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代東臺灣木瓜番歷史變遷之研究

并列篇名

Research abou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Takedaya (Vaguai) of the Eastern Taiwan during the Recent Ages

DOI

10.6420/DHJHS.201001.0101

作者

潘繼道(Jih-Daw Pan)

关键词

原住民族 ; 木瓜番 ; 太魯閣番 ; 七腳川社 ; 七腳川事件 ; Aboriginal ; Vaguai ; Taroko ; Chikasowan tribe ; Chikasowan incident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0 / 01 / 01)

页次

101 - 1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木瓜番在近代東臺灣歷史上,是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族群。其祖先來到東臺灣的木瓜溪流域之後,因應與周遭族群不同的互動需要,曾經擔任臺灣東部與西部物物交換(以物易物)的中介者,也曾給東部的族群相當大的威脅。 他們與鄰近的內太魯閣番、外太魯閣番經常處於敵對的狀態;與七腳川社的阿美族人,則除了偶有衝突之外,彼此往往是「攻守同盟」的朋友,在1908年12月「七腳川事件」發生時,他們還一起聯合起來反抗日本統治當局。 歷來對於東臺灣族群的研究,木瓜番並沒有被作為主要的對象來探討,對他們的記錄,呈現相當模糊的狀態,尤其是在清帝國統治晚期,到日本統治初期,其部落的變遷與分佈,甚至成為謎。 本研究透過文獻、調查報告書、口述歷史、專著、地圖等,以使得木瓜番的歷史變遷能夠呈現出來,希望一方面對原住民族歷史的還原有助益,一方面也可補充東臺灣歷史的空白。

