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性善”到“性本善”-一個儒學核心概念轉化之探討

并列篇名

From "Human Nature is Good" to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An Enquiry in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Crucial Concept of Confucianism

DOI

10.6420/DHJHS.200507.0085

作者

劉振維(Cheng-Wei Liu)

关键词

性善 ; 人性本善 ; 孟子 ; 朱熹 ; 心 ; Human nature is good Xing Shan ;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Xing Ben Shan ; Mencius ; ZhuXi ; mind heart, Xin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5 / 07 / 01)

页次

85 - 1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討論孟子「性善」與朱熹「人性本善」的意義。認為孟子主張的人性論是實踐性意義,朱熹主張的人性論是本體論意義。孟子所強調道德是「仁義禮智根於心」,透過人心的驗證揀擇而自我貞定,進而具以實踐之。朱熹雖亦強調後天修養之重要,但認爲道德蘊義先天內含於人心之中,此自與其「天理流行」的宇宙論密切相關。由是,我們見及「從『性善』到『性本善』」的發展意義,意即儒學核心主張一直未變,但支持與闡述的論據不一;人性議題的內蘊均在人倫大道,但理論基礎不同。因此,從「性善」到「性本善」的議題探討,我們得出儒家哲學轉化的最重要意義,在於道德蘊義由自我實踐的能動性,轉化爲內在本有的本質性論述。如是曲折內蘊,正顯現儒學轉化的哲學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ncius' claim that human nature is good, and ZhuXi's interpretation of it, which amounts to the claim that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Mencius, human nature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human practice, whereas ZhuXi discusses human nature from an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Mencius stresses the need to ”plant humanness, righteousness, rituals and wisdom in the heart.” One needs to become aware of and has to choose to adhere to this task in order to realize one's own human potential. Although ZhuXi also stresses the need for self-cultivation, he believes morality pre-exists in the human heart. This view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his cosmological views. By examining these two views on human nature, we find that the basic Confucian tenet about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upheld, but the reasoning in support of this view has changed. Both philosophers discuss human nature in the context of ethics, but for Mencius moral behavior is based on fulfilling one's human potential, whereas for ZhuXi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an innate quality of the human heart. By clarify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views, we get a clearer idea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 throughout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劉振維(2005)。論李翱「復性」說之蘊義暨其與「人性本善」的理論關聯。「第八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歷史與記憶」論壇,臺北:
    連結:
  2. 宋二程子(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3. 宋朱熹撰(1999)。四書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4. 宋朱熹撰(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宋朱熹撰、宋黎靖德編(199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6. 宋朱熹撰、北京中華書局編輯(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朱熹撰、北京中華書局編輯、現代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8. 宋孫奭疏(1989)。孟子注疏。臺北:藍燈文化公司。
  9. 明王陽明撰、現代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1992)。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唐李翱(1979)。李文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清全祖望(1975)。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公司。
  12. 清李塨(1966)。恕谷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清汪正元、吳鸚纂修(1985)。婺源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4. 清戴震(1997)。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15. 陳顧野王(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Graham, A. C.(1990).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7. 方東美(1978)。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18. 王力主編(1981)。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
  19. 北京商務印書館編(1999)。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 朱伯崑(1994)。哲學雜誌
  21. 朱維錚編(1983)。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2. 何保中(199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3. 束景南(1992)。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4. 邱漢生(1980)。四書集注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5. 徐洪興(1996)。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6.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張岱年(1992)。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公司。
  28. 陳大齊(1980)。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陳來(1987)。朱熹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0. 陳榮捷(1988)。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1. 傅佩榮(1993)。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
  32. 傅斯年(1985)。性命古訓辨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3.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公司。
  34. 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劉振維(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36. 劉振維(2002)。論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詮釋及其問題-「性善」與「人性本善」的辯議。哲學與文化月刊
  37. 劉振維(2001)。論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詮釋及其問題-「性善」與「人性本善」的辯議。哲學與文化月刊
  38. 劉振維(2003)。略論朱熹「人性本善」說與佛教中國化中之「佛性」的關聯-以朱熹《四書集注》與圭峰宗密《華嚴原人論》爲例。哲學與文化月刊
  39. 劉振維(2004)。孟子「性善」說芻議。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2),37-76。
  40. 賴永海(1999)。中國佛性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41. 錢穆(1995)。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駱明潔、葉祥玲(2012)。實施品德教育課程對幼兒品德行為表現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公立幼稚園為例。幼兒教育年刊,23,151-175。
  2. (2008)。王充「有善有惡」的人性論。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2),255-289。
  3. (2024)。評介方朝暉著《性善論新探》(2022)。止善,36,1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