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基隆中元祭裡的主普壇

并列篇名

The Main Salvation Altar of the Ghost Festival in Keelung

DOI

10.6420/DHJHS.200907.0221

作者

吳蕙芳(Huey-Fang Wu)

关键词

主普壇 ; 姓氏輪值主普制 ; 漳泉械鬥 ; 高砂公園 ; Main Salvation Altar ; Surname Rotation System ; the Armed Conflicts between the Settler from Zhangzhou and Quanzhou ; Taka-Sago Park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09 / 07 / 01)

页次

221 - 2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基隆地方士紳自咸豐3年激烈的漳泉械鬥後,主張以血緣為基礎的姓氏輪值主普制負責每年中元普度工作,化解因地緣關係造成的重大衝突。此後,透過各宗親組織在中元普度裡的「賽陣頭」替代以往的「打破頭」場景,即成為每年基隆中元祭活動的重要特色。事實上,基隆中元祭裡不屬競賽項目,卻能獨自呈現宗親實力的重要表徵在於主普壇的設計與搭建,此實基隆中元祭裡甚為重要之工事,每年輪值主普的宗親組織在其籌備委員會中均特別成立「設計組」或「建壇組」,專門負責主普壇相關事。可見,此一工事的重要性與代表意義。本文即針對基隆中元祭裡主普壇的規劃、設計乃至演變、發展歷程,予以分析說明。而研究結果顯示,基隆中元祭裡的主普壇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無論是臨時搭建或固定建築,每年輪值主普的宗親組織莫不卯足全心,盡力表現,或在主普壇規模上不斷擴充,或將主普壇內外極盡裝飾,甚有種種創意設計,使主普壇成為展示宗親力量的另一重要目標。惟主普壇自高砂公園遷至中正公園後,固定建築部分已達相當規模,致宗親組織在中元祭活動之競爭標的減少,亦促成主普壇經費漸趨穩定,然相較於「賽陣頭」之遊行活動,主普壇之花費比例仍為多數宗親組織輪值主普時的支出大宗。

