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儒而近墨:試論周作人

并列篇名

From Confucianism to Mohism: A Discussion on Zhou, Zuo Ren

DOI

10.6420/DHJHS.200707.0235

作者

賴芳伶(Fang-Ling Lai)

关键词

周作人 ; 儒墨思想 ; 地緣情感 ; 倫理自然化 ; 道義事功化 ; Zhou ; Zuo Ren ; Confucianism and Mohism ; Geographical feelings ; Naturalization of Ethics ; Achievement of Morals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07 / 07 / 01)

页次

235 - 2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周作人(1885-1967)於1939年元旦遇刺後不久,即陸續與日本合作,直到1945年被國民黨軍統局逮捕,蒙上「漢奸」罪名,入獄服刑。這是他在近現代中國文學史上隱晦的主要原因。歷來論者有關周作人此一「悲劇性」的抉擇,各有不同的詮釋進徑,雖多肯定其文學事業,要皆不免尖銳批判其無能固節的作為。 較罕見的論點,如鄭清茂、高瑞泉,顯然已經能夠拉近人格與文章的距離,但基本上還是認為周作人具有「污名」。較殊異的見解,要屬楊牧與木山英雄。前者以「文質炳煥」稱揚周作人的學術事功,指出其一生乃是文化衝突和現實政治推展下的悲劇;且認為周作人是一個相當完整的新時代知識分子,一個博大精深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木山氏亦謂周氏為「中國近代知識人的典型」。 本文想要探索的是:這段時期周作人有關中國文學文化與時局的論述,與他前此的寫作,可有區隔?周作人對日本文化的確有強烈、恆久的戀慕,是否基於這樣的戀慕導致他與侵略者的合作?如果他的見解於戰前戰後皆大同小異,那所謂的「日本情結」又有何關鍵性的意義?在六十多年後的現時此地,我們能否從文章與言行互涉的角度,重建對他的另一種詮釋?本文欲藉其「倫理自然化」與「道義事功化」的主張,佐以「在地」與「異域」共構的地緣情感,梳理周作人看似弔詭的認同情結,提供一個或有新意的閱讀觀點:「儒而近墨的周作人」;並回應:人無論處身任何時空下,此一恆在的,取捨去就的生命議題。

