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請銘”與“撰銘”探究宋代社會的倫常關係

并列篇名

Research of Human Relationships in Sung Society on the Behaviors of "Asking Someone to Write Epitaphs" (請銘) and "Writing Epitaphs" (撰銘)

DOI

10.6420/DHJHS.200801.0001

作者

邱佳慧(Chia-Hui Chiu)

关键词

墓誌銘 ; 請銘 ; 撰銘 ; 人倫關係 ; Epitaphs ; asking someone to write epitaphs ; writing epitaphs ; human relationships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08 / 01 / 01)

页次

1 - 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的宗旨,擬通過對墓誌寫作的請銘過程,以及墓主臨終託付他人撰銘的情況,來探究宋代社會倫常關係的表現。本文將焦點放到「請銘」和「撰銘」的內容上,以文本取向來觀察墓主的人際關係。「請銘」是整個墓誌書寫活動的前置作業,請銘的緣由與過程,其實提供了一些比墓主生平更為具體而可靠的資料,當宋人面臨生死大事的關鍵時刻,墓主的臨終託付,或是門人弟子的請銘之舉,蘊含了他們彼此之間最為看重的一段情感與關係,有時是墓主與撰銘者、請銘者與撰銘者、甚至是墓主與請銘者等,這些關係的錯綜交結,反映出社會倫常的秩序結構。 這種反映社會倫常秩序的觀點,說明了墓誌銘的社會性功能,同時也增補了墓誌銘原先的宗教性功能,宋代墓誌文獻的紀錄,不僅說明了社會的喪葬文化,也同時展現出社會倫常的秩序及其社會性。

英文摘要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hips in Sung society on the processes of ”writing epitaphs” (撰銘) and ”asking someone to write epitaphs” (請銘) before departed die. The article surveys relationship of departe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epitaphs. ”Asking someone to write epitaphs” is the preparatory assignment of whole writing activity. In fact, the reason and process of the preparatory assignment comprehend more concrete and reliable material. When people in Sung dynasty confront the crux of doomsday, their behavior frequently responds their most important feelings and relationships each other. Sometimes the most important feeling and relationship are between departed and writer, asker and writer, even departed and asker. We could comprehend that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responds the order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ety. The standpoint stress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epitaphs and improves religious function. The descriptions epitaphs not only comprehend culture of funeral but also show the order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O`neill, John(1999).Five Bodies: 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 方健(2001)。宋代的相見、待客與交游風俗。浙江學刊,4,123-128。
  3. 王玉波(2000)。中國家庭史研究芻議。歷史研究,3,165-172。
  4. 王明蓀、韓桂華編著(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5. 王保興(2001)。關於地方志纂寫中的社會文化價值問題的探討。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1),14-15。
  6. 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朱熹集註(1994)。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8. 呂海春(1993)。長眠者的自畫像-中國古代自撰類墓誌銘的歷史變遷及其文化意義。中國典籍與文化,3,87-93。
  9. 宋晞編輯(2003)。宋史研究論文與書籍目錄續編。臺北:文化大學出版社。
  10. 李長莉(2003)。社會文化史興起。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0-36。
  11. 李侁、羅振玉輯(1998)。芒洛冢墓遺文四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2. 李森、王瑞霞(2002)。北宋蔡稟蔡亶墓志考釋。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4、51-53。
  13. 李森、董貴勝(2002)。北宋仇公著墓志考析。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5(4),67-68。
  14. 近藤一成(1997)。王安石撰墓誌を讀む-地域,人脈,黨爭。中國史學,7,171-191。
  15. 俞樟華(2000)。歐陽修、曾鞏論墓誌銘-古代傳記理論研究之一。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5(2),1-4。
  16. 俞樟華(2000)。歐陽修、曾鞏論墓誌銘—古代傳記理論研究之一。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5(2),1-4。
  17. 俞樟華、林怡(2004)。論宋代三大長篇行狀。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4),22-26、49。
  18. 胡松年、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1989)。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史料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 師瓊珮(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史學。
  20. 徐少錦、陳廷斌(2003)。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1. 徐吉軍(1998)。中國喪葬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
  22. 時鑑、徐西勝(2001)。喪葬習俗與殯葬文化。東岳論叢,22(2),75-77。
  23. 陳勁松(2001)。儒學社會的社會分層與社會變遷的倫理控制。浙江學刊,3,112-114。
  24. 傅江(2000)。唐新城長公主について-文獻と墓誌の兩面から。東洋史苑,56,28-50。
  25. 曾鞏(1984)。中國文學名著第六集。臺北:世界書局。
  26. 游彪(2005)。“禮”“俗”之際—宋代喪葬禮俗及其特徵。雲南社會科學,1,103-108。
  27. 項曉靜(2003)。從古代喪葬制度中透射的倫理思想及宗教觀念。安康師專學報,15,32-34。
  28. 葛洪集(1993)。西京雜記。湖北:貴州人民出版社。
  29. 熊公哲註譯(1990)。荀子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蓋翠杰(2002)。《先賢行狀》考證。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1),9-11。
  31. 劉明科(1998)。宋渤海公高峴墓志銘考述。文博,4,88-90, 96。
  32. 劉勰著、詹鍈義證(199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鄭曉江、吳定安(2003)。王安石墓葬考辨。江西師範大學學科(哲學社會版),36(2),78-84。
  34. 礪波護(2001)。魏徵撰の李密墓誌銘-石刻と文集との間。東方學,103,1-17。
被引用次数
  1. 邱佳慧(2013)。從社倉法的推行考察南宋金華潘氏家族發展。淡江史學,25,13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