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道綽的末法觀念與淨土門的創立

并列篇名

The Final Dharma Concept of Dàochuò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ure Land School

DOI

10.6420/DHJHS.200807.0001

作者

陳劍鍠(Chien-Huang Chen)

关键词

道綽 ; 曇鸞 ; 末法 ; 淨土門 ; 安樂集 ; Dàochuò ; Tánlán ; final dharma ; Pure Land School ; Paradise Collection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8 / 07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的末法思潮約在南北朝時期出現,道綽親逢其盛,歷盡滄桑。尤其經歷北周武帝大舉滅佛,在顛沛流離的日子裏,心靈受到震撼。他後來鑽研《涅槃經》,生起佛法面臨衰滅的危機意識,加上南北朝末法思潮的影響,使他歸向淨土信仰。 道綽在《安樂集》引用《大集月藏經》的五個五百年之說,強調審時度勢的宗教救度意涵,這是他的末法觀念,也是淨土教家中提倡末法思想的先驅。末法時期須以稱名念佛得救的看法,是道綽個人的主張,他從約機廢立的觀點,結合《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的教示,發展出末法與淨土門的關係。這一發展的結果,不僅讓淨土門得以獨立成宗,亦確立了淨土門的實踐方向。

英文摘要

The trend of final dharma in China started in the South-north dynasty. Dàochuò was in its peak time and went through hardship. He was stroked spiritually in the tribulation when emperor Zhōuwŭ of North dynasty carried out on a large-scale wipeout of Buddhism. Later, he studied Nirvāna Sūtra and had the sense of crisis of falling Buddhism. He finally turned toward Pure Land belief. Dàochuò in his Paradise Collection cited the saying of ”five hundred years in the five periods” in Candragarbha-sūtra, a section of the Mahāsamnipata-sūtra, emphaz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ligious liberation for all sentient beings from suffering of this time and situation. This concept made him the forerunner of Pure Land thinker to final dharma. He claimed that in the final dharma, for the purpose of obtaining rebirth in the Pure Land, one has to do the verbal chanting of the name of Amitābha Buddha. He start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whether to discard or to sustain one's various capacities and combined the teaching of ”the most inferior class of the inferior” in the Amitāyur-dhyāna-sūtra to develo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l dharma and Pure Land teaching. This caused Pure Land an independent school and confirmed its method of practi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91)。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 北齊魏收(1965)。魏書。臺北:中華書局。
  3. 小林泰善(1975)。南岳慧思立誓願文の形成に関する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1),250-253。
  4. 山本佛骨(1958)。信行と道綽の交涉。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2(2),229-231。
  5. 山本佛骨(1960)。道綽教學の研究。京都:永田文昌堂。
  6. 王小良(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佛教哲學專業。
  7. 王孺童(2008)。內學雜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8. 冉雲華(1995)。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9. 平川彰著、印海譯(2004)。淨土教思想論。臺北:財團法人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10.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2004)。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公司。
  11. 平川彰著、釋顯如、李鳳媚譯(2001)。印度佛教史。嘉義:新雨雜誌社。
  12. 矢吹慶輝(1927)。三階教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13. 石田充之(1989)。淨土教教理史。京都:平樂寺書店。
  14. 印順(1992)。佛教史地考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15. 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1977)。中國佛教史。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公司。
  16. 佐藤成順(1985)。中国仏教思想史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仏書林。
  17. 佐藤成順(1985)。中国仏教思想史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仏書林。
  18. 杜繼文、楊曾文著(1991)。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 阮忠仁(1990)。從《歷代三寶記》論費長房的史學特質及意義。東方宗教研究,1,93-129。
  20. 坪井俊映(1984)。浄土学概論。京都:佛教大學通信教育部。
  21. 屈大成(1994)。大乘〈大般涅槃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2. 林子青、張曼濤主編(1979)。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7:佛滅紀年論考。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23. 金子真補(1981)。淨土教研究論集。東京:東洋文化出版社。
  24. 金子寬哉(2002)。念仏別時意說-群疑論の所說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0(2),125-130。
  25. 徐文明(2001)。慧瓚禪師的宗系和思想。五臺山研究,1,16-21。
  26. 望月信亨著、印海譯(2004)。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財團法人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27. 梁錦秀(1998)。玄中寺非曇鸞建寺考。佛教研究,2,106-110。
  28. 野上俊靜著、聖嚴譯(1989)。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陳揚炯(2000)。道綽法師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30. 陳劍鍠(2004)。淨土或問·導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1. 陳劍鍠(2006)。曇鸞的空觀思想-以「十念相續」與「生而無生」為核心之探討。世界宗教學刊,8,71-96。
  32. 惠谷隆戒(1958)。南岳慧思の立誓願文は偽作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2),213-216。
  33. 湯用彤(1986)。隋唐及五代佛教史。臺北:慧炬出版社。
  34. 湯用彤(198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冊。臺北:駱駝出版社。
  35. 黃玉青(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36. 黃啟江(2004)。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7. 聖嚴(1997)。印度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
  38. 董平(2002)。天台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道端良秀(1979)。中国仏教思想史の研究-中国民眾の仏教受容。京都:平樂寺書店。
  40. 廖明活(2006)。中國佛教思想述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1. 演培、張曼濤主編(1979)。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淨土宗史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42. 潘桂明、吳忠偉(2001)。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3. 閱慧嚴(1995)。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44. 橋本芳契(1963)。安樂集の本質とその傳統に關する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1(2),26-32。
  45. 藍吉富(1974)。隋代佛教史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鎌田茂雄(1968)。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東京:東秋社。
  47. 鎌田茂雄(2001)。新中國佛教史。東京:大東出版社。
  48. 鎌田茂雄著、黃玉雄譯(2001)。末法到來。五台山研究,1,40-45。
  49. 鎌田茂雄、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1996)。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50. 藤田宏達(1991)。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51. 鹽入良道著、余萬居譯(1985)。世界佛學名著譯叢44。臺北:華宇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劍鍠(2009)。道綽、善導的懺悔觀─以末法觀念及念佛三昧為核心。法鼓佛學學報,5,101-144。
  2. 陳平坤(2017)。中華念佛禪教及其修學義理—念佛禪法的安心學理。法鼓佛學學報,21,73-130。
  3. 釋修暢(2019)。智圓大師淨土思想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9,131-147。
  4. (2009)。彌陀淨土教門「稱名念佛」與善導「十聲」教法的修持內涵。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113-144。
  5. (2015)。聖嚴法師「以禪攝淨」的詮釋及其運用。文與哲,26,425-460。
  6. (2017)。《紅樓夢》「正邪兩賦」說的歷史淵源與思想內涵-以氣論為中心的先天稟賦觀。新亞學報,3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