英文摘要

After the radical armed conflicts happened between the settlers from Zhangzhou and Quanzhou in 1853 (the third year of Xianfen), the local gentries in Keelung took the surname rotation system based on consanguinity to run the Ghost Festival to reconcile regional conflicts. From then on, parade competition replaced fighting and become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Ghost Festival run by clan networks. In fact, although the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salvation altar do not enter into a contest, they demonstrate the strength of clan organizations and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ctivities of the Ghost Festival in Keelung. Every year, the on-duty clan particularly organizes a designing team and a construction team within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ain salvation altar that can stand for its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Ghost Festival.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planning, designing, proces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main salvation altar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ince the Japanese rule to the post-war period, the on-duty clan organization every year works hard to show, to elaborate or to decorate the altar, and the creative designing of the altar becomes an index of the clan strength. However, after the post-war relocation of the altar from Taka-Sago Park to Chung-cheng Park, the alread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 has not only obstructed the clan organizations from performing themselves, but also stabilized the costs of construction. But, compared with the parade competition, the construction costs of the altar still take a large part of the total expenditure as most on-duty clans run the Ghost Festiv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19)。臺北廳誌。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
  2. (1925)。基隆中元普施。臺灣日日新報。
  3. (1932)。慶安宮中元普施。臺灣日日新報。
  4. (1964)。基隆賴姓宗親會甲辰年主普報告書。
  5. (1922)。各地の明治天皇十年祭-基隆。臺灣日日新報。
  6. (1929)。基隆音樂堂近將興工工費萬五千圓。臺灣日日新報。
  7. (1956)。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文獻委員會。
  8. (1929)。基隆-消防檢閱。臺灣日日新報。
  9. (1922)。基隆の閱兵式。臺灣日日新報。
  10. (1926)。瀛社夏季納涼會。臺灣日日新報。
  11. (2001)。公元二○○○(歲次庚辰)民國八十九年雞籠中元祭輪值主普基隆市江姓宗親會紀念專輯。基隆:基隆市江姓宗親會。
  12. (1928)。基隆市小公學校各聯合奉祝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
  13. (1936)。基隆慶安宮中元主普壇結構三大座。臺灣日日新報。
  14. (1922)。基隆慶安宮普施先聲。臺灣日日新報。
  15. (1919)。聯合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
  16. (1938)。基隆同風會で國旗の揭揚式。臺灣日日新報。
  17. (1929)。基隆主普壇第二回入札。臺灣日日新報。
  18. (1932)。基隆市陸軍記念日舉壯烈摸擬戰。臺灣日日新報。
  19. (1939)。基隆同風會で國旗の揭揚式。臺灣日日新報。
  20. (1922)。在鄉軍人會の運動競技會。臺灣日日新報。
  21. (1938)。基隆同風會の國旗揭揚式。臺灣日日新報。
  22. (1926)。基隆慶安宮中元豫聞。臺灣日日新報。
  23. (1926)。利用主普壇主催音樂會。臺灣日日新報。
  24. (1933)。慶安宮普度禁乞丐及散僧。臺灣日日新報。
  25. (1924)。粵班到基開演。臺灣日日新報。
  26. (2001)。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政府。
  27. (1912)。高砂公園の設計。臺灣日日新報。
  28. (1931)。瀛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
  29. (1998)。戊寅(八十七)年雞籠中元祭謝姓宗親會主普紀念專輯。基隆:基隆市謝姓宗親會。
  30. (1930)。防火宣傳映畫公開。臺灣日日新報。
  31. (1917)。陸軍觀兵式。臺灣日日新報。
  32. (1930)。基隆署の定期檢閱。臺灣日日新報。
  33. (1929)。基隆慶安宮普施。臺灣日日新報。
  34. (1931)。會事。臺灣日日新報。
  35. (1932)。建國氣分各地に橫溢-基隆。臺灣日日新報。
  36. (1926)。基隆市人望設音樂堂竝定期奏樂。臺灣日日新報。
  37. (1926)。基隆署管內壯丁團檢閱。臺灣日日新報。
  38. (1981)。隆市大事記。基隆:基隆市政府。
  39. (1927)。基市聯合運動。臺灣日日新報。
  40. (1920)。基隆-公學校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
  41. (2004)。基隆中元祭辛巳年鄭姓主普紀念專輯。基隆:基隆市鄭姓宗親會。
  42. (2006)。基隆市鍾蕭葉姓宗親會第十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基隆:基隆市鍾蕭葉姓宗親會。
  43. (1924)。奏樂曲目(基隆)。臺灣日日新報。
  44. (1924)。基校聯合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
  45. (1938)。陸軍記念日の基隆市行事が決定。臺灣日日新報。
