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南朝語文遊戲題材與「言意之辯」的關係-以陳暄〈應詔語賦〉為主的考察

并列篇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me of Language Game and the Debate about Language Significance: Investigations Mainly on Chen Xuan's "Langue Fu"

作者

祁立峰(Li-Feng Chi)

关键词

陳暄 ; 應詔語賦 ; 遊戲 ; 語言 ; 言意之辯 ; Chen Xuan ; Langue Fu ; game ; debate between langue and significance

期刊名称

東華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3 / 07 / 01)

页次

29 - 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陳暄為陳後主叔寶的「狎客」,其詩賦作品大抵不出應詔酬作,展現了南朝以文為戲的文學遊戲面貌。本文旨在論述南朝一類特殊的、以堆砌語言文字、或以語言為題的遊戲之作-尤其以陳暄〈應詔語賦〉為主-其文化意涵,以及其與「言意之辯」此談題的關聯。本文分四個步驟,首先談南朝文學與遊戲的密切關係;其次談南朝出現的語文遊戲題材如「數名」、「大小」之文化意涵;其三聚焦〈應詔語賦〉的自我指涉性與遊戲性;其四,從「語言」此一題目出發,探討〈舌賦〉、〈應詔語賦〉一類作品與「言意之辯」的關係。本文希望肯定遊戲文學的某程度價值,給予過去不受文學史重視的遊戲之作更多關注。

英文摘要

Chen Xuan was entertained of Chen Shu-Bao, his poems and fu were made for the purpose of social activities. All of them showed up the entertainment of whole literature of Southern. The motive of my research will investigate the entertainment part of Chen Xuan ”Langue Fu” (應詔語賦). I will carry on four progresses. First, I will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terary group and literary games. Second, I will discuss the cultural meanings of the ”langue recreation theme” on South Dynasty. Third, I will concentrate at the entertainment and follow with the quality of Self-reference of ”Langue Fu”. Fourth, Chen Xuan tried to use Language to create a main theme. It probably ha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important topic that idle talk on the Win-Jin Dynasty. In this paper, I try to describe the multiple cultural meaning which can find in those fu and the new modern explanation about the games. Try to recall other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on the entertainment creation that not valued before on literary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隋‧楊松玠,《談藪》
  2. 清‧阮元校刊,《十三經注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頁622-1。
  3. 北宋李昉(1974)。太平御覽。臺北:商務印書館。
  4. 西漢司馬遷(1981)。史記。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5. 西漢司馬遷(2003)。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6. 西漢司馬遷(2003)。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7. 西漢司馬遷(2003)。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8. 西漢劉安、劉文典集解(1989)。淮南子‧天文訓。北京:中華書局。
  9. 西漢劉歆(1979)。西京雜記。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0. 宋李昉(1961)。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11. 東漢許慎(1986)。說文解字註。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2. 唐李延壽(1981)。南史。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3. 唐李延壽(1981)。南史。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4. 唐李延壽(1981)。南史。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5. 唐房玄齡(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6. 唐歐陽詢(1993)。藝文類聚。臺北:新興出版社。
  17. 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郭慶藩(1978)。莊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19. 清陳元龍編、吉川幸次郎解說(1971)。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
  20. 清嚴可均(196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1. Brook, Andrew(2001).Kent, self-awareness and self-reference.Philadelphia:J. Benjamins Pub.
  22. Owen, Stephen(2004)。初唐詩。香港:三聯書局。
  23. Shoemaker, Svdeny S..Self-reference and Self-awareness.
  24. Smullyan, Raymond M.(1994).Diagonalization and Self-referen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 王明校釋(1981)。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26. 王夢鷗(1984)。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7. 王夢鷗(1987)。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8. 王瑤(2008)。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卡爾維諾、吳潛誠校譯(1996)。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0. 田曉菲(2010)。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31. 朱曉海(1999)。習賦椎輪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32. 伽達默爾、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3. 余嘉錫箋疏(1993)。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沈凡玉(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35. 林麗真(2008)。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6. 胡伊青加。人:遊戲者─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
  37. 胡伊青加、成窮譯(1998)。人:遊戲者—對文化中遊戲因素的研究。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38. 唐翼明(2004)。魏晉文學與玄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39. 唐翼明(1992)。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0. 索緒爾、高名凱譯(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41. 張京媛編(1992)。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2. 郭紹虞校釋(1983)。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3. 陳奇猷校注(1958)。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44. 陳建志(2007)。流行力:台灣時尚文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5. 陶東風(1999)。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46. 渥厄、錢競譯、劉雁濱譯(1995)。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
  47. 菲斯克、楊全強譯(2001)。解讀大眾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8. 黃亞卓(2007)。漢魏六朝公讌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9. 逯欽立輯(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50. 廖國棟(2000)。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51. 劉漢初(1994)。梁朝邊塞詩小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
  52. 蔡英俊(2002)。「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事變,臺北:
  53. 薩孟武(1969)。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2024)。杜甫精神的異代迴響-余懷詩歌與杜甫關係考論。成大中文學報,85,81-116。