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戲曲“科諢”義界之探討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Definition of "Buffoonery" in Chinese Drama

DOI

10.6420/DHJHS.200707.0173

作者

游宗蓉(Tsung-Jung Yu)

关键词

戲曲 ; 科諢 ; 插科打諢 ; 穿插性 ; 滑稽性 ; 表演性 ; buffoonery ; Chinese drama ; underplot ; comicality ; performance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07 / 07 / 01)

页次

173 - 2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科諢」是戲曲搬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歷來論者言其義涵,大體以「戲曲中所穿插的滑稽動作與語言」加以概括,鮮少深究。筆者以為此一概括之說實不夠周延具體,也導致學者討論科諢相關論題時標準不一、選材含混的問題,故本文欲就戲曲「科諢」之義界重加探討。本文自「科」、「諢」名義考原入手,以探求其作為戲曲用語的原由,其次就明清曲家及晚近學者所論科諢義涵加以考察,辨其得失,最後分析科諢之特質,以建立戲曲中「科諢」與「非科諢」界限畫分之標準,從而廓清科諢之義界。筆者認為戲曲科諢具有三項特質,其一穿插性:外加性的穿插片段;其二滑稽性:非常態性的滑稽形式;其三表演性:非敘事性的表演成分。由此,科諢的義涵為:「科諢」是戲曲中基於表演時調劑場面與展現腳色技藝的考量,在戲劇情節之外所插入的演出片段。此一片段係以詼諧逗趣的語言與動作演出,透過一種出人意想、非常態的形式達到滑稽的效果。藉由對科諢義界具體完整的理解,進行有關科諢的研究時,相信將有助於辨析戲曲中「科諢」與「非科諢」的成分,從而選擇適當的材料,獲致具體可信的成果。

英文摘要

Buffoonery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drama. Scholars mostly define it as ”the funny actions and language used throughout the drama” and rarely discuss it further more. Such definition, however, for buffoonery isn't complet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more thoroughly into the meaning and redefinition. The writer sees that the only way to clarify Buffoonery's definition is to work out the borderline of buffoonery and non-buffoonery. A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buffoonery's characteristics, it is the basis of how to draw the line of buffoonery's definition. Buffoonery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one is underplot, a part that is added but doesn't affect the drama even if it's deleted, the second is comicality, the atypical humor drama doesn't usually show, and the third is performance, non-narrative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defines buffoonery as additional parts aside of the drama's storyline that work to enliven the performance and reveal the skills of the characters. The parts are acted through humorous language and actions, and gain comical effects in an unexpected wa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2. 研北雜志
  3. (2002)。論元雜劇的黑臉英雄。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 (1996)。蘇三起解。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和信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 (1992)。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6.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7.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8. 東京夢華錄外四種
  9. (1994)。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1966)。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元•施耐菴(2000)。水滸傳。臺北:三誠堂出版社。
  12. 元•施耐菴(2000)。水滸傳。臺北:三誠堂出版社。
  13. 元•高明(1976)。琵琶記。臺北:開明書店。
  14.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15. 元•陶宗儀(1997)。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17. 日•瀧川龜太郎(1986)。史記會注考證•滑稽列傳。臺北:洪氏出版社。
  18. 宋•王直方、吳文治主編(1998)。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 宋•呂本中。童蒙詩訓
  20. 宋•耐得翁(1980)。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
  21.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
  22. 宋•陳彭年等重修(1986)。校正宋本廣韻。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宋•歐陽修、宋祁(1977)。新唐書•元結傳。臺北:洪氏出版社。
  24. 明•王驥德(1982)。曲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5. 明•王驥德。曲律
  26. 明•王驥德。曲律
  27. 明•王驥德(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8. 明•祁彪佳(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9. 明•徐渭(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0. 明•梅膺祚(2003)。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唐•杜牧(1983)。樊川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2. 唐•崔令欽(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3. 清•方東樹(2004)。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4. 清•李漁。閒情偶寄
  35. 清•李漁(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6. 清•李漁。閒情偶寄
  37. 清•李漁。閒情偶寄
  38. 清•李漁(1982)。閒情偶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9. 清•李漁。閒情偶寄
  40. 清•梁廷柟(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4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1987)。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
  43. E. M. Forster(1989)。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
  44. 王季思、張人和(1987)。集評校注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王國維。優語錄
  46. 王國維(1993)。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47. 王貴元、葉桂剛主編(1993)。詩詞曲小說語辭大典。北京:群言出版社。
  48. 王壽之。元雜劇喜劇藝術
  49. 王壽之(1986)。元雜劇喜劇藝術。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50. 王壽之(1986)。元雜劇喜劇藝術。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51. 王漢民(1998)。戲曲科諢的淵源及形式特徵。藝術百家,1,78。
  52. 永義(2000)。戲曲源流新論•壹•也談戲曲的淵源、形成與發展。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3. 永義。東海黃公
  54. 永義。踏謠娘
  55. 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
  56. 永義(1992)。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7. 永義(1988)。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8. 永義。九歌•山鬼
  59. 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
  60. 呂榮華(1993)。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臺北:學海出版社。
  61. 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
  62. 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
  63. 呂榮華(1993)。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臺北:學海出版社。
  64. 沈新林(1997)。李漁新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65. 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2004)。詩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6. 金生奎(1998)。試析中國古典戲曲中科諢之特質-兼論中西方喜劇觀念上的某些差異。藝術百家,1,72。
  67. 張庚等主編(1988)。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68. 郭偉廷(2002)。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9. 郭偉廷(2002)。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0. 郭偉廷。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
  71. 郭偉廷。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
  72.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73. 湯草元、陶雄主編(1985)。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74. 隋樹森輯(1983)。全元散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5. 隋樹森輯(1983)。全元散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6. 隋樹森輯。全元散曲
  77. 馮沅君。中國古典戲劇研究。臺北:學藝出版社。
  78. 葉德均(1989)。戲曲小說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79. 葉德均(1986)。戲曲小說叢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80.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1997)。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81. 齊曉楓。插科攷
  82. 齊曉楓。元雜劇中科諢的類型
  83. 齊曉楓(1990)。元雜劇中科諢的類型。輔仁國文學報
  84. 齊曉楓(1992)。輔仁國文學報
  85. 齊曉楓。插科攷
  86. 齊曉楓。元雜劇中科諢的類型
  87. 蔡靜娟。元雜劇科諢研究
  88. 蔡靜娟。元雜劇科諢研究
  89. 蔡靜娟。元雜劇科諢研究
  90. 蔡靜娟(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91. 蔡靜娟。元雜劇科諢研究
  92. 蔡靜娟。元雜劇科諢研究
  93. 錢南揚(1985)。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華正書局。
  94. 羅麗容(2000)。戲曲科諢之名稱、淵源、承傳及演變再探。東吳中文學報,6
  95. 羅麗容。戲曲科諢之名稱、淵源、承傳及演變再探
被引用次数
  1. (2018)。臺灣客家戲曲之丑腳科諢藝術:以三腳採茶戲十大齣為例。臺灣文獻,69(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