  46. (1938)。基隆の保甲壯丁團檢閱大體に成績良好。臺灣日日新報。
  47. (1906)。基隆高砂公園之整理。臺灣日日新報。
  48. (1935)。基隆慶安宮主普壇開火。臺灣日日新報。
  49. (1925)。基隆の船員間野球熱昂まる。臺灣日日新報。
  50. (1926)。基隆警察署檢閱壯丁。臺灣日日新報。
  51. (1916)。重砲隊觀兵式。臺灣日日新報。
  52. (1919)。基隆小學校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
  53. (1927)。基隆消防壯丁聯合運動。臺灣日日新報。
  54. (1936)。講演會。臺灣日日新報。
  55. (1927)。基隆の遙拜式。臺灣日日新報。
  56. (1918)。基隆小學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
  57. (1929)。基隆主普壇增田氏落札。臺灣日日新報。
  58. (2001)。基隆市志。基隆:基隆市政府。
  59. (1929)。基隆主普壇開始點火觀者約萬人。臺灣日日新報。
  60. (1922)。基隆特訊-普施先聲。臺灣日日新報。
  61. (1923)。基隆-船員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
  62. (1934)。主普壇已開火。臺灣日日新報。
  63. (1929)。赤誠會基隆支部講演。臺灣日日新報。
  64. (1930)。基隆中元普度續報。臺灣日日新報。
  65. (1942)。基隆高砂青年會幹部鍊成會。臺灣日日新報。
  66. (1935)。基隆慶安宮中元廿三河燈廿四普度。臺灣日日新報。
  67. (1933)。基市高砂公園舉建國祭。臺灣日日新報。
  68. (1927)。基隆普度誌盛。臺灣日日新報。
  69. (2007)。基隆市蘇周連姓宗親會第十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基隆:基隆市蘇周連姓宗親會。
  70. (1929)。基隆主普壇基礎工事完竣。臺灣日日新報。
  71. (1928)。基隆音樂堂託督府設計建築遲延。臺灣日日新報。
  72. (1906)。詞林-遊高砂公園即景。臺灣日日新報。
  73. (1930)。慶安宮放水燈燈排遭雨零亂。臺灣日日新報。
  74. (1934)。基隆市建國祭參列兒童約四千。臺灣日日新報。
  75. (1932)。基隆高砂公園舉建國祭。臺灣日日新報。
  76. (2008)。基隆市何藍韓姓宗親會創會九十週年紀念特刊。基隆:基隆市何藍韓姓宗親會。
  77. (1930)。基隆の軍樂演奏。臺灣日日新報。
  78. (1924)。樂勝班到基好評。臺灣日日新報。
  79. (1933)。基隆普度主普壇之盛飾。臺灣日日新報。
  80. (1923)。基隆消防壯丁定期檢閱兼聯合運動。臺灣日日新報。
  81. (1921)。基隆特訊-貽笑文明。臺灣日日新報。
  82. (1925)。基隆聯合運動會第二日。臺灣日日新報。
  83. (1932)。基隆警察署保甲壯團檢閱。臺灣日日新報。
  84. (1920)。基隆招魂祭。臺灣日日新報。
  85. (1934)。瀛社例會。臺灣日日新報。
  86. (1988)。基隆早期風情畫。基隆:基隆市政府。
  87. (2005)。第八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社團法人基隆主普壇管理委員會。
  88. (1917)。壽像除幕式詳報。臺灣日日新報。
  89. (1931)。基隆の觀兵式。臺灣日日新報。
  90. (1964)。基隆普度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5(4),125。
  91. (1920)。基隆聯合運動會。臺灣日日新報。
  92. (1973)。臺灣的年節。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3. (1935)。基隆陸軍記念日銃砲聲震動全市。臺灣日日新報。
  94. (1931)。基隆慶安宮普度豫聞。臺灣日日新報。
  95. (2003)。歲次癸未民國九十二年2003值年主普基隆市賴姓宗親會雞籠中元祭紀念專輯。基隆:基隆市賴姓宗親會。
  96. (1931)。火藥爆發。臺灣日日新報。
  97. (1928)。基隆高砂公園將建音樂堂兼用主普壇。臺灣日日新報。
  98. (1939)。基隆署管內の保甲壯丁團檢閱。臺灣日日新報。
  99. 石坂莊作編(1985)。基隆港。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00. 吳蕙芳(2007)。宗親組織與基隆中元祭-以黃姓宗親會為例。兩岸發展史研究,4
  101. 吳蕙芳(2008)。《臺灣日日新報》的地方節慶史料-以基隆中元祭為例。臺北文獻,164,31-33。
  102. 吳蕙芳(2006)。基隆中元祭之淵源與發展。白沙人文社會學報,5,88-90。
  103. 吳蕙芳編著(2008)。神人饗宴:丁亥年(2007)黃姓輪值主普鷄籠中元祭。基隆:基隆市黃姓宗親會。
  104. 宋曉雯(2003)。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105. 李豐楙總纂(2000)。雞籠慶讚中元-己卯年林姓主普紀念專輯。基隆:基隆市黃姓宗親會。
  106. 洪連成(1993)。滄海桑田話基隆。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107. 基隆市何藍韓姓宗親會編(2004)。壬午年基隆何藍韓姓宗親會中元紀念專輯。基隆:基隆市何藍韓姓宗親會。
  108. 基隆市黃姓宗親會編、壬申年主普委員會編(1992)。壬申年黃姓輪值主普雞籠中元祭。基隆:基隆市黃姓宗親會。
  109. 基隆江姓宗親會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編(1985)。基隆江姓乙丑年主普特輯。基隆:基隆江姓宗親會。
  110. 基隆陳胡姚姓宗親會編(1997)。基隆陳胡姚姓宗親會雞籠中元祭專輯。基隆:基隆陳胡姚姓宗親會。
  111. 陳其寅(1992)。懷德樓文稿。基隆:基隆市黃姓宗親會。
  112. 陳其寅、許梅貞主編(2001)。愛國詩人-陳其寅百年紀念展。基隆:基隆市文化中心。
  113. 陳凱雯(2005)。日治時期基隆慶安宮的祭典活動-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民俗曲藝,147,163-164。
  114. 陳凱雯、顏尚文主編(2008)。臺灣佛教與漢人傳統信仰研究。嘉義: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
  115. 陳緯華(1997)。記乙亥年「雞籠中元祭」。臺灣文獻,48(1),161。
  116. 曾子良主持(2006)。基隆中元祭祀文化特色、宗親組織之史料調查暨逐年主題特展之規劃研究。基隆市文化局計畫案報告。
  117. 黃師樵(1973)。光復以前基隆開發小史。臺灣文獻,24(1),91。
  118. 劉清番總編(2001)。慶安宮誌。基隆:基隆市慶安宮管理委員會。
  119. 蔡思薇(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120. 簡萬火(1931)。基隆誌。基隆:基隆圖書出版協會。
被引用次数
  1. 劉淑爾(2011)。〈鹿港普渡謠〉所隱含的多層面價值。興大中文學報,30,77-91。
  2. 吳蕙芳(2009)。地緣衝突的血緣化解?基隆中元祭與姓氏輪值主普制。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1,51-95。
  3. 吳蕙芳(2012)。許梓桑與日治時期的基隆中元祭。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7,147-196。
  4. (2010)。幽明對話:花蓮法華山慈惠堂超渡法會田野記實與分析。臺灣文獻,61(4),32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