英文摘要

After being attacked on New Year's Day in 1939, Zhou, Zuo Ren (1855-1967) started to work wit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until he was put in prison by KMT in 1945 and convicted afterwards of being a ”Chinese Traitor.” This is why Zhou could not find his proper plac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Critics have tended to prove his literary career and strictly criticized his treachery ever since. Among those such as Zheng, Qing Mao and Gao, Rui Quan who decrease the distance between his character and writing but basically accuse Zhou of his ”notorious reputation,” judgment of Yang Mu and Mu Shan Ying Xiong seems to be unique. Pointing out that Zhou's life is a tragedy composed of conflict of cultur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Yang Mu not only praises for Zhou's academic contribution but considers that Zhou is an intellectual in a new age, a ”Renaissance Man.” On the other hand, Mu Shan regards that Zhou is ”an icon of Chinese modern intellectuals.” The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Zhou's writing on Chinese literature/culture before and after 1939. Did his cooperation with the intruder come from his apprecia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What impact did his ”Japanese Complex” have if his viewpoint stayed more or less the same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Is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e interpretation by way of observing the intertextuality of his writing and behaviour? Analyzing Zhou's statement, ”Naturalization of Ethics” as well as ”Achievement of Morals,” which were supplemented by geographical feelings consisting of ”localness” and ”foreignness,” and probing into his seemingly paradoxical identity, this essay hopes to provide an other reading point and response to the eternal life issue-to accept and refuse whenever and wherever one i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28)。談虎集下
  2. (1930)。北大的支路
  3. 知堂乙酉文編
  4. (1930)。縊女圖考釋
  5. (1945)。苦口甘口
  6. (1932)。看雲集
  7. (1982)。澤瀉集。臺北:里仁書局。
  8. (1982)。澤瀉集。臺北:里仁書局。
  9. (1945)。知堂乙酉文編
  10. 苦口甘口
  11. 周作人研究資料
  12. (1930)。北平的春天
  13. (1982)。藥堂雜文。臺北:里仁書局。
  14. (1982)。苦口甘口。臺北:里仁書局。
  15. (1982)。藥堂雜文。臺北:里仁書局。
  16. 周作人集外文-1926-1948
  17. (1932)。看雲集
  18. (1929)。看雲集
  19. (1982)。澤瀉集。臺北:里仁書局。
  20. 藝術與生活
  21. (1920)。我們的敵人
  22. (1945)。過去的工作
  23. (1944)。苦口甘口
  24. (1982)。自己的園地。臺北:里仁書局。
  25. (1943)。苦口甘口
  26. (1934)。夜讀抄
  27. 知堂乙酉文編
  28. (1932)。藥堂雜文
  29. 藥堂雜文
  30. (1920)。祖先重拜
  31. 藝術與生活
  32. 苦口甘口
  33. (1932)。看雲集
  34. (1925)。雨天的書
  35. (1922)。雨天的書
  36. (1945)。知堂乙酉文編
  37. 知堂乙酉文編
  38. 知堂回想錄
  39. 談油炸鬼
  40. 知堂回想錄
  41. (1920)。喫烈士
  42. 藝術與生活
  43. (1920)。碰傷
  44. (1942)。藥味集
  45. (1982)。藥堂雜文。臺北:里仁書局。
  46. (1938)。藥味集
  47. 藝術與生活
  48. 談龍集
  49. (1983)。周作人文選。臺北:洪範書店。
  50. (1927)。澤瀉集
  51. 苦口甘口
  52. (1982)。過去的工作。臺北:里仁書局。
  53. (1932)。看雲集
  54. (1982)。談虎集。臺北:里仁書局。
  55. (1943)。藥堂雜文
  56. (1982)。澤瀉集。臺北:里仁書局。
  57. 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后
  58. (1923)。談龍集
  59. (1925)。雨天的書
  60. (1920)。上海氣
  61. (1982)。藝術與生活。臺北:里仁書局。
  62. (1923)。談龍集
  63. 苦口甘口
  64. 苦口甘口
  65. 苦口甘口
  66. (1933)。苦口甘口
  67. (1940)。藥味集
  68. 岳飛與秦檜
  69. (1927)。談龍集
  70. (1944)。書房一角
  71. 責任
  72. 藥堂雜文
  73. (1940)。藥味集
  74. (1924)。雨天的書
  75. 藥堂雜文
  76. 苦口甘口
  77. (1936)。苦竹雜記
  78. 苦口甘口
  79. (1944)。苦口甘口
  80. 知堂回想錄
  81. (1982)。藥味集。臺北:里仁書局。
  82. 苦口甘口
  83. 苦口甘口
  84. (1920)。死法
  85. (1982)。知堂乙酉文編。臺北:里仁書局。
  86. (1982)。風雨談。臺北:里仁書局。
  87. (1942)。藥堂雜文
  88. (1930)。畏天憫人
  89. (1944)。苦口甘口
  90. (1982)。苦茶隨筆。臺北:里仁書局。
  91. 知堂回想錄
  92. 關於英雄崇拜
  93. 木山英雄著、趙京華譯(2004)。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94. 加達默爾(1989)。真理與方法。Crossroa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95. 何其芳、孫郁、黃喬生主編(2004)。周氏兄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96. 李建德(2002)。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97. 貝爾、聶筱秋、胡中凡譯(2003)。環境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98.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
