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蘇軾詩中的「遊」與自我意識─以倅杭為中心的考察

并列篇名

The Yu of Su Shi'poetry and his self-consciousness: with focus on the Hang-chou

DOI

10.6420/DHJHS.201201.0060

作者

李妮庭(Ni-Ting Li)

关键词

蘇軾 ; 杭州 ; 遊 ; 自我意識 ; 北宋 ; Su Shi ; Hang-chou ; Yu ; self-consciousness ; North-Song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2 / 01 / 01)

页次

59 - 1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般認為蘇軾任杭州通判後,詩歌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是致力於山水記遊與表現自然,然而,這是基於怎樣的創作心理與自我認識呢?再者,杭州作為蘇軾成長為宋代第一流詩人的標誌性之地,他是如何看待在杭的創作與自我?這些問題是歷來較少關注的。本文旨在探究蘇軾的倅杭之「遊」與其內在意識之間的關係,從倅杭之前「遊」的自傳性表現,到倅杭時期以書寫自然風景自任的態度、「清」與「野」的個體意識等逐一闡釋,由此說明蘇軾遨遊山水的詩人形象背後所蘊含的自我認識、詩作特質,揭顯蘇軾之「遊」與時代深刻的對應關係。

英文摘要

Most people thought that Su Shi' poetry focused on the travel and nature since he served Tang Pon(通判)in Hang-chou(杭州). However, this characteristic is base on what kind of mind and self-knowledge? Moreover, since Hang-chou was the land which Su Shi became the first-class poet on Song Dynasty, how did Su Shi regarded his creation and self? Few of researchers was concerned these questions serously.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 Shi in Hang-chou and his inner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step by step autobiographic performance before Su Shi in Hang-chou, the attitude that Su Shi regarded writing natural scenery as his responsibility when he was in Hang-chou and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of lucid and rusticity. Thus, we can not only get more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image of the poet of Su Shi, but also uncover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u(遊) of Su Shi' poetry and his gener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宋王禹偁(1968)。小畜集。臺北:臺灣商務書局。
  2. 宋任淵注、劉尚榮校點(2003)。黃庭堅詩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3. 宋楊萬里、辛更儒箋校(2007)。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
  4. 宋道元、顧宏義譯注(2010)。景德傳燈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 宋歐陽脩、洪本健校箋(2009)。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1967)。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1987)。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8.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1987)。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9.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1987)。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1987)。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1987)。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1987)。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13.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1992)。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4. 明田汝成輯(1998)。西湖游覽志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唐白居易、朱金城箋校(1998)。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小川環樹、周先民譯(2005)。蘇東坡其人其詩。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
  17. 山本和義(2002)。詩人 造物:蘇軾論考。東京:研文出版社。
  18. 川合康三、劉維治譯、張健譯、蔣寅譯(2007)。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
  19.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編(2004)。中國蘇軾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20. 內山精也、朱剛譯(2005)。傳媒與真相─蘇軾與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孔凡禮(1998)。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22. 王水照(1994)。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蘇軾論集,臺北:
  23. 王洪(1993)。蘇軾詩歌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
  24. 王啟鵬(2007)。「忘」與「游」:蘇軾的精神家園—蘇軾遭貶後的心靈透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二十二(一),10-17。
  25. 朱剛(2009)。從先憂後樂到簞食瓢飲─北宋士大夫心態之轉變。文學遺產,二,54-63。
  26. 李妮庭(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7. 李德輝(2003)。唐代交通與文學。長沙:湖南文學出版社。
  28. 周裕鍇(2007)。宋代詩學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胡問濤校注、羅琴校注(1999)。文同全集編年校注。成都:西蜀書社。
  30. 張海鷗(2002)。蘇軾文學觀念中的清美意識。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
  31. 張海鷗(2002)。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的疏狂心態。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
  32. 淺見洋二、金程宇譯、岡田千惠譯(2005)。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陳中浙(2004)。蘇軾書畫藝術與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
  34. 陳引馳、陳磊譯、田曉菲校(200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
  35. 曾棗莊校點、馬德富校點(1987)。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曾棗莊編、劉琳編(2006)。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7. 程杰(1996)。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38. 黃啟方(2010)。〈蘇軾柳子玉發微〉之考論。兩宋詩文論集,臺北:
  39. 楊方婷(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
  40. 謝佩芬(1992)。蘇軾「清」論研究。第五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
  41. 謝桃坊(1987)。蘇軾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