英文摘要

The study of the Vaguai people needs our more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ethnical speciality in recent history of the Eastern Taiwan. After moving into the Vaguai river basin, the Vaguai people became the main traders between aboriginal groups in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Taiwan and they also had strong impact on other people living in that area. The Vaguai were always hostile to the outer Taroko and the inner Taroko living in the neighborhood, but cooperated with the Chikasowan tribe of the Amis. A typical example was the ”Chikasowan incident,” in which the Vaguai helped the Chikasowan tribe to fi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colonized government in December, 1908. Because the Vaguais were not important subjects discuss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ir distribution, life style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and early Japanese period have never been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represen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Vaguai people in Eastern Taiwan by reviewing literature, researching local information and oral history, and analyzing ancient map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otentially recover the lost pages of aboriginal history, but als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Vaguai people living in the Easter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and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潘繼道(2007)。日治初期東臺灣七腳川社勢力之消長。歷史月刊,233,14-16。
    連結:
  2. (1896)。花蓮港地方巡視報告。
  3. (1908)。太魯閣兇蕃。臺灣日日新報(1908/06/11)。
  4. (1908)。暴動せる蕃社。臺灣日日新報(1908/12/17)。
  5. (1917)。太魯閣蕃亂本末(二)。新臺灣。
  6. (1907)。臺東廳報(1907/09/13)。
  7. (1908)。臺東隘勇線暴動續報。臺灣日日新報(1908/12/17)。
  8. (1909)。臺東の新隘勇線。臺灣日日新報(1909/01/21)。
  9. (1908)。臺東隘勇暴動續報。臺灣日日新報(1908/12/18)。
  10. 大澤茂吉、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編(1897)。臺灣史料稿本。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
  11. 山中樵、臺北帝大圖書館內臺灣愛書會編輯。愛書
  12. 中川浩一編著、和歌森民男編著(1988)。霧社事件-臺湾高砂族の蜂起。臺北:鴻儒堂。
  13. 中村孝志著、許粵華譯(1997)。概說‧產業: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板橋:稻鄉出版社。
  14.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荷蘭人的臺灣探金事業再論。概說‧產業: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
  15.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探金事業補論-特別關於哆囉滿。概說‧產業: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
  16. 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會編(2002)。台湾原住民研究概覧-日本からの視点-。東京:風響社。
  17. 王阿往社。臺東州采訪冊。即苟蘭社。
  18. 王學新(1997)。論日治初期花蓮地區太魯閣番綏撫策略。臺灣文獻,48(4),78-85。
  19. 王學新譯註(1998)。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一)原住民系列之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 王學新譯註。日據初期臺東地區抗日戰事中原住民族群向背之分析(1895-1896)。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
  21. 丙牛生(1910)。新城の回顧。臺灣日日新報(1910/08/14)。
  22. 丙牛生、森丙牛(1910)。新城の回顧。臺灣日日新報(1910/08/21)。
  23. 北鳴生(1909)。臺東事變始末(二)。臺灣日日新報(1909/01/14)。
  24. 半仙生(1909)。臺東の討蕃。臺灣時報。
  25. 古藤齊助。領臺後の花蓮港史談。
  26. 瓦歷斯‧諾幹著、余光弘著(2002)。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7. 石坂莊作(1904)。臺島踏查實記。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28. 伊能嘉矩著、粟野傳之丞著、笠原政治解說、江田明彥解說(2000)。臺灣蕃人事情。東京:草風館。
  29.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1997)。臺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0. 安倍明義(193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
  31. 吳贊誠(1966)。臺灣文獻叢刊: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2. 李亦園著(1987)。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3. 阮昌銳(1969)。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1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4. 後藤七郎右衛門(1907)。最新臺灣詳密地圖。大阪:中村由松。
  35. 胡傳(1960)。臺灣文獻叢刊: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6. 胡傳(1960)。臺灣文獻叢刊: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7. 原世外(1902)。臺東蕃の戰闘。臺灣協會會報。
  38. 原田倭編纂(1932)。理蕃志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39. 秦貞廉編輯、臺北帝大圖書館內臺灣愛書會編輯(1940)。愛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內臺灣愛書會。
  40. 翁純敏(2007)。吉野移民村與慶修院。花蓮: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協會。
  41. 移川子之藏(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42. 許木柱著、廖守臣著、吳明義著(2001)。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3. 許木柱撰稿、廖守臣撰稿、吳明義撰稿。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篇。
  44. 陳青松(2002)。日治時期的文史瑰寶-石坂莊作。臺灣文獻,53(2),237,240-241。
  45. 陳俊男(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46.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1997)。探險臺灣。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7. 鹿子木小五郎(1985)。臺東廳管內視察復命書(全)。臺北:成文出版社。
  48. 曾一平(1953)。漢人在奇萊開墾。花蓮文獻,1,78-79。
  49. 森丑之助(1996)。臺灣蕃族志。臺北:南天書局。
  50.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2000)。生蕃行腳。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1. 黃宣衛、中國人權協會(1987)。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臺北:大佳出版社。
  52. 黃瑞祥(1955)。花蓮縣居民繁殖考。花蓮文獻,4,93。
  53. 楊南郡譯註(2002)。臺灣百年花火。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54. 楊南郡譯註。植物學家的人文踏查-田代安定:《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灣百年花火。
  55. 楢崎冬花(1914)。太魯閣蕃討伐誌。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
  56. 廖守臣(1978)。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佈(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4
  5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88)。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58. 臺灣總督府編(1985)。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臺北:成文出版社。
  59.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編(1985)。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60. 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1991)。臺灣總督府陸軍幕僚歷史草案(西元1895~1905)。臺北:捷幼出版社。
  6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吳萬煌譯、古瑞雲譯(1998)。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2.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1997)。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3. 劉敖(1958)。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4. 劉斌雄著(1965)。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65. 劉銘傳(1997)。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6. 廣瀨充藏、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編(1896)。臺灣史料稿本:公文類纂。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
  67. 潘繼道(2004)。二十世紀初東臺灣最大的一場戰爭-大正三年「太魯閣之役」之研究。臺灣文獻,55(4),59-106。
  68. 潘繼道(2006)。日治時期「七腳川社之役」之研究。臺灣文獻,57(2),97-109。
  69. 潘繼道(2002)。晚清「開山撫番」下臺灣後山奇萊平原地區原住民族群勢力消長之研究。臺灣風物,52(4),82-87。
  70. 潘繼道、吳冠宏主編(2007)。日治初期日本人記錄與踏查下的奇萊地區原住民族概況(1896-1910)。花蓮學-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71. 駱香林(1957)。花蓮縣志稿:大事記。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72. 駱香林(1957)。花蓮縣志稿:疆域。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73. 駱香林(1957)。花蓮縣志稿:總記。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74. 駱香林(1959)。花蓮縣志稿:民族。花蓮: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75. 齋藤精一(1901)。總督府公文類纂:花蓮港出張所管內視察報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76. 簡鴻模(2005)。泰雅族賽德克亞支德克達雅群部落生命史調查研究(四)。臺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7. 羅大春(1972)。臺灣文獻叢刊: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8. 藤崎濟之助(1988)。臺灣の蕃族。臺北:南天書局。
  79. 猪口安喜(1921)。理蕃志稿。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被引用次数
  1. 潘繼道(2018)。相良長綱當政時期太魯閣族人與日本人的互動(1896-1904)。東臺灣研究,25,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