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辛稼軒與謝太傅

并列篇名

Hsim Chia-hsuan and Hsieh-an

DOI

10.6420/DHJHS.200907.0101

作者

林郁迢(Yu-Tiao Lin)

关键词

辛稼軒 ; 謝太傅 ; 陶淵明 ; 南宋 ; Hsim Chia-hsuan ; Hsieh-an ; Tao Yuan-ming ;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09 / 07 / 01)

页次

101 - 1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稼軒詞好引陶淵明詩且喜用其相關典故的現象早為學者所識。但是,稼軒詞亦有頻用謝安典之現象,卻鮮少受到關注,而其所蘊藏的歷史社會文化意義絕不亞於前者,甚至更為深刻。本文從南宋的歷史處境及中國的仕隱文化兩個層面進行析論,指出稼軒對於「謝安典範」的追求係來自於仕隱傳統「出處同歸」的企盼,既符合南宋社會之輿情,更可視為其自我價值實踐的語碼及投射。

英文摘要

Hsim Chin-hsuan's predilection for Tao Yuan-ming's poetry and Tar's allusions have been popularly discussed in Ci Studies. However, scholars seldom notice the frequent citations of Hsieh-an in Hsim Chia-hsuan's Ci-poetry. In fact,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of Hsieh-an on Hsim Chia-hsuan's Ci-poetry is definitely not inferior to that of Tao Yuan-ming's Poetry, even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e latter. The article proceeds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culture of officialdom versus reclusion and points out that Hsim Chia-hsuan's pursuit of the Hsieh-an paradigm from his desire of ”being in the officialdom, but also seeking a life of reclusion.” This attitude not only conformed to 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ut can also be seen as the fulfillment of one's self-wort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97)。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 (1998)。辛棄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 (2005)。李白與謝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76-80。
  4.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2001)。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王夫之(1985)。讀通鑑論、宋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
  6. 王文進(2008)。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
  7. 王文進(1999)。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
  8. 王國瓔(1999)。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析論。臺北:允晨文化。
  9. 王啟興主編(2001)。全唐詩。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0.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1998)。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 余嘉錫(199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12. 李心傳(2000)。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13. 李延壽(1998)。南史。臺北:鼎文書局。
  14. 沙靈娜(1995)。辛陶契合說駁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21-30。
  15. 周振甫(1997)。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6. 房玄齡(1995)。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7. 胡昌智(1992)。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8. 唐圭璋編(1983)。全宋詞。臺北:文光出版社。
  19. 袁行霈(1992)。辛詞與陶詩。文學遺產,1,73-79。
  20. 脫脫(1998)。宋史·李綱傳。臺北:鼎文書局。
  21. 陳淑美(1975)。辛稼軒與陶淵明。中外文學,11,4-22。
  22. 麥克·史丹福、劉世安譯(2001)。歷史研究導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23. 黃俊傑編、楊儒賓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24. 逯欽立(1991)。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
  25. 葛洪(1958)。抱朴子·任命。臺北:世界書局。
  26. 劉淑芬(1992)。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7. 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8. 鄧廣銘(1998)。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鄧廣銘輯校(1979)。辛稼軒詩文鈔存。臺北:華正書局。
  30. 鍾其鵬(2005)。唐代士人推崇謝安探因。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3),24-27。
  31. 顏崑陽(1991)。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2. 顏崑陽、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輯(1997)。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討論起點。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3. 鐘慧霞(1999)。辛棄疾對謝安的受容。中山大學學報論叢,6,134-139。
  34. 顧祖禹(1956)。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新興書局。
  35. 顧紹柏(2004)。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