  99. 周作人。拾遺午
  100. 周作人(1945)。無生老母的信息
  101. 周作人(1925)。談龍集
  102. 周作人。喫烈士
  103. 周作人。死法
  104. 周作人(2003)。知堂回想錄•結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05. 周作人(1925)。與友人論懷鄉書
  106. 周作人(2003)。知堂回想錄•最初的印象。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07. 周作人。苦茶隨筆
  108. 周作人。拾遺午
  109. 周作人。碰傷
  110.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2001)。知堂回想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11. 周作人、鍾叔河編(1998)。本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112. 倪墨炎(1990)。中國的叛徒與隱士:周作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13. 倪墨炎、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是非之間卷
  114.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評卷
  115. 孫郁、黃喬生編。回望周作人:是非之間卷
  116. 孫郁、黃喬生編(2004)。回望周作人:是非之間卷/研究述評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17. 徐舒虹。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
  118. 徐舒虹(1999)。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119. 高瑞泉(1994)。中國近現代思想家論道叢書。上海:遠東出版社。
  120.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研究資料
  121. 張菊香、張鐵榮編(1989)。周作人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
  122. 許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集外文
  123. 許紀霖(1992)。精神的煉獄-文化變遷中的中國知識分子。香港:三聯書店。
  124. 陳子善、張鐵榮編(1995)。周作人集外文1926-1948。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25. 陳子善、張鐵榮編(1995)。周作人集外文1926-1948。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26. 舒蕪(1993)。周作人的是非功過。上海:人民出版社。
  127. 楊牧。失去的樂土
  128. 楊牧(1984)。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店。
  129. 楊牧(1984)。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店。
  130. 楊牧。失去的樂土
  131. 楊牧。失去的樂土
  132. 楊牧(2003)。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書店。
  133. 楊牧編(1940)。周作人文選Ⅱ
  134.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35. 楊牧編。藝術與生活
  136.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37.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Ⅱ
  138. 楊牧編。看雲集
  139. 楊牧編(1942)。藥味集
  140. 楊牧編(1929)。看雲集
  141. 楊牧編。苦竹雜記
  142. 楊牧編(1935)。苦茶隨筆
  143. 楊牧編(1921)。談龍集
  144. 楊牧編(1935)。周作人文選Ⅰ
  145.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46. 楊牧編(1936)。周作人文選Ⅰ
  147. 楊牧編(1925)。周作人文選Ⅰ。臺北:洪範書店。
  148.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49. 楊牧編(1935)。苦茶隨筆
  150. 楊牧編(1929)。周作人文選Ⅰ
  151.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52. 楊牧編(1921)。周作人文選Ⅰ
  153. 楊牧編(1926)。周作人文選Ⅰ
  154. 楊牧編(1928)。周作人文選Ⅰ
  155. 楊牧編(1935)。周作人文選Ⅰ
  156.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57.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Ⅱ
  158.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59.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60.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61.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62. 楊牧編(1925)。周作人文選Ⅰ
  163.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64. 楊牧編(1940)。藥堂雜文
  165. 楊牧編(2002)。周作人文選Ⅰ。臺北:洪範書店。
  166. 楊牧編。周作人文選Ⅰ
  167. 鄭清茂(1989)。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168. 鄭清茂。周作人的日本經驗
  169.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70. 錢氏。周作人傳
  171. 錢理群。周作人
  172. 錢理群(1991)。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臺北:業強出版社。
  173. 錢理群。周作人傳
  174. 錢理群。周作人傳
  175. 錢理群。周作人傳
  176. 錢理群(2004)。周作人二十一講。北京:中華書局。
  177. 錢理群。周作人傳
  178. 錢理群(1994)。周作人論。臺北:萬象出版社。
  179. 錢理群(2005)。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80. 錢理群。周作人傳
  181. 錢理群。周作人論
  182. 錢理群。周作人傳
  183. 錢理群。周作人傳
  184. 錢理群。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
  185. 錢理群。周作人傳
  186. 錢理群。周作人傳
  187. 錢理群。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
  188. 鍾叔河編。日本管窺
  189. 鍾叔河編。日本管窺
  190. 鍾叔河編(1998)。周作人文選•本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191. 鍾叔河編(1998)。日本管窺。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啟(2019)。周作人的文學思想(1902-1923)─兼論其與五四新文學運動之關係。成大中文學報,67,143-184。
  2. 劉正忠(2019)。魯迅、周作人和老。清華學報,49(3),505-544。
  3. 張日郡(2023)。進化論與昆蟲記:論周作人的博物思維與書寫。中國現代文學,43,19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