的法學教育。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8(2),1-55。
  73. 張偉仁(1988)。清代的法學教育。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8(1),1-35。
  74. 郭東旭(2008).宋代法律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
  75. 陳登武(2008)。白居易《百道判》試析—兼論「經義折獄」的影響。傳統中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
  76. 陳登武(2011)。唐代知識人對唐律的理解與詮釋—以白居易「百道判」的法律推理為中心。唐律與傳統法文化,臺北:
  77. 陳維昭(編校)(2019).稀見明清科舉文獻十五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78. 陳維昭(編校)(2019).稀見明清科舉文獻十五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79. 陳維昭(編校)(2019).稀見明清科舉文獻十五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80. 黃源盛(2009).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出版社.
  81. 黃彰健(1977).明清史研究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2. 黃彰健(編)(1994).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83. 楊一凡(1988).明大誥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84. 葉曉川(2008).清代科舉法律文化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85. 管軍波,王明發(1999)。《百一新判》初探。江蘇圖書館學報,1999(2),31-32。
  86. 劉愫貞(2009).判詞語體論.成都:巴蜀書社.
  87. 蔣宗許,劉雲生(2013).龍筋鳳髓判箋注.北京:法律出版社.
  88. 譚家齊(2007)。明太祖《御製大誥》在洪武朝以後行用情況新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7,73-91。
  89. 瀧川政次郎,〈文苑英華の判について〉,《東洋學報》,28:1(1941),頁1-35
  90. 瀧川政次郎,〈文苑英華の判について〉,《東洋學報》,28:2(1941),頁190-213。
  91. 瀧川政次郎,〈龍筋鳳髓判について〉,《社會經濟史學》,10:8(1940),頁74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