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常生活、視覺經驗與文學敘事:近代文學中的新式交通工具(1870s-1910s)

并列篇名

Daily Life, Visual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New Vehicles i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DOI

10.6420/DHJHS.201201.0107

作者

唐宏峰(Hong-Feng Tang)

关键词

新式交通工具 ; 近代文學 ; 現代性 ; 視覺 ; 公共空間 ; 日常生活 ; new vehicles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modernity ; visuality ; public space ; daily life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2 / 01 / 01)

页次

107 - 1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西式馬車、輪船、火車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傳入中國,大大擴展了國人行走世界的腳步,並帶來新的時空觀念與感受。近代文學對各種新式交通工具及其帶來的種種變化有著豐富的表現。本文通過分析近代文學對於新式交通工具的表現,展示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如何參與了城市流動空間的書寫、現代日常生活形態與公共空間/時間秩序的塑造、視覺經驗的更新,與自我認知的感覺。同時,在小說敘事中,這些旅行的工具手段作為重要的關節點,密切參與了故事的講述與小說的結構。舟馬車這些旅行的物質手段絕非靜態的、外在的工具,而是通過重新組織時空關係、提供公共空間,進而重組現代性生活秩序,與近代國人對個體與自我的把握。

英文摘要

The modern vehicles such as western carriages, steamships and trains were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late Qing period. They greatly influenced Chinese way of travel and brought new ideas and senses of time and space. There are abundant texts regarding modern vehicles in the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literature which show that new vehicles deeply participate in the writing of urban space of flow,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daily life and public order of space and time, the renovation of visual experie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lf. These new vehicles also function as important tools to structure and conjunction the story narration. This essay wants to show that the modern vehicles are not simply physical and exterior tools but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organize the time and space relation, provide public space, and thus reconstruct the modern daily life order and recognize the self.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2001)。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2. 《申報》壬申年四月二十四日(1872.5.30)
  3. 〈鐵路落成〉,《申報》丙子閏五月初九日(1876.6.30)。
  4. 《申報》壬申七月初九日(1872.8.12)
  5. (2001)。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6. (2001)。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
  7. 〈民樂火車開行〉,《申報》丙子閏五月十九日(1876.7.10)
  8. 《申報》壬申七月十九日(1872.8.22)。
  9. 參見陳平原,〈《點石齋畫報》終刊時間〉,《中華讀書報》(1999.12.22)。
  10. 描述1876 年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通車時人們的乘車感受。〈鐵路落成〉,《申報》丙子 閏五月初九日(1876.6.30)。
  11. 徐志摩,〈滬杭車中〉,《小說月報》1923年第十一期(1923.11)。原名《滬杭道中》。
  12. Adams, Percy(1983).Travel Litera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vel.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3. Braudy, L.(ed),Cohen, M.(ed)(2009).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 Bruno, Giuliana(2002).Atlas of Emotion: Journeys in Art, Architecture and Film.New York:Verso.
  15. Harvey, David(1990).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Cambridge:Blackwell.
  16. 丁賢勇(2005)。新式交通與生活中的時間:以近代江南為例。史林,2005(四),99-109。
  17. 丹尼爾‧貝爾、趙一凡譯、蒲隆譯、任曉晉譯(1992)。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
  18. 王一川(2001)。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 王浚卿(1991)。冷眼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 包天笑(1971)。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
  21. 吳趼人(1988)。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2. 吳趼人(1988)。上海遊驂錄。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3. 吳趼人(1988)。恨海。廣州:花城出版社。
  24. 吳趼人(1988)。新石頭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5. 呂文翠(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
  26. 李伯元(1988)。文明小史。台北:三民書局。
  27. 李伯元(1989)。中國現在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8. 阿英編(1962)。庚子事變文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29. 胡適(1993)。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
  30. 夏目漱石、豐子愷譯(1958)。夏目漱石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1. 夏曉虹(1989)。一悲一喜人力車。讀書,1989(九),142-146。
  32. 孫玉聲(1988)。海上繁華夢。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3. 旅生(1989)。痴人說夢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4. 張愛玲譯註(1996)。國語海上花列傳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張慧瑜(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
  36. 曾華鵬編(2006)。郁達夫自述。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37. 劉德隆編(1985)。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8. 歐陽巨源(1988)。負曝閑談。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9. 鄭振鐸、冰心(2002)。西行書簡•平綏沿線旅行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40. 錢仲聯箋注(1981)。人境盧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錢振文(2008)。鐵路的出現與風景的發現。博覽群書,2008(十一),9-14。
  42. 鍾叔和(2000)。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43. 韓邦慶(1982)。海上花列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4. 韓邦慶譯註、張愛玲譯註(1996)。國語海上花列傳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魏紹昌編(1982)。孽海花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6. 羅崗(2003)。性別移動與上海城市空間的建構─從《海上花列傳》中的「馬車」談開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一),89-97。
  47. 蘇生文、趙爽(2008)。近代交通工具與「男女之大防」的突破。文史知識,2008(十二),83-86。
被引用次数
  1. 張日郡(2022)。論晚清小裡的鐘錶暨其時間再現。漢學研究,40(1),22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