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戴東原的理欲觀-由情欲與道理的對立到融合

并列篇名

On Dai Zhen's Conception of Heavenly Principle and Human Desire-Antagonism and Fusion between "Affection," "Desire," "Way," and "Principle"

DOI

10.6420/DHJHS.200607.0041

作者

洪櫻芬(Ying-Fen Hung)

关键词

戴震 ; 理欲觀 ; 情 ; 欲 ; 理 ; 道 ; Dai Zhen ; Heavenly Principle and Human Desire ; Affection ; Desire ; Principle ; Way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06 / 07 / 01)

页次

41 - 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有關情欲的闡析,清儒戴東原一方面意識到情欲的價值,極言情欲之推擴,另一方面也察覺情欲之失(私)的為害,倡言以情絜情之「節」來去私。而理欲之關係,正是透過情欲之不爽失以至於纖微無憾來確定公正之「理」。「理」以情欲作為根基,在達性遂欲中,自能體現道德的圓滿境界,若遠離情欲,理亦萎靡。唯有順著自然需求,方能養生並全德,德與善皆根基於「欲」,這是東原之所以力倡達情遂欲之由。故「理」與「道」絕非先驗形上的抽象道理,「理」源於具體事物且內在於具體事物,亦即,不論是透過客觀之分析歸納得之的自然物理,抑或藉著情欲來推知的人情事理,這種種的自然規律的物理與道德法則之事理,俱客觀的內在於具體事物、奠定於同情同欲裏。「道」是在現象界中穿流不息的動態之「行」,兼賅「理」與「氣」,是「指其實體實事之名」。綜觀東原之理欲觀,不僅檢視看似衝突的天理與人欲,還力圖使其調和與化解,俾使情欲成為德性修持之一大助力。理存乎欲,天理離不開人欲,顧全人欲,天理方能彰顯,因此,若要掌握「理」與「道」之涵義,必對「情」與「欲」有全盤的掌握。由此,東原奠定理欲關係,「理」不再是與情欲相對立,而是由情欲而來,且能適中的評定情欲合宜與否之標準。

英文摘要

Dai Zhen, when explicat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desire, asserts that one should try to restrict his/her affection and desire from being abused and causing harms, yet simultaneously free development of desire and affection ought to be valued. In other words, maintaining Principle can be done through properly holding down one's impulse of desire and affection. Based on Principle, free development of affection and desire will naturally and ultimately reach to the point of absolution of morality. Deviation from this base and Principle declines. This is a natural law of desire, and one can accomplish a real virtue only when he/she is subjected to this law, for virtue and goodness are built upon this natural law of desire. Principle and Way are not transcendental senses, but can be manifested with concrete stuff. Way refers to the acts that constantly occur around in the phenomenon field; it contains Principle and Air. To hold the full meanings of Principle and Way, one must thoroughly understand Affection and Desi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戴震集
  2. 戴震集
  3. 戴震全集
  4. 戴震集
  5. 戴震全集
  6. 戴震集
  7. 戴震集
  8. 戴震全集
  9.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
  10. (1991)。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
  11. 戴震全集
  12. 戴震全集
  13. (2003)。價值與道德之融通。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4. 戴震全集
  15. 戴震全集
  16. 戴震集
  17. 戴震全集
  18. 論人的價值
  19. 戴震全集
  20.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
  21. (2000)。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戴震集
  23. 戴震集
  24.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25.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
  26. 戴震集
  27. 戴震全集
  28. 戴震全集
  29. 戴震集
  30. 戴震全集
  31. 戴震全集
  32. 戴震集
  33. 戴震全集
  34. 戴震全集
  35. 戴震全集
  36. 戴震集
  37. 戴震全集
  38. (2000)。論人的價值。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9. 戴震全集
  40. 中國思想史綱
  41. 戴震集
  42. 戴震全集
  43. 戴震集
  44. 情、欲與文化
  45. 戴震全集
  46. 清•戴震撰(1980)。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
  47. 漢•鄭氏注、唐•孔穎達疏(1999)。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48. Adam Smith(1989).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台北:協志工業.
  49. Dylan Evans.Emotion, The Science of Sentiment.
  50. Dylan Evans(2002).Emotion, The Science of Sentimen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1. Dylan Evans.Emotion, The Science of Sentiment.
  52. W. D. Ross (Translated)(1990).Nicomachean Ethics, 1109a20-22, 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Aristotle: II).Chicago: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53. W. D. Ross (Translated)(1990).Nicomachean Ethics, 1109a20-22, 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Aristotle: II).Chicago: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54. 方克立(1986)。中國哲學小史。台北:木鐸出版社。
  55. 王夫之(1974)。梨州船山五書。台北:世界書局。
  56. 王貴元(2002)。說文解字校箋。上海:學林出版社。
  57. 王貴元(2002)。說文解字校箋。上海:學林出版社。
  58. 余安邦(2003)。情、欲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59. 李開(1992)。戴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60. 阮元(1967)。揅經室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阮元(1967)。揅經室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2. 周兆茂(1997)。戴震哲學新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63. 林啟屏、林慶彰主編(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64. 金觀濤、丘為君(2004)。戴震學的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5. 侯外廬(1993)。中國思想史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66. 胡適(1967)。戴東原的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7. 凌廷堪(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
  68. 唐鑑(1969)。清學案小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9. 容肇祖(1989)。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
  70. 容肇祖(1989)。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
  71. 張岱年宇同著(1987)。中國哲學問題史。台北:彙文堂出版社。
  72. 梁啟超(2000)。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3. 梁啟超(1978)。飲冰室專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74. 梁啟超(1978)。飲冰室專集。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75. 許蘇民(2000)。戴震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76. 許蘇民(2000)。戴震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77. 許蘇民(2000)。戴震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78. 章太炎(1984)。國學略說。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79. 勞思光(1992)。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80. 焦循撰、楊家駱主編。雕菰集
  81. 焦循撰、楊家駱主編(1977)。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
  82. 馮友蘭(1989)。中國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83.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1994)。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
  84. 葛兆光(2003)。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
  85. 葛兆光(2003)。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
  86. 鄭宗義(2000)。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87. 鮑國順(1997)。戴震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
被引用次数
  1. 張鵬偉(2020)。戴震理欲觀的轉向及其效應。哲學與文化,47(1),63-80。
  2. (2008)。走出道德的困境—從麥金太爾的德行實踐觀談起。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