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在天道循環與人事際遇之間-論《水滸傳》敘事的後設命題及其話語構成

并列篇名

Between the Way of Heaven and the Personal Fortune: On Meta-Proposition and Discursive Formation about Narrative in the Four Master Works of the Ming Novel

DOI

10.6420/DHJHS.200701.0107

作者

李志宏(Chi-Hung Li)

关键词

水滸傳 ; 天命 ; 忠君倫理 ; 敘事 ; 話語構成 ; Water Margin Shui Hu Zhuan ; Tian-ming the decree of fate ; the ethic of loyalty to the emperor ; narrative ; discursive formation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7 / 01 / 01)

页次

107 - 15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水滸傳》創作的本質在於重寫歷史,而非還原歷史,整體話語構成在意義生成方式的表現上,有其特殊的道德規範和美學考慮。從《水滸傳》敘事格局的設計來看,天命作為敘事生成的後設命題,既有其制約作用,亦有其預示作用。在神話預示的封閉式敘述框架中,《水滸傳》作者針對梁山泊好漢出世及其匯聚的命運走向進行政治書寫,言語敘述之間乃強調梁山泊好漢在天下無道的政治情況下出世,當有其歷史必然性。此外,宋江幾經輾轉而成為梁山泊第三任首領後,水滸英雄高揚替天行道大旗,在等待朝廷招安中實踐忠君倫理,則十足反映了作者對於天下秩序由亂返治的政治關懷。在「士不遇」的政治焦慮與「禮失求諸野」的政治期望之間,整體話語實踐實則隱含了「君臣遇合」的政治倫理隱喻作用。因此,從政治書寫的角度來說,忠君倫理作為一種政治籲求,話語構成本身既是倫理辯證之所在,亦是價值選擇之所在。然而,上述政治思維伴隨著宋江等一百零八梁山泊好漢之隱逸和死亡,卻也隨之消亡,如此書寫形式無疑傳達了《水滸傳》作者對現實政治體制的深度嘲諷與控訴,亦是對「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的一種無奈的感歎,整體話語構成的意義生成方式可謂發人省思。

英文摘要

The creation of ”Water Margin” (”Shui Hu Zhuan”) is substantially about rewriting history, not recovering history. The whole discursive formation has its special moral norms and aesthetics conside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oducing the meaning. Observing the narrative design from ”Water Margin”, Tian-ming (the decree of fate) as the meta-proposition has its restricting function, also has its indicating function. In the closed narrative frame of mythology indication, the author of ”Water Margin” focuses on the 108 real men of Mount Liang (”Liangshanpo”) coming into the world and the destiny of their gathering as a direction to proceed political writing. The discourse of novel emphasize a fact that the 108 real men come into the troubled times of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has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Moreover, when Song Jiang becomes the third leader of the Mount Liang, Shui Hu heroes raises the flag high on Tao of Heaven to enforce justice, awaiting for the dynasty to recruit them to practice the ethic of loyalty to the emperor. This strongly reflects a pattern of the society from chaotic to orderly condition as the political regards of the author's attitude. In between the political anxiety of ”a neglected scholar” and political expectations of ”losing with the ritual strives for various wild,” the whole discursive practice actually implied a political ethic metaphor of ”choice procedure.” Therefore, from the view of political writing, the ethic of loyalty to the emperor is thought to be a political appeal. The discursive formation itself is the dialect of ethics, and the choice of values. Nonetheless, the political thought faded away with the seclusion and death of the 108 real men. This kind of writing style has no doubt conveys the author's deep sarcasm and accusation of political reality. It is also a sigh of the impractical idealism in politics towards imperial rul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oducing the meaning, the whole discursive formation leads the readers to deep though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李豐楙(2003)。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7,85-113。
    連結:
  2. (2005)。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3. (1994)。《水滸傳》「梁山泊聚義」性質論析-兼與歐陽健、蕭相愷二先生商榷。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27-32。
  4. 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
  5. 水滸傳的來繫、心態與藝術
  6. (2003)。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7. (1983)。〈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8. (1999)。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
  9. 南宋周密、龔聖與。癸辛雜識續集
  10.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2005)。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 王平(2005)。明清《水滸傳》詮釋。海峽兩岸明清小說研討論文集
  12. 王逢振、陳永國譯(1999)。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王逢振、陳永國譯。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
  14. 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編(1995)。古本小說集成‧宣和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1987)。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16. 曲家源(1995)。水滸傳新論。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17.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
  18.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
  19.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本事編
  20.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
  21.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
  22.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
  23.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
  24. 朱一玄、劉毓忱編。水滸傳資料匯編
  25. 余嘉錫(2005)。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楊家將故事考信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6. 克萊夫‧貝爾、朱立元總主編、張德興編(2000)。第一卷:世紀初的啼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7. 克萊夫‧貝爾、朱立元總主編、張德興編(2000)。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8. 吳光正(2002)。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9. 宋光宇譯(1987)。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臺北:金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0. 杜貴晨。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
  31. 杜貴晨撰(2001)。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32. 杜貴晨撰(2001)。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33. 杜貴晨撰(2001)。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34. 沈亨壽譯(1993)。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35. 姚媛譯(2000)。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6. 施耐庵著、金聖歎批改(1998)。金批水滸傳。西安:三秦出版社。
  37. 胡亞敏(1994)。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胡適、竺青選編(1998)。名家解讀〈水滸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39. 英‧斯圖爾特‧霍爾、徐亮、陸興華譯(2003)。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40. 孫一珍、沈伯俊。《水滸傳》主題辨。水滸研究論文集
  41. 班固著、楊家駱主編(198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2. 馬幼垣(1987)。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43. 馬蹄疾編(2004)。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44. 張火慶、龔鵬程、張火慶。水滸傳的天命觀念-非抗衡的。中國小說史論叢,128。
  45. 張錦池、沈伯俊主編。“亂世忠義”的頌歌-論《水滸》故事的思想傾向。水滸故事論文集
  46. 陳弱水、黃俊傑主編(1982)。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7. 傅鏗、呂樂譯(1991)。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8. 斯圖爾特‧霍爾、徐亮、陸興華譯。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
  49. 程巍譯(2003)。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50.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1990)。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1. 馮文樓(2004)。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2. 黃霖主編(2006)。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小說卷‧〈第十章《水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53. 楊伯峻譯注(1999)。論語譯注。香港:中華書局。
  54. 楊義(1995)。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55. 董仲舒著、賴炎元註譯(1982)。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6. 齊裕焜主編(1999)。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57. 劉紀曜、黃俊傑主編(1982)。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8. 劉毓忱編(2002)。水滸傳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59. 劉勰著、周振甫譯注(1993)。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60.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
  61. 樂蘅軍(2004)。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62. 蔡英俊主編(1982)。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公司。
  63. 鄭振鐸、竺青選編(1998)。名家解讀〈水滸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64. 魯迅、竺青選編(1998)。名家解讀〈水滸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65. 羅德榮所撰、沈伯俊主編(1994)。「英雄傳奇」的開山之作-《水滸傳》。水滸研究論文集,北京:
  66. 蘇貴寧(2002)。宗法倫理精神與中國詩學。上海:三聯書店。
  67. 龔鵬程、張火慶(1984)。中國小說史論叢,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